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

太空探索

首次实现人类干细胞太空早期造血 

2023年,随着此前天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对接,神舟十五号乘组航天员已经协助科研团队开始展开为期六至十五天的细胞在轨培养实验,其中就包括世界上首次开展的人类多能干细胞在太空条件下的人胚胎干细胞体外造血分化的研究。 

最先发现月壤中的天然玻璃

2023年5月,中科院物理所的科研人员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开展系统物质科学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月壤中天然存在的玻璃纤维。这些具有超高长径比的玻璃纤维来源于撞击过程中黏稠液体的热塑成型。 这些玻璃纤维证明,月壤具有良好的玻璃形成能力和优异的加工成型特性,肯定了在月球表面就地取材利用月壤加工生产玻璃建材的可行性,将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

分辨率最高的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

2023年4月24日,中国首幅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在第八个中国航天日问世。 

天问一号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从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历时约8个月,对火星表面实施284轨次遥感成像,实现了火星全球覆盖。在此基础上,地面应用系统对获取的14757幅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空间分辨率为76米的“全火图”。 目前,国际上已有4个100%覆盖全球表面的火星全球影像图,其中最高分辨率只有232米。因此中国的火星全图是目前世界已公布的分辨率最高的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 

拥有最多环控生保系统的空间站

环控生保系统在太空密闭环境中为航天员创造一个基本的生活条件和适宜的工作环境,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国载人航天环控生保系统已实现由“补给式”向“再生式”根本转换,氧气资源100%再生,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空间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环控生保系统的空间站,包含了电解制氧系统、二氧化碳去除系统、微量有害气体去除系统、水处理系统、尿处理系统以及二氧化碳还原系统等六大系统。【

最先发现月球矿物嫦娥石

2022年9月9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北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成果,宣布将发现月球上的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现月球上新矿物的国家。 ╬22

首幅1:250万全月地质图

2022年6月,中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出世界上首幅1:250万全月地质图,综合表达了月球地质和演化信息,可为月球科学研究、探测规划、着陆点选址等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其它天体地质图的编制提供了参考。【

首次发现月球年龄与月壤非均匀性呈正相关

2022年5月,基于“嫦娥四号”获取的可透视月壤内部状态的月面雷达数据,深圳大学深空与深地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等研究人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月球表面年龄与月壤内部非均匀性呈正相关。【

首次利用光谱仪在火星探测到含水矿物

2022年5月11日,中国科学家宣布基于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地形相机数据,在火星表面发现了一种形貌上类似沉积岩的板状亮色岩石。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板状亮色岩石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这标志着祝融号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巡视器上的短波红外光谱仪在火星原位探测到含水矿物。

 首次在月球上发现玻璃球

2020年2月,中山大学肖智勇团队发表论文,宣布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发现了厘米级直径的透明玻璃球。此类玻璃球上世界上是首次发现。

研究认为这是贫铁的斜长岩月壳在高速撞击作用下,熔融物快速冷凝而形成的。

唯一一个独立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2021年6月17日,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入天宫空间站。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独立拥有空间站的国家。╬21 ♥23

载荷比最大的飞船

中国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于2021年5月30日与中国太空站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天舟二号发射重量13.5吨,运货能力达6.9吨,载荷比超过了50%,是世界上载荷比最大的飞船。

最重最长的多模块空间站核心舱

2021年4月29日成功发射的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重22.5吨,长16.6米,是世界上最重最长的多模块空间站核心舱。天和核心舱还是:

唯一同时在两颗地外星球上有巡视器工作

中国在火星上有祝融号火星车,在月球上有玉兔号月球车,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在两颗地外星球上有巡视器工作的国家。

首个火星表面可移动的磁场探测仪

中国祝融号火星车上搭载的两个磁强计,是首个火星表面可移动的磁场探测仪。

首次火星探测就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

2021年5月15日,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为世界上首个首次火星探测就成功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的国家。╬21

首辆采用主动悬架设计的火星车

2020年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车重240公斤,是人类第一辆采用主动悬架设计的火星车。

最重的火星探测器

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的“天问一号”,重达5吨,是世界上最重的火星探测器。

首次实现与小行星近距离交会 

中国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与小行星近距离交会的国家。

编号为4179小行星“图塔蒂斯”是迄今发现“体量”最大、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 2012年12月13日16时30分,在距离地球约700万千米的深空,中国的“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越探测了“图塔蒂斯”小行星。整个飞越拍摄过程历时25分钟,并获取了分辨率优于3米的光学图像。这也是世界上:

首次实现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

2020年11月24日发射的“嫦娥五号”,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这次探月计划还创造了以下世界纪录:

首次月背软着陆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嫦娥四号”拍摄了首张近距离月背影像图。

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 

玉兔二号,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于2019年1月3日22时22分完成与嫦娥四号着陆器的分离,驶抵月球背面。

2019年12月玉兔二号”月球车打破一项尘封达49年之久的世界纪录,成为人类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此前该纪录由苏联的“月球车一号”保持,其在月面累计工作大约10个月。玉兔二号也是:

截至2023年1月,玉兔二号已经工作了4年,在月球背面累计行驶了1500米。♥22

最先发现外星生命的证据

2013年,中国科学家林杨挺研究团队利用激光拉曼谱仪和纳米离子探针,对2011年降落在摩洛哥沙漠的提森特(Tissint)火星陨石,开展了系统的精细分析测试与研究,发现了火星陨石中的碳颗粒,并证明这些碳是来自火星的有机质,进而测定出它们具有典型生物成因特征的富轻的碳同位素组成。这是人类首次发现外星生命的证据。

最清晰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

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嫦娥一号上搭载的相机是一台三线阵CCD推扫相机,能够在85秒内获得月球表面同一物体前视、正视和后视三个不同视角的图像数据,以此为依据可以获得全月球的三维地形数据。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就是由CCD立体相机获取的影像数据,经三线阵数字摄影测量处理制作而成。地形图采用均地极轴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月球半径为1737.4公里的正球体表面,空间分辨率为500米,平面中误差192米,高程中误差120米。

这幅2019年通过评审的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是目前国际上覆盖全月球、平面与高程的分辨率最高、数据精度最高的月球三维地形数据。

分辨率最高的全月图

2012年2月6日,国防科工局在北京发布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制作完成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分幅影像图产品共746幅,总数据量约800GB。同时,科研人员还制作完成50米分辨率标准分幅影像图产品和全月球数据镶嵌影像图产品。这是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