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溫泉博物館: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二號,週一休,10:00-18:00
要參觀北投溫泉博物館,附近停車不易,大致採步行方式。
從北投公園前往,途經全國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文化藝術及教育研習中心的凱達格蘭文化館,我們僅與此外觀設計簡約的石板建材之建築合影而已,若想深入認識原住民文化,可進館參觀。
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北投圖書館,與北投溫泉博物館相比鄰。
整個建築採用環保綠能方式建造,屋頂為輕質生態材質,並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綠化屋頂及斜坡草皮可自然排水至雨水回收槽,再回收利用澆灌植栽及沖水馬桶,不但綠化整座圖書館並減少水資源浪費。
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是「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為和洋折衷風格的雙層建築,亦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入口處位於二樓。
參觀須知:
需於入口處等候服務人員指示並依序排隊入館。
入館需換穿館內提供之拖鞋,有置鞋櫃及鑰匙,獨特鑰匙要自行保管,丟掉得賠錢。
本館展品除特別標示者,嚴禁觸摸。
禁止嬉鬧喧嘩、奔跑、跳動、躺臥、使用道具、倚靠古蹟建物與窗台、觸碰展品等影響古蹟安全及公眾權益疑慮之拍攝行為。
博物館之建築物為古蹟,門檻及通行廊道狹窄,為避免發生危險,不建議於館內使用輪椅、嬰兒推車。
館內禁止使用閃光燈、腳架、反光板、攝影燈具等輔助器材。
僅可於「飲水休息區」飲用飲品,其他區域禁止飲食。
博物館不提供泡湯服務。
入館後要先在入口處脫鞋,再排隊進入換穿館內提供之拖鞋,這裡的鞋櫃跟置物櫃更是遠從日本跨海進口過來的,待換好拖鞋,再拿著自己的專屬木製號碼牌,進場參觀。
寬闊的榻榻米大廳,是日本時期,提供給泡完溫泉的遊客稍作休憩、納涼、吃些小點的區域。
榻榻米旁邊的望台,是取景拍攝的一大亮點。
當時有遊客為了拍照,倚靠窗台,立刻被制止。
能互動投影的小浴池
一樓圓拱列柱環繞的羅馬風格大浴池,當時曾經是東亞最大的溫泉浴場,浴池外側迴廊牆上,有鑲嵌彩繪玻璃窗花,此大浴池是館內必拍必朝聖的打卡熱點。
另一打卡點,乃鎮館之寶800公斤的北投石。
北投石是全世界數千種礦石中,唯一用台灣地名來命名的礦石,目前產地只有在日本玉川跟台灣的北投溪發現過,本身具有放射性的「鐳」元素。
鮮明的紅磚牆、英式鄉村風建築,混搭些許日式的木造建材,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外觀,引爆一陣打卡潮。
因種種限制關係,我們僅僅在此做重點式的取景拍攝而已。
新北投車站:
為臺鐵淡水線僅存之百年車站,其站體為木造結構,簷架下的雕花托座及1937年因擴建站體產生的3+1組合老虎窗,為車站建築一大特色。
1988年因臺鐵淡水線停駛而走入歷史,並將站體拆遷至彰化台灣民俗村。
後來,臺北市政府與民間團體攜手爭取車站回家,於2017年4月在北投捷運站旁七星公園重組完成,再次對外開放。
走進車站內,捕捉到一個可愛帥氣的大頭列車長,因此,與列車長同框合影是必要的。
車站內設有常設展,介紹著新北投車站的歷史
新北投車站前有座「星川亭」免費溫泉手湯,是『手湯』,而非泡腳池,很特殊吧!
手湯屬「青磺泉」,大家可以來此體驗,讓手泡個湯,滋潤一下吧!
懷舊的藍色火車,車廂內有「車站時光」常設展,還復刻了舊時火車的風貌
捷運新北投站外很有氣勢的牌樓,合影一張吧!
月琴思想曲的雕刻作品,栩栩如生。
進入捷運站,搭乘捷運至 捷運北投站 轉乘
再於捷運北投站R22 搭 捷運 往信義象山方向 到 捷運台大醫院站R09
返回飯店,結束今日北投一日遊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