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

钟表

首款支持高血糖风险评估的智能手表 

华为WATCH 4系列是世界上首款支持高血糖风险评估的智能手表。用户只需授权并佩戴手表一段时间,便可获得高血糖风险等级。【

首款可溶解智能手表

2021年9月天津大学科学家黄显团队采用可溶于水的、用于制造电子产品的纳米复合材料,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可溶解智能手表。当需要废弃回收时,只需要将电子产品丢入水中,即可在几天之内降解,其中的芯片等元器件仍然可以回收使用,既没有污染又能增加电子元器件的利用率,为电子垃圾无害化处理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首座在轨进行科学实验的空间冷原子钟

上海光机所研制的冷原子钟搭乘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到太空,成为世界上首座在轨进行科学实验的空间冷原子钟。该原子钟运行三千万年到三亿年都没有误差,是

最高精度的空间时间频率产生和运行系统

中国空间站所携带的高精度时频实验柜是中国空间站中最复杂的实验柜,由13台单机组成。其中包含:

最大的落地钟

1996年5月江苏武进市湖唐镇淹城落地钟厂制成高2.63米、宽1.35米、厚0.39米、重160千克的“二曜牌”巨型落地钟,设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时间,是世界上最大的落地钟。

最早的沙漏钟

1360年詹希元创制了“五轮沙漏”。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驱动初轮,从而带动各级机械齿轮旋转。最后一级齿轮带动在水平面上旋转中轮,中轮的轴心上有一根指针,指针则在一个有刻线的仪器圆盘上转动,以此显示时刻,这种显示方法几乎与现代时钟的表面结构完全相同。此外,詹希元还巧妙地在中轮上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提醒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这种沙漏脱离了辅助的天文仪器,已经独立成为一种机械性的时钟结构。由于无水压限制,沙漏比漏刻更精确。

最早的莲花漏

莲花漏,是一种刻漏计时器。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燕肃经过反复研究,制造出莲花刻漏。燕肃发明的莲花漏较旧刻漏有很大改进,它由上、下两个水池盛水,上池漏于下池,再由铜鸟均匀地注入石壶,石壶上有莲叶盖,一支箭首刻着莲花的浮箭,插入莲叶盖中心。箭为木制,由于水的浮力,便能穿过莲心沿直径上升,箭上有刻度,从刻度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时刻和什么节气了。根据全年每日昼夜的长短微有差异,又把24节气制成长短刻度不同的48支浮箭,每一个节气昼夜各更换一支。这种刻漏制作简单,计时准确,设计精巧,便于推广。经过试验之后,宋仁宗于景祐三年(1036年)颁行全国使用。【

最早的机械钟

唐朝一行和梁令瓒制造的“水运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座机械自鸣钟。
(元朝北司天监在至元四年,即1267年,也制造了机械钟。)

最早的称漏

北魏道士李兰发明了称漏。它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渴乌(虹吸管)及置于水柜中的浮桶以保持水流的恒稳。隋唐时曾风靡全国,配圭表以校准,置于谯楼之上,并设有专人轮值测时、报时,通过钟铮、鼓、角等设备将时间播送至全城。【

最早的时钟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发明的天文钟是世界上第一座时钟。

最早的分段计时制度

现代的分段计时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春秋时期,人们将历法上的12个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并将一昼夜平均划分为12个时辰。这套计时方法到了汉代开始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12个时辰。中国的钟表技术流传到西方之后,西方人不明白12个时辰的含义,又不敢乱改,于是就一直流传至今。现代的一小时,由于只是一个时辰的一半,所以被称为“小”时。

最早的滴漏

中国人在黄帝时代就发明了滴漏,是古代计时器。“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周礼》记载,作为掌管计时的官员“挈壶氏”是世袭制。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挈壶氏,设下士人及史二人,徒十二人。这说明至少距今3000年时,就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壶了。 

最古老的圭表

1977年,考古学家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中发现了一件漆器,经过多年研究确认,这是一件西汉时期的圭表,因夏侯灶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65年,因此这件圭表是世界上有确切年代的最早的圭表。【

最大的滴漏

陕西宝鸡中华礼乐城内的“青铜滴漏”,高12米,宽8.5米,深11.59米,重126吨。该滴漏采用仿青铜材质,整体构造分四层,自上而下分别为日层、月层、星层、受水层。受水层中央竖铜尺一把,刻有12时辰。铜尺前置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为木板浮舟。水由日层依次滴下,受水层中的水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该滴漏2009年10月28日竣工,是世界上最大的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