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

天文学

最早的天文学

中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

最大的具有视向速度测量值的仙女星系星表

2024年2月,来自云南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利用郭守敬望远镜的光谱数据和仙女星系已有的观测结果,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具有视向速度测量值的仙女星系的天体星表。基于此,他们成功绘制了:

并计算得到仙女星系质量约为1.14万亿倍太阳质量。【

最先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

2023年6月29日,凭借中国天眼(FAST)的优异探测性能,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领衔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中国天眼3年5个月的数据,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具有纳赫兹引力波特征的四极相关信号,误报率小于50万分之一。

2020年9月,北美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利用47颗脉冲星12.5年的观测数据,宣称测量到了纳赫兹引力波,但最终却未能证实。这次,CPTA利用FAST对57颗毫秒脉冲星3年5个月的测量数据,探测到了引力波信号的关键证据。 

就在CPTA宣布成果的同一天,美、欧-印、澳的脉冲星测时阵列合作组也分别宣布了类似结果。 【╬23

最剧烈的光学紫外耀发

2023年6月26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了研究成果,其团队用雨燕卫星紫外光学望远镜探测出了迄今为止所记录的最剧烈的光学紫外耀发。

GRB 220101A的紫外光学辐射光度约为太阳的40亿亿倍,打破了GRB080319B保持14年之久的世界纪录。【

最高空间分辨率的原行星盘的盘风发射图像

2023年6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大学报告了迄今为止最高空间分辨率的原行星盘的盘风发射图像,分辨能力达到3.7 AU 。 【

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

中国科学家于2023年6月发表了研究成果。基于“中国天眼”的观测数据,中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的脉冲星双星系统。该双星系统是目前发现的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该发现填补了蜘蛛类脉冲星系统演化模型中缺失环节。 【

测量星系距离的最佳标准烛光

2023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陈孝钿团队发表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发现双周期的天琴座RR型变星是最好的标准烛光,利用它的两个周期来测量星系距离不再需要元素丰度的信息,这使得星系批量高精度测距得以实现。【

质量最大的第一代恒星

2023年6月7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赵刚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在银河系晕中发现一颗化学特征独特的恒星,其化学元素丰度表明,形成该恒星的物质源自一颗质量约为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恒星的超新星爆发。这是迄今观测确认的质量最大的第一代恒星。【

最亮的伽马射线暴

2023年3月2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北京与全球40余家科研机构联合发布了对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GRB221009A的研究成果。

中国的“慧眼"卫星与“极目”空间望远镜联合,精确探测到了这个千年一遇的伽马射线暴。该伽马射线暴产生于距离地球24亿光年的宇宙深处。它比以往人类看到的任何伽马射线暴,还要亮50倍。通过研究,科研人员发现该伽马释放出的各向同性等效能量在1分钟内相当于八个太阳质量对应的全部能量,且产生了极为狭窄、极端明亮、接近光速运动的喷流。【

发现的脉冲星最多

中国天文学家借助中国天眼FAST,截至2023年3月,已发现超740余颗新脉冲星,是世界上其它所有望远镜所发现脉冲星总数的三倍以上。【

距离地球最近的特殊中子星候选体

2023年3月,基于郭守敬望远镜光谱数据和新疆天文台南山光学望远镜测光数据,中国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离地球最近的特殊中子星候选体。结合多波段观测数据,他们推测该中子星候选体很可能是一颗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目前,天文学家仅发现了7颗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它们离地球都比较近,距离约400至2000光年。新发现的这颗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候选体距离地球仅385光年,是目前发现的离地球最近的中子星候选体。【

偏心率最大的宽距热亚矮星双星

2023年2月,湘潭大学雷振新副教授和国家天文台赵景昆研究员等人利用LAMOST光谱数据,结合欧空局Gaia测光和视差数据,发现和证认了222颗热亚矮星,其中131颗是复合光谱型热亚矮星,并发现了一颗目前已知的偏心率最大的宽距热亚矮星双星,远超理论模型的预测值,对热亚矮星的形成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 【

地球视角唯一的太阳硬X射线像

“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载荷“硬X射线成像仪”的首张科学图像已发布。这是中国首次获得太阳硬X射线图像,也是目前国际上地球视角唯一的太阳硬X射线像。此次发布的HXI首图是对2022年11月11日爆发的一个M级耀斑的成像。

宇宙最大原子气体结构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徐聪领导的国际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及周围天区的氢原子气体进行了成像观测,于2022年10月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宣布发现了一个尺度大约为百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结构,比银河系大20倍。这是迄今为止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大的原子气体结构。“中国天眼”能够探测到远离星系中心的极其稀薄的弥散原子气体所发出的暗弱辐射,为研究宇宙中天体的起源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窗口。 

宇宙最强磁场

2022年7月,慧眼卫星团队在编号为Swift J0243.6+6124的中子星X射线双星中发现了能量高达146千电子伏的回旋吸收线,其对应的中子星表面磁场强度超过16亿特斯拉。

这一发现大幅度刷新了最高能量回旋吸收线和宇宙最强磁场直接测量的世界纪录。

最先发现持续活跃快速射电暴

2022年6月9日,中国科学家宣布通过中国天眼发现了世界首例持续活跃快速射电暴。在发现了首例持续活跃的快速射电暴之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团队通过组织多台国际设备天地协同观测,综合射电干涉阵列、光学、红外望远镜以及空间高能天文台的数据,将这一持续活跃的快速射电暴定位于一个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贫金属的矮星系,确认在其附近区域拥有目前已知的最大电子密度,并发现了迄今第二个快速射电暴的持续射电源对应体。 ╬22

最先发现水星的磁暴与环电流

2022年2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宗秋刚教授研究团队发表论文,宣布发现水星存在磁暴与环电流,破解了近半个世纪的谜题。

首次获得月表原位条件下的水含量

2022年1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月表原位条件下的水含量。他们发现,嫦娥五号采样区的水含量在120ppm( 百万分之一)以下,而从别的地方溅射到采样区的更古老的水含量约为180ppm。这相当于1吨月壤中大约有120克水。结合样本分析,月壤中的水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太阳风的贡献,岩石中多出来的水则可能代表了月球内部水。

最先观测到过渡型激变星

2021年8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科学家基于郭守敬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一颗正处于向极低质量白矮星演化的过渡阶段的伴星。此前,曾有理论预测这种过渡型激变星的存在,但从未观测到。

最大宇宙三维天图

2022年1月14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北京—亚利桑那巡天(BASS)团队联合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国际合作团队发布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最详尽的宇宙三维天图,打破了以往星系巡天的纪录。这意味着,科学家构建三维宇宙又进了一步。

最先观测到黑洞吸积流风

2021年7月,上海天文台与南京大学的合作团队,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黑洞热吸积流中存在风的直接观测证据,验证了热吸积流理论预言的结果 。

最先发现反银心子结构起源于银盘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和盖亚卫星数据,对位于反银心方向的一些子结构与银盘进行“亲子鉴定”,发现银河系反银心子结构并不是被银河系吸积的矮星系遗迹,而是银河系外盘的一部分。截至2021年5月,研究人员搜寻到589颗来自麒麟座星环、三角座-仙女座星流和A13结构的成员星,这是目前:

最先测量10TeV以上能段氦核宇宙线能谱

2021年5月,基于“悟空”号的在轨观测数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成功获得宇宙线氦核从70GeV(十亿电子伏特)至80TeV(万亿电子伏特)能段的精确能谱测量结果,并探测到氦核能谱新结构。这是世界 上首次利用空间实验室实现对10TeV以上能段氦核宇宙线能谱的精确测量,对揭示高能宇宙线起源以及加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

2021年5月7日,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在银河系内发现2个能量超过1拍电子伏特(PeV,1000万亿电子伏特)的光子,这2个超高能光子分别来自天鹅座和蟹状星云,其中1个光子能量高达1.4拍电子伏特,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人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识,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新时代。╬21

最先发现脉冲星三维速度与自转轴共线

中国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基于中国天眼的观测,在世界上最先发现脉冲星三维速度与自转轴共线的证据。该成果于2021年5月6日发表。这一方向的系统测量有望揭示中子自旋的起源。

最先发现能够逃离黑洞的物质

强大的黑洞可以吞噬一切,甚至连光也无法逃脱。可中国科学家团队通过中国首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观测数据研究发现了黑洞双星中逃离黑洞强引力场向外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流(简称冕),并且首次在黑洞双星中观测到冕的速度演化,为研究冕在黑洞吸积过程中的运动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为人们带来了黑洞强引力场的新认知。该研究成果于2021年2月15日发表。

获得最大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样本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王培、朱炜玮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编号FRB121102的快速射电暴,在约50天内探测到1652次爆发事件,获得迄今最大的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样本,超过此前快速射电暴领域所有文章发表爆发事件的总量。该成果论文已于2021年10月在《自然》发表。

编号FRB121102的快速射电暴也是:

该研究在世界上:

最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

2021年2月19日,中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HXMT)卫星发现首个与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X射线暴,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J1935+2154,并在世界上首先证认该X射线暴包含的两个X射线脉冲是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这一发现,与国际上其它望远镜的观测一起,证明快速射电暴可以起源于磁星爆发,破解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谜,并为理解快速射电暴的辐射机制和磁星的爆发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

最先发现银河系内的快速射电暴

快速射电暴(FRB)是已知宇宙中射电波段最强的爆发现象,持续仅数毫秒。2020年,中国天文学家朱炜玮、李菂团队利用“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世界上最先发现了银河系内的快速射电暴新源,并将其命名为FRB 181123。 这项观测证实了极强磁场中子星(磁星)是快速射电暴的来源之一。这也是目前唯一被观测验证的可以产生快速射电暴的天体。

完成粒子数目最多的天文学N体模拟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天文系联合厦门大学天文系等单位,依托交大超算平台(π 2.0集群),成功完成4.4万亿粒子的宇宙大尺度结构N体模拟Cosmo-π测试(使用512节点、20480核心),追踪了137亿年以来的宇宙演化,并打破此前3万亿粒子数的TianNu数值模拟世界纪录(使用13824节点、331776 核心),成为目前世界上完成粒子数目最多的天文学N体模拟。 

最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

2019年,中国科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

最先发现月幔物质

2019年1月3日,”嫦娥4号”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陨石坑着陆。“玉兔2号”月球车在着陆点南侧与西北侧的两年探测点获取了月壤的光谱数据。在这两处探测点,橄榄石占比分别为48%和55%,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找到月幔物质。

唯一以夫妻名字共同命名的行星

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和212797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和“李佩星”,以纪念中国核物理学家郭永怀及其夫人李佩。这是世界上唯一以夫妻名字共同命名的行星。【

最早发现双星γ脉冲星

1989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室研究员李惕碚、吴枚发现了双星γ脉冲星。

唯一的蒙古文石刻天文图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金刚座舍利宝塔"后照壁上的蒙古文石刻天文图,是现存的世界上唯一的石刻天文图。该图将外国天文知识融于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体系中,直径1.449米,刻恒星270座,星数1550余颗。

唯一可靠的天文史

中国的廿四史中都有天文志、历志,这是世界上唯一的记载可靠、传承有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天文史。

最先发现太阳引力

明代邢云路是世界上最先发现太阳引力的天文学家。他写成《戊申立春考证》一卷,著《古今律历考》七十二卷。他在《古今律历考》中指出:“星、月之往来皆太阳一气之牵系也”,明确指出行星运动是受太阳引力支配。而发现太阳引力才是确立日心说的基础。【

最早的便携式浑天仪

明代张昶《吴中人物志》记载:“平江王漆匠……尝奉旨造混天仪,可以折叠,便于收藏。其巧思出人意表,可谓智能之人也。”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便携式浑天仪。

最早的赤道装置

元代郭守敬发明的简仪,包括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和日晷三种仪器,是世界上最早的赤道装置。简仪也是:

最早将地球公转周期精确到秒的历法

元代郭守敬制定了《授时历》,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天,即365天5小时49分12秒,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钟,和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俗称阳历)的周期一样。《授时历》还创造了以下世界纪录:

首次从天文学角度驳斥星相学

元代宋濂《楚客对》。

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全天测绘星图

苏州石刻天文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根据实测绘制的全天石刻星图。它的观测年代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至1085),刻制年代在南宋1247年。这份星图的原图是由南宋的黄裳绘制的。

最早观测到北极星不在正北

北宋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到北极星不在正北的科学家。他发现北极星离开北极有一度多。

最早的私人浑天仪

《宋史·天文志一》中记有“朱熹家有浑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私人浑天仪。

最古老的印刷星图

宋代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收录了世界上最早付诸刊印的星图。

最早的天文台活动屋顶

水运仪象台由宋代的苏颂组织韩公廉等人于西元1088~1090年间建成。这座天文钟高约12米,宽约7米,共分三层。利用漏壶流水作为动力之源,来反映并观测天体的运动。它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为一体,是一部自动化的天文台。这座天文台建有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活动屋顶。

水运仪象台还创造了以下世界纪录:

最早揭示月球表面阴影的成因

唐代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呎》记载:“月势如丸,其彰,日烁其凸处也。” 这段文字最先指出:月亮是球形,月球表面的明暗是凹凸起伏的地形通过太阳光的反射形成的。

最早的天文钟

唐代一行和梁令瓒等设计制造的水运浑天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这个以水力推动而运转的浑象,附有报时装置,可以自动报时。

水运浑天仪还创造了以下世界纪录:

最早利用公式算法制作的天文表

边冈在唐昭宗时曾任太子少詹事 , 892年修成《崇玄历》,自景福二年(公元893年)颁行全国,至残唐五代,前后施行约60年。 《崇玄历》总结和创造出一系列二次和高次函数计算法,以取代传统的数值表格加内插法的经验数学模式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公式算法制作的天文表。 边冈还创造了以下世界纪录:

最早将历法数值表格化和公式化

唐代中期曹士蒍撰写的《符天历》,对于日躔表及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改正的计算进行了极重要的改革,建立 了太阳实际运行度与平均运行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世界上最早将历法数值进行了表格化和公式化。

最早发现恒星自行

唐代僧人一行在天文实测中发现恒星的位置与汉代相比较已有一定变化,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恒星自行现象的科学家。比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了近千年。在利用日躔表进行任一时刻太阳视运动改正值的计算时,一行还发明了:

最早的星图

敦煌星图是世界上最早的星图。约绘制于唐中宗时期(西元705-710年)。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是敦煌经卷中发现的一幅古星图。该星图的赤道区域采用圆柱投影的方法,从十二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大约位置所在,分十二段画出。这幅星图在世界上

第一份完整的日躔表

隋代天文学家刘焯于西元604年撰成《皇极历》,并计算出二十四节气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改正数值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完整的日躔表。刘焯还创造了以下世界纪录:

最早发现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

天文学家张子信,经历了北魏和北齐两个朝代。他隐居在一座海岛上,制造了一架浑天仪,专心致志地用了三十年来观测天象,在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定量计算了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创造了以下世界纪录:

最早发现岁差周期

东晋天文学家虞喜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岁差,并定出较为精确的岁差值的天文学家。他认为:“通而计之,未盈百载,所差二度”,由此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

最早记录行星凌日现象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世界上最早记录了行星凌日现象。《汉书‧天文志》:「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王」,意思是当金星经过了太阳(即金星凌日),则会发生革命、君王会换人。

最早发现月亮岁差

东汉刘洪审定完乾象历后,于元206年证实月亮岁差。他还创造了以下世界纪录:

最早的自动天文仪器

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水运浑象靠漏壶流水的力量推动齿轮系统,带动铜球缓慢运转,一天旋转一周,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天文仪。

最早发现月食原理

世界上最早发现了月食原理的科学家是东汉张衡。

最早发现月球的近地点

世界上最早发现月球的近地点的科学家是东汉张衡。

最早记录超新星的爆发

《后汉书·天文志》记载:“中平二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精小,至后年六月消。”西元185年的这次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

最系统的太阳黑子目视记录

中国有全世界最早最系统的太阳黑子目视记录。从公元前四十三年至明朝末年,在中国史书上已可找到一百多条黑子记录。

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中国最早发现太阳黑子。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与太阳黑子有关的记载,在战国时期及汉代也有不少与太阳黑子有关的记载。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载是《汉书》卷二十七五志下之下:"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河平元年是公元28年。

最古老的完整历书

江苏连云港出土的《尹湾简牍·元延三年五月之历谱》(公元前1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书。【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法

西汉《太初历》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法。《太初历》也是: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

西汉刘歆编制的《三统历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

现存最古老的有关彗星的记录 

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此书也是世界上:

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著作

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五星占》,记录了秦始皇元年至汉文帝三年期间木星、金星、火星、土星及水星的运行轨迹。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著作。也是:

古老的赤道式天文仪

1977年,考古学家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西元165)中发掘出土了两个漆器圆盘,周围分别标有周天刻度和二十八宿坐标。 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只结构复杂的漆盒 。 这个"漆盒"实际上是一个支架。根据计算,在汉代汝阴侯国的地理纬度上,这个支架正好可以把圆盘支撑到当地赤道面内,形成一架赤道式的天文观测仪器——圆仪。 圆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赤道式天文仪。【

最早发明球面坐标系

浑仪的发明始于战国时代。历代天文学家对浑仪不断改进。其中贡献较大的天文学家有西汉落下闳、东汉张衡等。浑仪的发明、制造和应用,标志着球面坐标系的发明和成熟。

最先提出无限宇宙的理论

世界上最早的无限宇宙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宣夜说。该学说主张“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创造了天体漂浮于气体中的理论,并且在它的进一步发展中认为连天体自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银河都是由气体组成。

宣夜说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战国时代的《庄子》。《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就用提问的方式表述了自己对宇宙无限的猜测。【

最早的恒星表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这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甘德还有以下贡献:

最早发现木卫三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记录了木卫三的存在。依据《唐开元占经》引录甘德论及木星时所说的话:“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肉眼观测到的小赤星就是木卫三。

最早的二十八宿记录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漆箱盖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八宿名。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二十八宿记录。 

最早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人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战国,成熟于西汉初期。 ֍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淮南子·兵略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回归事件。书中提到:“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据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推算,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

另据《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人于北斗”。鲁文公十四年是西元前613年。

从秦始皇七年到近代,中国对全部29次哈雷彗星活动都进行了观测记录。是世界上:

最早发现大地是球形

中国人最早发现地球是球形。

战国《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对于球形大地,向一个方向走可无穷无尽。对于地球南极而言,南向又是有终点的。所以说无穷而有穷。对于地球,环绕一圈,今天到的终点就是昨天出发的起点,意识到这是一个连环,就可以理解。大地是球形的,所以从燕国一直往北走,就可以走到北极;从越国一直往南走,就可以走到南极。

1601年的《月令广义》则明确将我们居住的星球命名为“地球”。

最先测量出地球海洋与陆地的比例

春秋时期的《管子·揆度》记载:“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下势以隘制天下。”意思就是说地球上70%是海洋,30%是陆地。

最早发现极地的极昼极夜

中国人最早发现极地的极昼极夜现象。

东周初年《周髀》:“北极左右,物有朝生暮获”。东汉·东吴·赵爽注解此句:“北极之下,从春分至秋分为昼,从秋分至春分为夜。”

最早发现赤道

中国人最早发现赤道。

东周初年《周髀》:”春分秋分,日在中衡。春分以往,日益北……而夏至。秋分以往,日益南……而冬至。……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长之类”。中衡就是今天所说的天赤道,其对应的就是地球赤道,就算到了中国的冬天,那里也是万物生长,如“不死之草”。

最早发现南北天极

中国人最早发现南北天极。

东周初年《周髀》:”北极枢,璿周四极……正北极,璿玑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极之所游。”

战国《吕氏春秋》:“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

东汉张衡《浑仪注》:“周天……其两端谓之南北极。”

最早认识到大地弧度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认识到大地是有弧度的。

东周初年《周髀》,明确记载:”天似盖笠,地法覆盘“。盘以载物而内凹,覆盘倒扣则成拱盘之形。

最早的阴阳合历

商代后期,中国人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阴阳合历。

最早利用日食来校准历法

中国的上古科学家在夏代已经知道运用日食来校准历法。

最早记录日食

《尚书·夏书》记载,夏代仲康时期,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羲和失职,没能及时预告日食,以当这次日食现象出现时,人们惊慌失措。这次日食约发生在西元前2137年10月22日,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

最早记载日食的文物

在河南省安阳市出土一根长约 12厘米的兽骨上刻着有关一次日食的卜问:“癸酉贞日夕又食,佳若?癸酉贞日夕又食,非若?”“癸酉”为占卜的日期,“贞”意为占卜,“夕”指黄昏,这句卜辞的大意为:“癸酉日占卜,黄昏发生日食,是吉兆还是凶兆?”经研究人员判断这是殷商武乙时期(即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文物。这根兽骨是世界上最早记载日食的文物

最早记载月食发生日期的文物

天津博物馆藏有一块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上面刻有“旬壬申夕,月有食。” 这条有关月食的记录中,有明确的干支日期。

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载月食发生日期的文物

最早记载天琴座流星雨

《左传》记载:「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时间为西元前687年。

最早的流星雨记载

《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桀十年(约前1580年)“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载。

最早记录极光

《竹书纪年》上记载的一次天文现象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极光记录。周昭王统治末期的某个夜晚,在北部天空出现了“五色光”,这次“五色光”的记录与一场大型地磁暴相关。 研究人员根据中国历史年表,认为最有可能的两个年份是公元前977年或公元前957年。周懿王元年(西元前909)在陕西华县出现的极光也在历史上有记载。

在公元前10世纪中期,地球的北磁极已向欧亚大陆一侧倾斜,比现在靠近中国中部约15°。因此,中国中部地区的观测者可以在明显的磁场干扰时看到极光带。

最早的圭表

中国人发明了圭表,通过测量正午日影长度的方法来确定夏至与冬至日,进而精确计算一年的长度。世界上最早的圭表实物,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夏代或先夏时代的遗存。一支残长214厘米,木质,髹红色漆;另一支残长171. 8厘米,木质髹青、红、黑三色漆。与之配合使用的土圭有阴阳两件,知原始的计暑方法当以阴阳二圭接续相重,从而体现揆度日影以效阴阳的传统观念。圭表是:

最早的历法

中国人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历法,中国的阴阳合历,可以追溯到4500年以前此后制定历法的传统便从未中断。֍

最早的天文图

河南濮阳仰韶时期墓葬的龙虎蚌塑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图,距今6600年。中国天文学中传统的“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正是起源于此。

最先发明星座

世界上最早将天空中的星星划分为星座的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二十八宿。古代中国人将天空中的星星等距进行划分,形成了二十八宿。赵永恒、李勇所著《二十八宿的形成与演变》,以最新的岁差模型,计算出二十宿与赤道或黄道符合得最好的年代是西元前5669年,也就是说,中国人早在77 00年以前就已经发明了星座的概念。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漆箱箱盖上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并绘有北斗、青龙、白虎等天文图像。

北斗七星

最早的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是中华文明发明的概念。北斗七星是人类所认识的最古老的星座。

世界上最古老的北斗七星形象出现在2.3万~1.2万年前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的岩画中。画中女神头顶呈弓形排列的北斗七星,脚踏南斗六星。这也是:

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白庙子山中发现的北斗七星岩画,属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多年。其北斗七星的排列形态正符合1万年前北斗七星在宇宙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