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世界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在山东威海出坞下水,标志着中国海上稠油热采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其核心能力是将高温高压的蒸汽注入油层后,使稠油黏度降低,成为流动性好、易开采的“稀油”。其四根高桩腿可以实现海域移动作业。【源】
2024年6月28日,“国能共享号”平台三片巨大的叶轮缓缓转动,成功并网发电。
“国能共享号”平台建成于福建莆田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平台。该平台主要由“漂浮式风机+养殖网箱”组成。浮式平台为三立柱半潜式结构,立柱间边长70米,立柱高28米,设计吃水14米,养殖水体容积约1万立方米。“国能共享号”平台4兆瓦的风机在满载负荷发电状态下,每小时可发电4000千瓦时。2024年4月2日,该平台首次投放1万尾大黄鱼鱼苗,养殖周期为3至4个月。 【源】
2021年6月26日正式投产的中国海油“深海一号”能源站,是世界首座同时具备油气处理、凝析油储存和油气外输功能的十万吨级深水生产作业平台。能源站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高度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排水量11万吨。该能源站位于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天然气储量超过千亿方。该平台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世界首创立柱储油平台,最大储油量近2万立方米。
世界最大跨度半潜平台桁架式组块技术。
世界首次在陆地上采用船坞内湿式半坐墩大合龙技术。╬21
2020年10月29日,世界上首座半潜式储油平台主体建造完工。该平台服务于南海陵水17-2气田。 该平台重约3.3万吨,甲板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由‘回’字形底浮箱和4个立柱组成,最大排水量11万吨。【源】
蓝鲸一号及蓝鲸二号是全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海上钻井平台。该型平台重达42000吨,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
蓝鲸一号由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原代号为D901#,2017年2月13日交付中海油。
2022年5月,世界首个筒型基础专用浮运平台“天河长龙-南方号”顺利驶离宁波象山港,前往广东珠海桂山海山风电项目,并将应用于海上风力发电塔基础的浮运和安装下沉辅助。
“天河长龙—南方号”全长88米、宽61米、型深6米,水线以上高度34米,最大浮运基础直径40米,可满足45米以内水深作业需求,并首次应用了大型负压桶技术及新型浮运装备,投入使用后将节约20%的打桩成本。
2024年12月11日,世界上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在广东阳江明阳青州四海上风电场正式投运。
“明阳天成号”浮式基础总长120.24米,型宽103.45米,整座风电平台排水总量约1.5万吨。
其搭载两台8.3兆瓦海上风机,装机总容量达16.6兆瓦。【源】
世界首座为海上油气田供电的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于2023年并网供电。
“观澜号”装机容量7.25兆瓦,整体高度超200米,吃水总重达11000吨。底部三角形浮式基础由3个边立柱和1个中间立柱组成,整体边长近90米、高约35米、重量达4000吨。风机立柱高约83米,机舱重达260吨,叶轮直径达158米,扫风面积近20000平方米,3只大叶片带动发电机转动,生成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
“观澜号”是中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也是全球首个给海上油气田供电、海域环境最恶劣的半潜式深远海风电平台。平台具备抵抗最大17级超强台风的能力,在极端环境下倾斜角度仅10度左右,能在84米/秒的风速下确保风机安全。
“观澜号”电量可达2200万千瓦时。【源】╬23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投资建造的2000吨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是中国首艘2000吨级第四代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同时也是全球首艘建成交付的新一代2000吨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
“白鹤滩”号全船长126米,宽50米,型深10米,集运输、自升、自航、起重、安装、动力定位等多功能于一体,续航能力达3000海里。“白鹤滩”号配置了DP2级别动力定位系统,最大起重能力2000吨,最大作业水深70米,可变载荷6500吨,甲板面积4200平方米。【源】
2023年9月,海底科学观测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志性构筑物——“同济·海一号”东海多圈层观测塔顺利完成主体结构海上安装。
该观测塔主体结构包含导管架、组块、测风塔三部分,设计总重4530吨,海拔103米,设计服役寿命30 年。建成后将搭载至少66种、195台套观测设备,是世界上海洋综合科学观测能力最强的观测塔,可实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方位、综合性、长期实时的高分辨率立体观测。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