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公布的国际图形500强排名中,中国“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以6320.24MTEPS/W的性能夺得大数据图形能效榜单世界第一。【源】
第31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于2023年6月4日至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议期间,华为面发布了世界首款800GE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CloudEngine 16800-X系列,正式开启数据中心800GE时代。
齐鲁工业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构建的验证性计算集群(Cheeloo-1)于2023年在国际最权威的存储性能排行榜——IO500的10节点研究型类别中夺冠,以超越了历史最佳纪录15倍的绝对优势,成为世界上性能最强大的分布式存储超级计算机。该系统以华为OceanStor Pacific分布式存储为核心底座。【源】
2022年最新发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中,中国共162台上榜,总量蝉联第一。【源】“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持续位居榜单前十。
2021年6月1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了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其参数规模达1.75万亿,是AI模型GPT-3的10倍,打破之前由Google Switch Transformer预训练模型创造的1.6万亿参数记录,是目前中国首个、全球最大的万亿级模型。
2021年年初,中国的百亿亿级(E级)超级计算机“海洋之光”与“天河三号”在世界上最先实现商用。
2020年上市的联想ThinkPad X1可折叠笔记本既是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是一部平板电脑,最吸引人的是它的可折叠屏幕,屏幕13.3英寸,采用2K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具有触摸感应功能,用户可随意将屏幕对折。它可以像平板电脑一样拿在手中,也可以像书一样在上下班途中折叠,操作十分便捷 。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可折叠笔记本电脑。
中国科学家贾伟乐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将智能超算与物理模型相结合,使用神经网络将分子动力学第一原理计算推进到新的尺度和精度,达到了上亿原子的体系规模,同时仍保证了“从头算(ab initio)”的高精度,且模拟时间尺度较传统方法至少提高了1000倍。这一成果获得了2020年戈登贝尔奖。【源】
2020年9月1日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发布了中国首台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类脑芯片、世界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该计算机包含792颗浙大研制的达尔文二代类脑芯片,支持1.2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与小鼠大脑神经数量规模相当。
2019年9月华为发布的阿特拉斯900(Atlas 900),是世界上最快的人工智能训练集群,比第二名快15%。
2018年7月22日,国防科技大学和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联合研发出了“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系统”。这是世界上最先达到百亿亿级运算速度的计算机。【源】
2019年底,中国新一代百亿亿次(E级)超级计算机的原型机型研制完成。国家“十三五”高性能计算专项课题3个E级超算的原型机系统——神威E级原型机、“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和曙光E级原型机系统也全部完成交付。
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以每秒12.54亿亿次的峰值计算性能成为世界上首台峰值运算速度超过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它还创造了以下世界纪录:
持续运算速度93.015PFlops,世界第一。
性能功耗比6051MFlops/W,世界第一。
Ciri是由长虹和中文语音产业领导者科大讯飞共同打造的基于彩电产品的智能语音系统。2012年2月16日发布的长虹平板电脑-TVPad,搭载了长虹最新的Ciri智能语音系统,是全球第一款搭载智能语音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源】
2011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天河一号”,运行了一项分子动力学模拟项目,模拟勾画出了约为1100亿个原子的微观行为,达到每秒1.87千万亿次单精度浮点运算的可持续性能。在此之前此类模拟的纪录是对490亿个原子达到每秒369万亿次浮点运算性能。 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分子模拟计算,也是:
世界上运行效率最高的分子模拟计算。
中国科学家于2024年12月发布了105量子比特的“祖冲之三号”。其超越谷歌于2024年10月发布的72量子比特“悬铃木”处理器6个数量级,实现了世界上超导量子计算的最强优越性。“祖冲之三号”也是:
比特数目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
历史纪录:
2021年10月,“祖冲之二号”——66个量子比特。╬21
2021年5月,“祖冲之号”——62个量子比特。
2024年10月,中国科学家在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成功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标志着中国量子算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源】
2023年3月,由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以及福州大学组成的科学家团队在基于超导量子线路系统的量子纠错领域取得突破性实验进展,在世界上首次超越盈亏平衡点,展示了量子纠错的优势。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代表迈向实用化可扩展通用量子计算的关键一步。【源】
2020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在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在世界上首先发明按需式读取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
该研究组首先使用飞秒激光在掺铕硅酸钇晶体表面制备出“面上光波导”,然后在“面上光波导”的两侧加工两个面上电极,从而实时操控存储过程,实现按需式读取。实验中,光波导插入损耗在1分贝以下,这是目前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的最优水平。
2017年5月3日,潘建伟、陆朝阳团队构建了世界首台单光子量子计算机。
2012年中国科学家郭光灿团队在块状晶体中创下了量子存储保真度最高纪录——99.9%。
2021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团队,成功构建113个光子144模式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二号”,求解高斯玻色取样数学问题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亿亿亿倍,是世界上最快的光量子计算机。
2021年7月,潘建伟团队通过研制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和优化实时后处理,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实时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速率达18.8Gbps。
2022年1月,中国科学家李传锋、项国勇、朱黄俊、尚江伟团队,首次在世界上通过实验实现了基于局域操作的最优量子门检验。
量子门是构建量子计算机的基本单元,实现高保真度的量子门操作是容错量子计算的必要条件。如何检验实际制备的量子门保真度是否达到要求是实现容错量子计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的量子计算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低温超导线圈产生量子比特;另一种是用光子实现量子计算过程,大部分实验过程在常温下进行。中国是世界上上唯一一个在这两条技术路线上都实现了“量子优越性”的国家。“量子优越性”是指在量子计算机某个特定问题上的计算能力远超现有最强的传统计算机。【源】
到2023年5月为止,世界上有三个国家(美国、中国、加拿大)在两种物理体系(超导和光学)对两个数学问题(随机线路取样和玻色子取样)实现过量子优越性,不过美国的被经典计算机反超了,所以当前存在的量子优越性只有中国和加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