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学

电磁学

最早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由美国来华传教士玛高温译述并于耶元1851年在宁波出版的《博物通书》是第一本中文电磁学著作,也是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学科的第一本中文著作。在其“第五章 电气连吸铁”记载:“嘉庆二十二年间,西洋人深究其理,将五金电器上增减两铜线平接于指南针上。增线在南,减线在北,则针之北极必转而向西。接于针下,必转向东......盖针之南北极欲绕增减二线而旋却又左右不同之故。” 嘉庆二十二年是耶元1817年。而西方电磁学历史上,是耶元1820年间,奥斯特在给学生讲课时,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当导线通电流时,小磁针产生了偏转。(摘自纹明:从《博物通书》再次确证现代无线电等现代电磁学的中国来源

最先发明无线电通信

中国人最早发现无线电波,并且发明了无线电通信。耶元1851年出版于宁波的《博物通书》中,就已经详细阐述了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通信。《博物通书》在第六章“电气通标”,也即电气通信中,在阐述了有线电报的原理和构造之后,随即说:“又有彼此互接之理。假如此器之增线与此器之减线相远,而与彼器之减线较近,则此增必远入彼减。或彼器之增线与彼器之减线相远,而与此器之减线较近,则彼增亦远入此减。故有渡河不用线之法。假如河涧一里,于此岸置一积电之器,施增线于左,施减线于右。二端相去必二里许。于彼岸置一积电之器,施增线于右,施减线于左,二端相去亦二里许。则此岸增线之电气必就近渡江,而接于彼岸之减线。而彼岸增线之电气,亦就近渡江,而接于此岸之减线。由是推之,施线百里,以渡九十里之河,应无不可者。总之有是理,则有是法。究其理而法可知矣。虽然,究其理而不究理之所自出,知其法而不知法之为可用,则亦何益之有哉。”

而《博物通书》出版14年以后,麦克斯韦才“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最早记载静电现象

西汉末年的《春秋纬·考异邮》中有“(玳)瑁吸芥”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有关静电的最早记载。

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有进一步的记载:“顿牟(即玳瑁)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他类肖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气性异殊,不能相感动也。”意思是在说,经过摩擦了的玳瑁能吸引芥籽,磁石能吸引钢针,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气性”相同,能相互感动;其他看起来与芥籽、钢针相似的东西,但因与玳瑁、磁石的“气性”不同,所以不能相互感动。东晋的《山海经图赞》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即“慈石吸铁,玳瑁取芥,气有潜感,数有冥会。”也把静电和静磁并列,同时认为是某种“数”在起作用。西晋时张华(232—300)撰写的《博物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意思是说梳头、穿脱衣服时,常发生摩擦起电,有时还能看到小火星和听到微弱的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