作者:夏生
依據西班牙人的說法是,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人和海賊合作,讓他們打劫從福建往馬尼拉航路上的唐船,甚至有時候他們自己也會偽裝成海賊,或是光明正大的加入這場貿易戰爭之中,而荷蘭東印度公司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準確無誤地去進行打劫(不論是自己下海還是與他人合作)?那是因為荷蘭所擁有的南台灣地區,在中國、日本及菲律賓之間佔有相當重要的地理位置,可以同時制衡福建到呂宋及澳門到平戶的航線,在這樣的情況下西班牙在不能夠讓自己坐以待斃的情況下,只好轉守為攻,台灣便成為西班牙相中的目標。然而西班牙會向外擴張其據點,除了前面所說的因為荷蘭進入南台灣,而打破了台灣海峽附近的平衡外,其他還有在1603年同安人張嶷的「呂宋採金」事件,使得馬尼拉的西班牙人與當地唐人互相猜忌,進而引爆西班牙人屠殺當地華人的悲劇(而西班牙第二次屠殺華人則是在鄭成功來到臺灣之後),這事件使得明政府對於西班牙殖民政府的責難,畢竟西班牙殖民政府在1500年代因林鳳攻打馬尼拉後,進而和明政府合作圍剿海賊,成為第一個踏上中國土地,且與中國官員有直接接觸的殖民政府,讓西班牙人害怕自己會遭到明政府的報復,更不用說馬尼拉的位置其實相當尷尬,因此西班牙人常會受到明朝官員的索賄騷擾,及葡萄牙人不友善態度等問題。於是佔有台灣便成為西班牙人的選項。
西班牙之所以選擇北臺灣當然不是因為他開心,而是經過仔細的評估,及慎重的考慮後才做出的抉擇。那是因為北台灣的基隆,在地理位置上面來說相當之重要,它不僅與福州遙遙相望之外,往上便可以輕易地抵達琉球,更進一步的進入日本的貿易範圍內,因此對於西班牙人來說這個位置不論是進入中國及日本宣教、貿易,或是吸引唐商及日本人前來與他們貿易都是相當便利且具有吸引力的。更重要的考量點在於則是戰略考量,首先因為是北台灣,所以可以對於荷蘭造成一定的威脅,進而制衡荷蘭並打破荷蘭想要獨佔亞洲貿易路線的如意算盤,而且如果他們要在吹東北季風時南下攻打南台灣的話,位於巴達維亞的荷蘭援軍是無法北上增援的(因為巴達維亞城在南邊,會因為逆風的關係而無法前來,畢竟那個年代即便在先進的船都是需要靠季風及洋流才有辦法移動的。)再來則是基隆及淡水地區在那個時候是相當重要的飲食補給點,這樣對於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或是商船都有一定的幫助。於是在這些總總考量之下,西班牙人便在1626年攻下北台灣,直到1642年西班牙因為荷蘭人的攻擊而離開台灣前,展開了他們短時間的台灣殖民。
但既然台灣這麼重要,那為什麼西班牙人最後還是放棄台灣了呢?其實主要的轉折點是在於1626年新任的菲律賓總督胡安・尼紐・德・塔佛拉的態度,及在北台灣設置據點實在是太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即便在1628年以後菲律賓殖民政府對於北台灣的態度,從攻打荷蘭的臨時據點轉為長時間經營的改變,但最終還是因為支援北台灣的據點會拖垮菲律賓殖民地、無法將荷蘭趕出南台灣,及日本「鎖國」使得西班牙失去日本貿易線等原因(註2)放棄了基隆、淡水這兩個殖民點,讓荷蘭人進一步的取得台灣的控制權,但是在那之後台灣海峽到南海海域等地區皆因為明政府的覆滅而有了新的發展,不過這個就是另外一個故事編章了。
註2:1633年德川政府因為上述註1的原因,而更加進一步的限制外國人的來往,但「鎖國」一詞原至於1801年的蘭學家志築忠雄,但實際上日本並沒有真的鎖國,而是針對外國人及移居海外的日本人進行了限制,外國人的部分僅限制天主教系統的國家,其他包含荷蘭、中國、朝鮮,乃至於東南亞地區國家或是外藩(例如:對馬)則依然照舊,讓他們可以自由地進出長崎及平戶地區,因此直到江戶末期日本對外的知識絕大多數來自於荷蘭人,因而將其稱呼為蘭學,醫學部分則稱為蘭醫(而所謂的南蠻醫則是指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對於蘭學、蘭醫有興趣的可以找日劇《仁醫》系列來看,會更加的清楚整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