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首个通用人工智能人

2024年4月举行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正式亮相。“通通”的诞生,实现了由价值和因果驱动的自主智能,其推理和决策过程具备透明、可解释性。“通通”不仅能够理解话语,还能领会意图,甚至在忙碌时主动提供帮助。一旦基本架构建立起来,“通通”的学习能力将飞速发展,她可能仅需要两三年时间就能从3岁进步到18岁。【

首个蛋白质动态结构人工智能建模方法

西湖大学2022年12月8日公布,该校人工智能团队与其它单位合作,首创研发了能够刻画蛋白质构象变化与亲和力预测的人工智能模型——ProMD。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尝试解析蛋白质动态构象的人工智能方法,可辅助药物化学专家更加精准地筛选出高活性小分子,从而加速临床前药物研发。【

首个人工智能对话分级标准

2022年6月28日,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实验室与其它相关单位共同发布了世界上首个《AI对话系统分级定义》。该标准的推出,旨在更好地评估人工智能对话系统的能力水平,推动人工智能对话系统在虚拟个人助理、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情感陪护和心理健康等领域的应用有据可依。【

文艺演出中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实时捕捉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和平鸽”表演中,在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场地上,采用人工智能对将近700个演员进行了实时捕捉和实时效果的跟踪和呈现。这是世界文艺演出中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实时捕捉

人工智能全程协助训练并夺金的首个案例

小冰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观君” 从2019年开始,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队服务了三年多时间。系统首创了“小样本、大任务”的冰雪运动分析模型,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实时、专业的评判及指导意见。 2022年2月14日晚,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经该系统协助训练的徐梦桃为中国夺得金牌。这是世界上人工智能全程协助训练并夺金的首个案例。

最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

2021年9月28日,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世界上规模大的人工智能模型“源1.0”。该模型能数规模为2457亿,训练采用的中文数据集达5000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