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巨輪一路滾滾滾的來到了十九世紀初期,那是個中國海禁解除,而乾隆皇帝為了不讓自己登基的時間,超過他最敬愛的祖父康熙,於是傳位給他的兒子,並退位成為太上皇,而這個一上台便要面對他那仍就大權在握的老爸,及那個早就空虛國庫的倒楣鬼,便是有著「嘉慶君遊台灣」傳說在身的嘉慶皇帝。雖然,乾隆嘉慶年間,中國沿海地區的「倭寇」已經消失,但隨之而起的卻不再是與早期一般,以「貿易為主,搶劫為輔」的「武裝貿易集團」,而是貨真價實的「海賊」。而在這些海賊爭霸戰之中,還真的有幾個指標性人物,從中脫穎而出,並且留名「清」史。
讓這些人物出場前,必須先說明一下當時中國沿海地區海賊崛起及層出不窮的原因。其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福建,及廣東地區實在是太窮了,加上福建及廣東地區的人多半會航行,因此陸地上無法發展的情況下,這些人只能向海外擴展,所以當時海上或是海外國家,佔有一席之地的「唐人」、「華商」多半是閩籍或粵籍,也因此這兩個地區的人對於「落番」*並不陌生。而發展好的便成為海商或是華僑,沒有那個多資源的,就逐漸變成了海賊,而且據說當時的海賊雖然會幹些擄人勒贖的事情,但卻不會對於人質出手,甚至在被「綁架」的這段期間,有的吃、有的住,還有人照顧,所以有很多「人質」到後面也加入了海賊行列,成為海賊的一員,也因此聲勢浩大的海賊其手下人數真的是數以千計,要養活這麼多人,最快的方式那當然就是—繼續搶。
十九世紀初,中國沿海海賊盛行的原因除了上面的理由外,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那便是乾隆末年安南上演了一場新舊阮氏王朝之爭(阮光纘v.s.阮福映**),但只要是戰爭,才不管是大是小還是有沒有外國勢力介入,那通通都是要錢的,於是感到財政窘迫的阮光纘,除了指派自己安南國的水師去隔壁的廣東打劫之外,還和當時橫行在航路上的中國海賊勾結,企圖藉由封王的方式,來個官商勾結滿足自己的荷包,而在這波合作案中有兩個來自於福建的海賊就這樣被釣到了,而這兩個海賊便是影響台灣相當深遠,同時也是大名鼎鼎的蔡牽與朱濆。而蔡牽與朱濆雖然說是哥倆好,但在海賊這條合作的路上,卻是不斷的分分合合,一開始兩人還算合作無間,但是當蔡牽遇見他的天敵——水師提督李長庚後,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總之,這場戰役讓蔡朱二人分道揚鑣,蔡牽多半活耀於南邊,而朱濆則是以廈門一帶為他的勢力範圍。
雖然說蔡牽與朱濆數度分合(根本是情人等級的藕斷絲連咩)關係也不比從前,但當朱濆聽到蔡牽被圍困在台灣時,他仍舊是趕來搭救,而蔡牽被救出來後他的勢力比朱濆弱上許多,因此當時與清政府對抗的主力,就從蔡牽轉到朱濆的手中,而朱濆既然能夠從台灣這邊救走蔡牽,那他自然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只見他「擊潰汀州鎮總兵李應貴於大膽洋」後,就轉而來攻打台灣了,而他先去打鹿港,之後一路北上想把雞籠(即今基隆嶼)當作自己的藏身之地,但想也知道,清政府怎麼可能會白白的就把台灣給送出去。於是乎,清政府便派了南澳總兵王得祿***去對付這個不長眼的海賊。
朱濆根本沒有料想到王得祿會搞突擊這招,在發現雞籠待不下去後,他便一個轉身跑到當時還是界外的噶瑪蘭了。並且還與當地的平埔族合作,從蘇澳港上岸開始開墾土地,意圖在噶瑪蘭建立自己的據點,進而稱霸天下(沒有,這是我亂說的。)但是,當時噶瑪蘭雖然是界外,卻早已經有一大堆漢人偷偷進去開墾了,我們所熟知的吳沙便是一例。因此當時位於蘇澳附近的五結居民根本是嚇傻了,他們的頭人連滾帶爬的跑去找救兵,於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又再次爆發了。而這一次,朱濆不僅在海面上遭到王得祿的攻擊,在陸地上也被知府楊廷理圍剿,可以說是腹背受敵,最終只能潰逃。而隔年,他再次與清政府的官員對上,他這次對上的是金門總兵許松年,最後的下場是再長汕尾洋重砲身亡,而他死後他的弟弟朱渥自知不是當海賊王的料,於是便率眾三千,向閩浙總督方維甸投降。
*高鐵嘉義站位於太保。太保即是王得祿勳銜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