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牛客家文化館:台中市石岡區豐勢路德成巷10號,09:00–17:00,周一休
豐勢路與德成巷交叉口,左右兩側設有醒目的土牛客家文化館標誌藝術造景以及彩色牛車藝術裝置。
轉入德成巷,可停車於土地公廟旁,或土牛客家文化館外圍牆邊。
康熙 50 年來臺祖劉元龍後代劉文進於土牛發跡,建立伙房,堂號「德馨堂」,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劉家伙房嚴重受損,經地方人士與劉家子孫的四處奔走與請命,終於讓劉家伙房原地重建,並同意地方政府取得地上權55年,即為現今之石岡土牛客家文化館,做為推廣客家文化的據點。
文化館的大門,就是劉家伙房的外門樓~「德馨堂」,也是進入土牛客家文化館唯一的進出通道。
再續前,看到一座大水池矗立在眼前,呈半月形,被稱作「半月池」。
在「半月池」邊,可拿著魚飼料來餵魚。
再走進內門樓,到館方擺放之拍照紙牌處,可各自挑選,拿著它與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合拍一張,以示到此一遊。
土牛客家文化館由主要公廳和四個展廳組成。公廳現為供奉劉家祖先牌位之處;四個展廳則分別展示出劉氏族在石崗的故事、石崗和客家巴音音樂、客家傳統美食類似紅龜粿的新丁粄製作器具,藉此讓遊客充分了解傳統的客家生活樣貌。
粄為客家話,閩南話則稱為粿,東勢新丁粄起源於早期的農業社會,因重男輕女觀念濃厚,於是產生重視「出丁」風俗,此外主要是為叩謝伯公(土地公)添丁賜福,因而得名。
館內的廁所位於左邊通道的盡頭,廁所旁邊有一棵麵包果樹,遭逢幾次大地震後,這棵巨大的麵包果樹,居然屹立不倒,無疑印證著這片土地上生命力的象徵。
廁所男女分開兩側。
哇!大爆料,館方竟免費提供女性多元生理用品,這無疑是女性的一大福音啊!
週邊建有不同於古意盎然本體的新房子,據說都是劉家子孫在伙房重建時,一併重建於伙房旁供自己居住之用的現代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