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医学

最先发现眼球内的细菌

2024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联合多家科研单位研究发现,肠道中的细菌可通过被基因突变破坏的肠道屏障和眼部血视网膜屏障移行至视网膜。在世界上最先发现眼球内的细菌,颠覆了传统上认为人类眼内无菌的认知。【

首次利用冷冻的淋巴结提升抗肿瘤药物疗效

2024年3月,浙江大学顾臻\团队联合多位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利用冷冻干燥的淋巴结组织提升抗肿瘤药物疗效的治疗方法。 在本项研究中,经冷冻干燥技术处理,淋巴结的多孔结构以及大量的活性成分有效保留,整体就像能吸取足够水量的海绵,可作为储存和递送抗肿瘤细胞药物的媒介。 【

首张肢端型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时空进化图谱

2023年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顾建英、周宇红团队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勇团队发表了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单细胞联合空间转录组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刻画了肢端恶黑淋巴结转移的时空图谱,为肢端恶黑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及干预靶点,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理论基础。 【

首例机器人辅助定位下的脑引流术

2023年7月,陕西西安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为一位28周出生、体重仅1.2公斤、出生仅三天的脑出血早产儿成功实施了脑内血肿穿刺外引流术。这是世界首例通过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定位下的脑内血肿穿刺外引流术,经过综合治疗合,患儿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已经可以完全自主呼吸,体重还增长至1.7公斤。【

最先发现实体生物钟的存在

2023年6月2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慧艳研究员团队和张学敏院士团队合作发表了论文。他们在昼夜节律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他们发现大脑视交叉上核(SCN)神经元的初级纤毛是调控机体节律的细胞器,在世界上首次揭示出“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

最先进的试管婴儿技术

2023年5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刘江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多家医院和高校,发布了新一代试管婴儿技术——使用表观遗传信息即NDA甲基化指标来优选胚胎的方法(PIMS),并在世界上首先报道PIMS技术的临床应用结果。该方法使试管婴儿技术活产率达到72%,比此前提高了一倍多。PIMS还可以筛查印记基因疾病等表观遗传疾病,因此可以大大降低出生缺陷的比例。 【

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

2023年5月4日,世界上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取得成功。试验在猴脑内实现了介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对推动脑科学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脑机接口技术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此次实验由南开大学段峰团队等单位联合完成。试验是在前期介入式脑机接口动物羊试验基础上取得的进一步成果,实现了介入式脑电信号从被动采集到主动控制的飞跃,突破了血管内脑电信号采集、介入式脑电号识别等核心技术。【

首次利用基因治疗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

2023年2月,暨南大学李晓江团队利用病毒载体表达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技术敲除和修复亨廷顿猪模型的突变基因(HTT),首次在世界上证明基因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大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以及行为症状。 【

最先揭示阿尔兹海默症导致遗忘的机制

2023年1月,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用冷冻电镜解析了APOE4蛋白与LilrB3的结合结构,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解析的APOE4蛋白和受体结合的结构信息。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制,以及展开针对性的药物设计,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

最先用冷空气等离子体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科学与聚变工程系吴征威团队发表论文,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冷空气等离子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并通过自主研发设计的装置将其引入患者关节内,为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微创靶向治疗手段,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先揭示糖尿病的代际遗传机制

2022年5月,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徐国良团队合作,在世界上首次揭示 了糖尿病的卵母细胞起源,即母体不良环境可以通过卵母细胞影响子代糖代谢功能,阐明了卵母细胞TET3不足介导子代慢性疾病发生的具体调控机制。【

首次实现化学方法高效诱导多能干细胞

2022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团队宣布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用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多能干细胞。这一全新机制使用一小分子化合物直接整合入DNA,重塑染色质结构,从而改变基因表达。该研究极大提高了诱导的效率,使化学诱导有望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常规方法。 

该方法只需在人皮肤细胞的培养液中滴上几种化学小分子制剂,一个月后皮肤细胞就能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具有重新发育成所有已知人体细胞类型的能力。

团队已采用该方法培养出人体胰岛细胞,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上实验成功,未来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最先证实胞内菌是乳腺癌转移的重要原因

2022年4月7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蔡尚课题组发表论文,在世界上首次证明乳腺癌组织中存在的胞内菌,在生理状况下对肿瘤转移定植至关重要。

首个隐性遗传感音神经性耳聋的

2022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院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合作,开发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听力损失治疗新策略。这是世界上首个基于CRISPR/Cas9-HMEJ技术治疗隐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成功研究,为遗传性耳聋的精准治疗以及潜在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证据

最先培养出人类全能干细胞

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机构的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通过体细胞诱导培养出了类似受精卵发育三天状态的人类全能干细胞。这也是全世界:

首例白瞳症眼弓蛔虫病

2022年3月,广东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接诊了一位右眼出现白瞳症状的八岁小患者。经专家诊断,该名男童被确诊为世界上首例白瞳症眼弓蛔虫病。男孩有长期玩犬的习惯,且其家中宠物犬从未进行过驱虫治疗,以至于感染了犬蛔虫病。

最先确认人类指纹与肢体发育的基因关联

2022年1月,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首次确认了人类指纹与肢体发育的基因关联。研究表明,手指斗形花纹越多的人小指越长、通过指纹可预测唐氏综合症等。揭示了中医通过手部特征来了解肝部、肺部等相关疾病的科学依据。

首先发现白介素IL-27可减肥

2021年11月25日,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尹芝南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白细胞介素IL-27可以直接靶向作用于脂肪细胞,并促进脂肪细胞的棕色化和产热,通过燃烧脂质,燃烧卡路里,从而减轻肥胖和改善2型糖尿病。

首创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

2021年10月23日,北京医院宣布李宏义教授团队原创性科学发现: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结构,并首次提出了“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证实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人体还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组织液网络”系统。

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

2021年7月1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宣布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这是该院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首次应用于心脏移植。手术中实现了全程不中断血流、心脏不停跳,完全避免了心肌缺血损伤。

最小年龄预激性心肌病射频消融术

2021年5月北京华信医院为一名出生后仅2个月21天的婴儿成功实施治疗预激性心肌病的射频消融术。这是世界上针对预激性心肌病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最小患者。

最先发现白介素IL-17D受体

2021年,中国科学家董晨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白介素IL-17D受体CD93。这一发现可能为感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最先利用食疗缓解痛风

浆水是西北的一种传统发酵食品。2021年,兰州大学环境微生物课题组在浆水中分离出一种新菌株,可以通过降解动物体内的尿酸缓解痛风,在世界上最先利用食疗缓解痛风。

最先发现胆固醇合成机制

合成胆固醇需要消耗很多能量,因此哺乳动物只在进食后才上调合成,饥饿时则抑制,其中的机制长期以来却不清楚。2020年,中国科学家宋保亮团队发现了胆固醇的合成机制,不仅揭示了人体的营养感应机制,还证明肝脏中的USP20蛋白可以作为新的降脂药物研发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将惠及全民健康。

最先发现冥想可以增强免疫力的科学依据

我们的生活经验暗示,从冥想到体育锻炼等行为可能增强免疫力。然而,大脑活动是否可以直接控制发生在脾脏等淋巴器官内的免疫反应,长久以来并没有严格的实验证据支持。2020年,中国科学家祁海、胡霁以及钟毅领导的团队通过合作,在小鼠模型里发现,脾脏如果丧失神经支配,疫苗接种后机体就不能正常产生抗体。进一步实验表明,这是因为大脑内被称为中央杏仁核和室旁核的区域有一类CRH神经元与脾神经相连。他们的发现,首次建立了大脑活动可以增进抗体产生的一条神经通路,指出了将来利用锻炼、冥想等行为增强疫苗效果、加强人体免疫力的可能。

首次一对多5G远程手术

2019年6月27日,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利用5G技术同时远程操控两台机器人为不同地区医院的两名患者同时手术。这是世界上首次多中心的远程实时骨科机器人手术。 

首次5G远程手术

2019年1月10日,由解放军总医院研究团队实施的5G技术无线传输远程手术,日前在福州测试成功医生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将50公里外小猪的肝小叶顺利切除

首次利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

2019年中国科学家基因编辑了人体造血干细胞,失活CCR5基因,并移植到HIV感染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产生效果。这名艾滋病病毒阳性的中国男性手术后表现良好并观察了19个月。虽没完全清除艾滋病病毒,但也没有出现令人担忧的诱发癌症或遗传损伤的副作用。

首对基因编辑婴儿

2018年11月,科学家贺建奎团队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CCR5)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她们是世界上首对基因编辑婴儿。

双肺移植前体外膜氧合支持时间最长

双肺移植前用体外膜氧合(ECMO)体外支持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为46天,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2018年创造。

海拨最高的剖腹产

2017年8月23日,海拔4962米的西藏双湖县人民医院为藏族产妇曲德成功实施了剖腹产,新生儿取名“党生”。这是世界上海拨最高的剖腹产手术

2021年7月3日,海拔4772米的西藏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为20岁的藏族产妇央姆成功实施了剖腹产,新生儿取名“博爱”。)

最先发明甲肝减毒活疫苗

中国科学家毛江森和胡孟冬发明了甲肝减毒活疫苗,1992年正式应用于人体。

最早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

1989年中医徐荣祥发明了“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和“湿润烧伤膏“,使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总治愈率由国际上的5.7%提高到92%。

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癌症

中国医学家1986年在世界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获得很高的缓解率。此后,王振义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中药砒霜(氧化砷)治疗APL,可使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5%,从而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癌症。

最早提出微循环方面的修氏理论

1983年中国科学家修瑞娟发明并首次证明了人体内各级微动脉血管的自律性运动,是以波浪形进行传播的,提出了微循环对器官和组织灌注的新论点——海涛式灌注。这一论点被国际微循环界称为“修氏理论”。

最先发现先天性无牙畸形综合症的病因

“先天性无牙畸形综合症”是世界上十分罕见的缺陷症患,患此病的人,主要症状是:牙齿、牙胚全部缺如或大部缺如;无汗腺,毛发稀疏或无毛发;指、趾发育不全,有的可出现未端外翻现象。这些生理上的先天缺陷,致使患者胃部经常不适,夏季怕热,冬季皮肤经常干裂,五官变形,语言不清,十分痛苦。查阅国内外文献,都只是列举病例,而没有找出此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因此是口腔学上的一项空白。河北省滦南县医院医士张世国经过艰苦的调查、分析、研究和临床实践,于1983年最先得出结论:“先天性无牙畸形综合症”的病因主要是近亲婚配。

首例断肢再植手术

1963年,中国医生陈中伟、钱允庆等人完成了世界首例断手再植手术。陈中伟团队还创造了以下世界纪录:

首例针刺麻醉

1958年,中国医生尹惠珠,采用针刺双合谷穴位,在没有注入任何麻醉药的情况下为一位患者摘除了扁桃体。这是世界上首例针刺麻醉。

最早分离出沙眼病毒

汤飞凡最早分离出沙眼病毒。

最早在大城市科学地控制传染病

清宣统二年十一月,一场肺鼠疫从俄国传入中国,并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至奉天、长春及东北全境。在吉林总督锡良的领导下,宣统三年(1911年)3月1日东北即无感染病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此后一直作为传染病成功控制的样板范例。防疫总医官伍连德是:

最早的鼠疫治疗专著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吴宣崇的《治鼠疫法》印行。这是世界上第一本鼠疫专著。该书书名即将“鼠疫”命名其中,其内文中云:“鼠疫者,疫将作则鼠先死。人感疫气,辄起瘰疬,缓者三五日死,急者顷刻。”吴氏根据疫病流行时总有大批鼠先死的现象,很明确地将此种疫病定名为鼠疫。

最早描绘鼠疫的诗歌

世界医学史上最早描绘鼠疫的诗歌是清嘉庆年间(1800年)大理弥渡县师道南写的一首《鼠死行》。

最早采用口罩防止传染病

明末中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肺鼠疫,当时江苏吴县郎中吴又可发现这种瘟疫的传播与口鼻侵入有关。他建议人们戴口罩阻断传播。另外还有保持通风、清洁,远离人群。而且吴又可还注意到,当传染病在人类之中横行之时,健康的人和患者接触之后,要隔若干天才会显现出这种疫病的症状,所以他认为疫邪到发病是有一段间隔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伏期”。

治疗方面,吴又可发明了达原饮。达原饮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白芍、黄苓、甘草七味药组成。对于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有很好的疗效。

 吴又可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

最早的疫苗筛选

中国人发明了疫苗筛选。世界上最早的经过筛选改良后的安全疫苗出现在宋朝。

晋代发明的人痘法疫苗,被称为「时苗」,风险非常大,「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接种的致死率约20%。后来,医生发现,如果对痘苗加以筛选,选育六七代之后,痘苗的毒力就会大大降低,几乎不再致死。这种选育出来的痘苗,就是「熟苗」。

清代医学家朱纯嘏的《痘疹定论》载:“宋仁宗时(此处仁宗为真宗之误)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召集诸医,探问方药。时有四川人清风,陈说:峨眉山有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不逾月,神医到京。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由是王旦喜极而厚谢焉。”这种百不失一的疫苗即为经过筛选改良的疫苗,称为熟苗。熟苗已经是一种相当安全的疫苗,清《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疫苗致死率降至0.33%。

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

中国人发明了使用砷剂治疗梅毒的方法。明朝医学家陈司成1632年所撰《霉疮秘录》是较早的梅毒专书。书内记载梅毒不同病期症状,提出了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录。而外国要等到1909年才开始使用砷凡纳明治疗梅毒。【

最早使用青霉素治疗感染

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霉素治疗感染,至迟在明代就有记载。明倪朱谟1624年所撰《本草汇言》卷十六白芥子载:”治肺癰吐膿血、咳嗽面腫,用陳年芥菜滷,久埋地中者,每日取十數匙溫湯頓熱飲之立愈。真仙方也。”

该方利用陈年芥菜滷产生的青霉素用于治疗治肺痈吐脓血,并且在饮用前烧开杀菌,而青霉素本身不怕开水温度。【

最早记载奶藓

明代陈宝功于1617年所撰《外科正宗》是世界上最早记载奶藓的医书。这本医书还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

最早记载肿瘤摘除术

明代王肯堂1602年所著《外科准绳》,是世界上最早记载肿瘤摘除术的医书。这本医书还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

最早利用消毒进行防疫

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定稿,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天行疫瘟,取初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消毒进行防疫的方法。

最早创立现代外科

中国古代战争频仍,中医外科通过救治大量伤员不断发展,在明代达到了巅峰,创立了成熟的现代外科。清创、消毒、缝合、止血、骨固定、植骨、截肢、腹部开创手术、塞布引流、麻醉,明代的中医外科一应俱全。

最早的验光配镜

明代孙云球(西元1628年—1662年) 采用水晶为原料,磨制成各种凹凸镜片,并根据近视、远视不同情况,“随目对镜”,使人们配到适合自己眼睛的镜片,“以年别者老少花,以地分者远近光”,从而使视力得到矫正。是世界上最早的验光配镜。

最早使用悬吊复位法治疗骨折 

元代的危亦林撰《世医得效方》,在世界上最早使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 。他还创造了以下世界纪录:

最早使用牵引法治疗骨折

元代李仲南撰《永類鈐方》,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牵引法治疗颈椎骨折。他还创造了以下世界纪录:

最早的舌诊专著

13世纪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是世界上第一部舌诊专著。

最古老的石刻养生方

广西桂林南溪山景区刘仙岩内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养生方。该养生方摘自《广南摄生论》,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等事吕谓刻。高0.5米,宽0.65米,楷书,共195字,包括药名、药量、制法、服法、效果等。【】【


最早的法医昆虫学案例

南宋人宋慈所著《洗冤录》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昆虫学案例。

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南宋人宋慈是世界法医学奠基人。他的著作《洗冤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最早的脉象图

南宋施发所著的《察病指南》在世界医学史上首次创造性地绘制了脉象图。

最早的人体解剖图 

宋庆历五年(耶元1045年,在环州(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举兵反宋的欧希范及其部属243人被俘后全部被杀害于宜州西门外,其中56人被剖腹。推官吴简和画工等人把挖出的脏腑进行仔细观察,实绘下《欧希范五脏图》,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第一张实绘的人体解剖图。 

最早的职业病记载

北宋孔平仲所著的《谈苑》是世界上的职业病记载。书中谈到:"后苑银作镀金,为水银所熏,头手俱颤。卖饼家窥炉,目皆早昏。"头手俱颤正是汞中毒的特征性症状。书中还谈到:“贾谷山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这里所说的“石末伤肺”,就是石末着病,属于矽肺病范畴。

最早的人工呼吸

中医发明了人工呼吸。晋朝葛洪在所著《肘后方》中记载了芦管吹气复苏法。这正是当今人工呼吸时的“口咽通气管”在古代的最早雏形,是葛洪的一大发明。唐代更新了口咽吹气管,将芦管换成竹管。

口对口人工呼吸也是中医的发明。北宋的《中藏经》记载,营救自缢者,除了用有强烈气味的东西刺激外,还必须亲人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明代口对口人工呼吸在民间已经得到了普及。《醒世恒言》中就有翔实记载。

最早的动物药理实验

唐代本草学家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一书中,记载了最早的动物药理实验:“赤铜屑主折伤,能銲入骨,人骨及六畜死後取骨视之,犹有銲痕。赤铜为佳熟铜不堪。”中国最早有意识地在动物身上进行药理实验,源于北宋。北宋政和六年(西元1116年)寇宗奭所著《本草衍义》记载:“有人以自然铜饲折翅胡雁,后遂飞去。今人(以之治)打扑损。”

最早的夹板固定术

唐朝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在世界上最早将小夹板的应用系统化和具体化,对骨科手术进行了系统发展。

最早的医学院

唐初承隋制,于武德七年(西元624年)建立太医署。它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组成,由国家主办。唐太医署是世界上第一所医学院。

最早的骨折内固定术

隋朝的《诸病源候论》是世界上最早记载骨折内固定术的医书。

最早的肠吻合手术

隋朝的《诸病源候论·金疮肠出候》载:“金疮肠断,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而纳之。但疮痛者,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肠吻合手术记录。

最早记载自闭症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其临床表现为儿童缺乏语言能力和神经发育迟缓。隋代太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就针对这类患者,提出了“惛塞”(神志不清)、“语迟”(语言迟缓)等症候,是世界上对自闭症最早的医学记

最早的白内障摘除术

中国传统的针拨白内障术,大约在南北朝(西元五世纪)时就已经开始在病人身上实施了。德国眼科医师莫伦于1862年才开始做白内障摘除手术。

最早创立传染病隔离制度

中国最早将“隔离”作为防控传染病的一项国家制度。

《晋书·王彪之传》谓:“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

最早的缺唇修补术

《晋书·魏咏之传》载:“魏咏之,生而缺唇,年十八………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笑语。”当时吏部尚书殷仲堪门下的医生给荆州刺史魏咏之做了缺唇修补手术。手术非常成功。

最先发明用盐水清创

晋代葛洪首创用盐水清理伤口,外敷蛇衔膏后再进行手术。

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魏晋时期皇普谧编集的《针灸甲乙经》(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书中记载经穴349个,有交会关系的84穴。 

最早使用接种免疫法

中国人发明了接种免疫法——人痘接种术,用来预防天花。晋代鲍姑,名潜光,西晋怀帝永嘉三年(309)生于东海(今江苏镇江),她是医学家葛洪的妻子。鲍姑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接种免疫法的医生。她采用简便接痘术,将天花疮浆注入被接种者的鼻黏膜,用以预防天花。

这也是:

最早的脉学专著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有关论述。在具体阐明脉理的前提下,联系伤寒、热病、杂病和妇儿疾病的脉证,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最早采用煮沸消毒

中国人发明了煮沸消毒术,通过将水烧开来消毒杀菌。

战国《黄帝内经》记载:“病至而治之汤液。” 古代称开水为汤。

晋代《养生要集》记载:“凡煮水饮之,众病无缘生也”。

北宋时期庄绰的《鸡肋篇》劝说人们要饮用煮沸的水,民间也形成了“百沸无毒”的概念。

最早的健身预防理论

三国时华陀创造性地提出了健身的预防思想,并创造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最早的全身麻醉手术

《后汉书》中载有三国时华佗成功地用麻醉药物在全身麻醉下施行腹腔手术的史实,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药物麻醉施行手术的记载。

最早的麻醉剂

三国时华陀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外国发明麻醉剂用于人类医学的,是美国人摩顿于1846年研制成功,比华佗晚1600年。

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

东汉末建安大疫是世界上最早有记录的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 )大流行。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世界上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此书也是世界上:

最先发明心肺复苏术

东汉医圣张仲景著有《金匮要略》,其中“救自缢死方”的急救过程涵盖了现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技术,尤其是其“形神并重”的急救理念,这在现代复苏中仍然是重要指导原则:既要保证心肺复苏,又要保护大脑功能。

《金匮要略》中记载“救自缢死……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日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奠置,亦勿苦劳之。”这是:

华佗在《华佗手札》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华佗介绍了心肺复苏的几个要点:1)患者应平卧位,2)打开气道,3)按压胸部,4)抬起手臂呼吸,5)腹部按压膈肌,辅助呼吸,6)持续上述步骤约30分钟。

最早发现治疗营养缺乏症的方法

汉末张仲景所作《金匮要略》一书,首次提出用特定饮食来治疗某些营养缺乏症。

最先创立四诊法

最迟成书于东汉的《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其中第六十一难提出了临床诊断的“四诊法”——望闻问切。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最早的腧穴学专著

成书于西汉末至东汉延平年间的《黄帝明堂经》,属第一部腧穴学专著,是对汉以前散在医书中的针灸腧穴文献的一次全面总结。 

最早的性医学专著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利豨墓)医简《合阴阳》,是世界上最早的性医学专著。

最早关于气功的记录

1975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一件战国玉器,为十二面棱柱状体,中空,顶端未透。该玉器的铭文因以“行气”二字开头,被称为《行气铭》。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世界上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该玉器现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最早的中成药

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天回医简》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中成药。在《和齐汤法》的简文中,有106种药方,其中复方占了80%,治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并且对方剂组成、制剂过程、服用方法和禁忌等有详细记述。 【

最早的医用人体模型 

成都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出土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用人体模型。现藏成都博物馆

中国现存的古代人体模型还有北宋王惟制作为作针灸教学实习所用而做的两个针灸铜人。

最早的病历

中国人发明了病历。

西元前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创“诊籍”,开始详细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就诊日期,作为复诊参考。

最早发现地方病

西汉《吕氏春秋》中提到,远离海岸的淡水地方,秃头与甲状腺肿的人较多。这是最早有关地方病的记载。

最早法医学体系

中国是:

法医学萌芽于先秦时期。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有与法医学关系密切的《封诊式》,其中勘验一节就介绍了活体检验、首级检验尸体检验、现场检验等,属于法医学的雏形期。五代后晋高祖时,和凝与子和㠓编纂的《疑狱集》四卷出版,进一步论述了损伤和年龄鉴定方面的经验。约11~19世纪,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古代检验制度的逐步完善,促使法医学基本形成。案件的鉴定开始有专业人员参与。有代表性的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印发的《验尸格目》,对尸检作了规范。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湖南提点刑狱官慈博采近世所传诸书,编写了《洗冤集录》五卷,创建了:

此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王与编写的《无冤集》、明代的《洗冤法录》、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检骨图格》都对中国古代法医学有重要贡献。【

《睡虎地秦简》是:

最早发现糖尿病病徵及治疗方法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已鉴识出糖尿病,为那些有摄取过多甜食与富含脂肪食物习惯的人所身患之疾。唐朝名医甄权所著《古今录验方》是史上第一种提到糖尿病患者尿液中有过多的糖之文献。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告诫糖尿病患者:「三件事必须放弃,饮酒、行房、以及进食咸、淀粉谷类食品;如果患者遵守此戒,可不药而愈。」这种方法与现代医学要求糖尿病患者避免摄取酒精与淀粉类食物的要求一致。

最先发明酒精消毒

中国人最先发明了用酒精消毒。成书于战国时代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酒清理创伤的记载。

最先创立方剂学

中国人最早创立了方剂学。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世界上最早的方剂学著作,也是世界上:

最古老的脉学专著

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脉法》。

最早的音乐疗法

中国人发明了用音乐治病。药(藥)字正是从乐(樂)字而来。

战国时《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率先塞而不行其原,民气郁瘀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以音乐治病的记载。【

最先发明清创缝合术

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即已发明了清创缝合术,广泛应用于人体各部的开放性损伤,历代医家均有贡献。

最先发明针灸术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到针灸术。已知最古老的针灸用针是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发现的金针。֍ 

最先创立血液循环学说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首创血液循环学说,指出:“心主身之血脉”,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还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内溉五脏,外濡腠理”,认识到毛细循环。又提出“肺朝百脉”,创立了“肺循环”学说。

最先创立经络学说

中国医学家最先创立了经络学说,也称经脉学说。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唐以前称《针经》)两部分,其中《灵枢》比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为后世针灸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先提出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认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接着提出了防止传染需要“避其毒气”,即避免与患者接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最早关于麻风病的记载

世界上最早关于麻风病的记载见于战国时期的《素问·风论篇》。书中指出麻风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令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风寒客于脉不去,名曰疠风。《论语》中也记载了孔子的弟子冉伯牛患有麻风。

最早使用诊脉法来判断病情

春秋时期的扁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诊脉法来判断病情的医生。

最早提倡洗脸漱口

西周《礼记·内则》记载:“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在中国,早在西周时期洗脸漱口就已经是国家提倡的基本卫生规范了。

最早记载疟疾

中国人最早记载疟疾。在3500年前的甲骨文中记载了50多种疾患,其中就有“疟”字。(宋镇豪,《商代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

最早采用隔离法防治传染病

中国人发明了隔离法防治传染病。历代都将隔离作为重要的传染病防治方法。

商代甲骨文就记载有:“亡入,疾”。讲的就是应对流行性传染病所采取的隔离措施。

《汉书·平帝记》载:“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越州知州赵抃建立“病坊”专门收治当时的传染病患。

最早有关流行性传染病的记载

距今3500年的殷墟甲骨文中所见的疾患种类繁多。关于商王得了疑似瘟疫的甲骨卜辞,就出自197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小屯西地发现一个灰坑中的牛肩胛骨上,原文是:

乍 (疫),父乙 ,妣壬豚,兄乙豚,化口。御众,于祖丁牛,妣癸卢豕。(《屯南》F3.1)

其大意为:疫情突发,为众人御除疠疫举行了一系列仪式以祭祀先人。

这是世界上最早有关流行性传染病的文字记载。

先秦典籍《春秋公羊传·庄公卷八》也载有: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天,齐国发生大灾。“大灾者何?大痔也。”

最早的按摩术

中国人发明了按摩保健。早在3400年前的甲骨文中卜辞中就有“拊”字记载,《说文解字》注明:“拊,揗也”,"揗,摩也”。并且甲骨文中还记载了按摩的形式和准备工作以及按摩师的名字。汉字“”的甲骨文写法就是两双手帮因心脏不适而卧床休息的人在按摩。《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也可得到印证。其中记载说:“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药……而以桥引、案杌、毒熨等法”。这些记载中的“案杌”、“桥引”都指的是按摩。

最早的剖腹产

中国人发明了剖腹产。

帝颛顼曾孙陆终的妻子就通过剖腹产生下了六胞胎。
《世本》:吴回氏生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生子六人,孕而不育。三年启其左脇,三人出焉;启其右脇,三人出焉。”
《史记·楚世家》也记载了此事:“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夏朝的创立者大禹,是其母修己通过剖腹产生下来的。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诗经·生民》:“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史记集解》:“从右胳下水腹上出……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

最早的草药学

上古神农氏尝百草,找出有治疗功效的植物作为草药,创立了人类最早的草药学,也称本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