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小檗
圖 / 左手香、橘貓、木玫瑰、鍬形蟲、橡實、咬人貓、楊小檗
活動時間 / 2025.09.22
活動地點 / 東安國小
今天我們來到新竹縣關西鎮的東安國小。學校附近周邊,有一座橫跨牛欄河的東安古橋,這座橋是日本時代由地方居民合力捐資興建而成,五孔拱形的石砌結構至今依舊穩固優美,被列為新竹縣的縣定古蹟。
關西鎮以客家族群為主,占總人口的九成以上。東安國小不僅推動「客語生活學校」,還組成了客語偶戲團,積極傳承語言與文化。然而,9月22日荒野人進校帶領枝葉苗圃課程時,孩子們卻熱情地用台語向我們打招呼,響亮地說:「逐家好!」那股精神與活力,讓我們又驚又喜。
▲圖說1:幕後工作也很重要。鍬形蟲和咬人貓正在固定木樁。
荒野人花了許多時間在課前準備上。準備道具、尋找適合場域和使用樹枝圍出執行活動所需的空間。
利用上自然課的時間與荒野人一同建置枝葉苗圃的孩子們是四年級同學們。
荒野人分工合作,把課程分成不同單元,讓每一個人都有出場的機會。
▲圖說2:木玫瑰的聲音屬性與音調很適合說故事。
▲圖說3:橘貓用生動的方式講解如何填寫表格。
▲圖說4和5:派出溫柔且有耐心的橡實與左手香帶隊,帶領分成兩組孩子們觀察土壤生物目前的狀況。
孩子們觀察太入迷,沒有聽到好聽的下課音樂,甚至連其他班級的同學都好奇地跑來圍觀。
很少有機會可以光明正大的挖掘校園土壤。
由於每一組只有分配到三支鏟子,等不急的孩子直接就地取材,拿起地上的樹枝與石頭,動手挖起來。
▲圖說6~9:學習是在陪伴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生,不一定要在教室裡。
孩子的聲音此起彼落
「我挖到螞蟻窩了!」
「你有紀錄蝸牛嗎?」
「有啊。」
「可是那是蝸牛殼,裡面沒有蝸牛。」
「鼠婦加2。」
「樹上有蟑螂!!!」
▲圖說10:咬人貓直接拿起紙箱仔細說明如何做紙捲。
「很像捲餅!」
「是一個垃圾桶!」
「垃圾桶有底啦!」
▲圖說11和12:動手做時間,意想不到的姿勢都出現了。
▲圖說13和14:動作快的孩子,馬上就拿紙捲來玩了。
「剛剛挖的土會不會很硬,想像自己是一隻蜈蚣,會有什麼感覺?」
「鑽進土裡,好像需要很大的力氣。」
「落葉的空隙,可以讓雨水容易滲透,松弟喜歡有點濕,又不會太濕的地方。」
「我們能利用落葉製造松弟喜歡的環境。」
▲圖說15和16:孩子們手腳並用將落葉塞進紙捲裡。
荒野人問「紙捲裡面的落葉會馬上變少嗎?你們覺得需要多久的時間落葉變成一半?」
「兩個月」
「下雨後」
「被颱風吹走」
荒野人說「你們要常來觀察與紀錄喔。觀察的時候,順便澆水。記得要有點濕,但不能太濕。」
▲圖說17:用大合照記錄下今天。
▲圖說18:感謝出席今日活動的荒野人→左手香、橘貓、木玫瑰、鍬形蟲、橡實、咬人貓。
感謝聯詠科技教育基金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