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邱馨平(花豆)
攝影/黃永坤(大西瓜)
地點/香山火車站
路線/明渠-香山濕地-那魯灣-出海口-豎琴橋-鹽水分館-火車站
日期/2022年4月23日
暮春四月,斗指辰為穀雨,言雨生百穀也,時必雨不降,百穀滋長之意……
原來,近日天候的陰、晴、雨…不定,在老祖宗傳留下的農民曆上,早已告訴了後人。
活動日的前夜裡,天黑黑落雨了!真讓人心不安;隔日的淸晨,依然是萬物寂靜雨來伴的景象,更是著實地令人心慌慌啊!此時,夥伴傳來訊…「大家快祈禱!拜託老天爺幫幫忙!!!」
若,前人的…踏雪尋梅好詩意!今日今人遇雨…成…“踏”雨尋圳也…好濕意啊~~~
這是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承辦的活動中,鮮少以“踏踩”自行車為探索的移動工具;快!依夥伴指示,誠心誠意地祈禱,願老天爺賞賜,收回雨水,讓躲在鳥雲後的藍天露露臉呀!!果不其然,眾人祈願,老天爺聽到了耶!將雨水滴滴回收,看到天際邊的微微光,等待著撥雲見藍天的喜悅~
希望能有陽光的好開始,用心的總召穿來一身藍與白亮眼的勁裝,顯得朝氣蓬勃有活力!據悉可愛的她…早已把自白沙屯拱天宮媽祖的祈福小物,繫在後背包醒目位置,願此趟活動能順利圓滿完成!另在香山車站一旁的工作人員,也架設起報到攤位,及前夜晚已調度來的YouBike公共自行車中,被雨淋濕的坐墊,也趕緊擦拭乾淨。太好了!一切都已就序,等候貴客來光臨。
在民眾陸續報到完畢,總召簡潔有力地介紹,即將探索水圳的路徑後,汀甫圳春季小旅行出發囉~
圖1:在香山車站,聽好總召簡潔有力的水圳水文介紹,大夥神彩奕奕團拍後,出發~
圖2:伺候大家暖身的香山前後通聯路段,是第一個似髮夾彎陡斜坡道
活動一開始,嘿嘿!先來個香山前後站的聯通陡斜坡,再來個似髮夾彎道來伺候著大夥,那路旁的藍紫小花琉璃草開心搖擺招呼道說:這是序幕暖身呦!接下來也要加油哦~~
徐徐涼風吹拂輕踩車續行,哇!此時映入眼簾是前方上的《水藍色橋》⋯透心涼的水藍色大水管就架在橋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超優質的民眾都依序把車整齊停好,和一旁綠油油的稻田比鄰而立,那畫面真的好美呀!
『開始實地探索水圳囉~這裡是行程裡,唯一需要以手腳並用來攀上走下,身體力行的觀察處哦!』總召向民眾說明,『汀甫圳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1796-1820)⋯⋯舊稱:泉興圳、何勝圳⋯由地勢高至低而築圳,全長約15公里長,灌溉約704甲餘地,豐富居民的生活,而今昔卻已大不同了⋯』哇!心想,真不簡單!這條圳已經陪伴我們將近兩百多年了,依然川流不息,照顧好幾代的人們。有民眾說,它就在生活的周邊環境裡,卻不曾多留意過,還以為它是條大一點的水溝⋯,好用心的水路團隊,為了讓民眾更瞭解圳史,除了製作水文資料看版外;在護水行動上,總召引導民眾瞭解水資源的珍貴和保護的重要性!在這裡,更是花心思撰寫了個誓詞,並精心繪製成軸。接著由台灣山桂花帶著眾人齊聲宣讀護水誓詞:【親像一條河】(台語),「時間是個魔術師,我們居住的城市就像個百變盒子……」
那用母語讀出的『親像一條河』⋯光是這五個音就深深地烙印到心裏,繚繞不絕,讓我好感動!攀上走下地看看圳路和水閘門,也欣賞田埂和圳邊活蹦亂跳的小花小草,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田埂上的“雙心”果實植物,它們都長得娟秀細小,需蹲下身來聚精會神地觀察,才能入微看到不一樣的大千世界。『放大鏡~~快來伺候!』果然,定眼一看,真是驚呼連連!唯親身體驗,才能耳目一新,讓人永銘記呀~
圖3:透心涼的水藍色大水管就架在橋上,吸引大家的目光
圖4:攀上走下手腳並用,身體力行去看看水圳和輸水閘門。
圖5:齊聲宣讀護水誓詞【親像一條河】的聲音,繚繞於腦海不絕~~
一顆心是薺菜,它的角果是綠色扁心形,早期常見於田埂草地遍野,農家隨手摘採拿來入菜做佳餚;另一顆心是毛蟲婆婆納,好特別的名字啊!它的朔果色粉嫩,先端微凹膨出形如桃樣,有「仙桃草」美稱喔~有趣極了!之後,大夥成一人縱隊走出田邊水圳,再回眸一下,因我們要換場了喲!
圖6:第一顆心型果實植物,是薺菜綠色扁心形的角果。
圖7:第二顆心型果實植物,是毛蟲婆婆納,果實心型膨出如粉嫩仙桃的朔果。
咻!咻!車行於西濱快速公路上,右急轉直下,來到不一樣河岸部落【那魯灣文化聚落】,為新竹市唯一的阿美族聚落。來到此地,日已上三竿頭,太陽高掛空中,已一掃之前的落雨擔憂,感謝特勤人員在此地,開張設站提供茶水,在無風熱氣上升顯得悶熱時,有這奉茶出現,著實如甘露解渴,品茗心涼快啊!並向民眾解說,當年族人為了生活,如何以塑膠筏從東岸向南出發,越過巴士海峽北上至此,從無到有的落地生活及後來的水電門牌設立⋯戶藉管理…等等傳奇故事。
今日,市府看見居民長期缺乏集會所,和孩童侷促玩耍遊樂空間明顯不足下,由建築師林柏陽團隊設計,於2021年底時完工啟用,這建築物延續原住民文化,可舉辦祭典,也可遊樂等多功能的場所;並設計制高點,部落景觀高塔能夠眺望大風車及十七公里海岸線外,也可藉此遙想台東成功鎮美山部落的家鄕,自然又解憂,在每每的海風迎面時,心情也美麗!此處已成新竹絕美地景,網美熱搜打卡點之一,二樓頂置平台採用大量綠色,如草地與相鄰的藍色海洋相互映襯下,舒適又放鬆!
圖8:那魯灣文化聚落的二樓頂置平台,使用大量的綠色如草地一般。
圖9:那魯灣文化聚落的眺望高塔,可登高欣賞海岸線⋯等外,居民藉此遙想家鄉。
123阿里山,423到香山,456去海山,啊~~跳針了嗎? 沒有啦! 下一站真的到海山⋯,我們要移動囉~在下一站有位神秘佳賓,已佇立好高倍單筒望遠鏡於海山漁港邊,頂著烈日,等待我們多時的好夥伴—老古,這是送給大夥隱藏版的驚喜點喲!荒野夥伴就是讚!臨接總召來電,二話不說,便整理好"行頭",出任超級定點解説任務。看~高灘上大數量的清白招潮蟹,正揮手向我們問好,欣賞岸邊停靠的船隻和在灘地裡忙著覓食的螃蟹外,爾偶飛來幾隻鷺鷥來攪亂一下,和漫無目的看似亂亂滑游的彈塗魚。
嘿嘿!但,我們的重點是在那支單筒望遠鏡裡的"專注"! 『哇!這是什麼?…』
『一個橢圓形黑黑的土塊…喲!怎麼也一個一個動了起來⋯旁邊竟有斷斷續續黑黑粗粗的線,是什麼呀? 』老古超定神地說:「像不像是摩斯密碼?或長或短相互間打出的訊號⋯?啊~這是牠的排遺啦!」在旁的Ivy俏皮説:「留意一下!看牠報了那些明牌喲!」
原來~這個海蛞蝓和人一樣,也會用泥巴來敷身保養、保濕自己。 老古告訴大家,牠有個名稱叫做:石磺。 再來換個花跳來觀察⋯,
『我看見了!太驚喜了!』,『我看到牠的鰓幫子有藍點點⋯身上也有,一直到尾端,好美啊!』,『真是令人永難忘!』,『 啊~牠把背鰭立了起來,好威武的樣子!』,不少民眾在做單筒望遠鏡觀察時,不禁發出驚奇和讚嘆的話語,實在太開心有這個駐站驚喜!
圖10:海山漁港邊的驚喜!單筒望遠鏡出特勤任務囉~
圖11:透過單筒望遠鏡的觀察,看到令人驚呼連連的生態景象!
圖12:也是另一種美景!在自行車道,欣賞與海岸線比鄰而立的大功臣~代步的自行車。
接著⋯沿著自行車道,奮力踩踏板騎乘上鐵橋,好一座靛藍色的橋,映襯出白色楷體"藍天橋"三字,漂亮啊!此時行車漸漸登高,視野變得開闊,海風陣陣吹來,空氣飄有淡淡的鹹味,遠遠望去,咦!前方灘地裡有人影…亦有不少民眾順著車道旁的繩索循線而下,好奇的我,如那哪吒趕緊快踩風火輪前去探望究竟! 啊!原來這是汀甫圳餘水出海處,那灘地上洞洞許多,口徑的大小,有如頑皮孩子拿著粗細不均的棍子,往泥沙地玩起了戳戳樂一般,數量蠻多。
一旁的年輕女孩拿起手機仰望拍照中,盼她留意腳邊…那支立於土表之上的螃蟹煙囪洞口。此時,耳邊傳來解說的聲音⋯『這株植物是銀膠菊,全株有毒,有「國際毒草」之稱,要格外小心!』,只見那全隊裡,穿著慵懶時尚的型男哥,立馬蹲地,出手把周邊⋯有這點點小白花,如鄰家小小碧玉清新的偽善者,一一連根移除,免得在此迷惑不知情的衆生,而遺害人間!
至此小旅行也近尾聲,聽到民眾的分享聲中,除了說說探索過程的所見所聞,也熱情道盡心中感受的點點滴滴。感謝團隊的關心和愛護,一路被照顧,看到河口和海洋交界處的多樣生態,進而更要維護良好的生活環境、生態永續等等⋯在民眾分享的當下,我的腦海浮現出…在422地球日前夕,水路團隊正巧在這個時候,帶領民眾認識家鄉的水圳,和自然植物、螃蟹、彈塗魚…等生態,及原民部落過往今來的人文發展,實在是具有其意義呀!這真是天時利地又人和,完美!又因讓民眾透過水圳,以了解維護水資源與衞生,這些與生活、生態息息相關的永續發展,正契合了聯合國宣布的2030年未來城市SDGs的17項永續目標中,關於水的事⋯⋯啊~~真歡喜!和夥伴們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
最後,請大夥看總召手臂向上伸出,也猶如斗指一般,指著汀甫圳斷圳的地方!車仍在輪轉間沿著路行進,將大家由喧囂城市道路,帶到恬靜鄉間小徑的場景,這瞬間轉變更是別有一番風情。騎乘於小徑中,看看左側相伴的鐵軌,視野無限延伸,彷彿看見那載運著百年來南來北往人們與物資的鐵道,化身為⋯同是有近兩百年歷史的汀甫圳,潺潺往下奔馳前進,灌溉七百餘甲農地,滋養百年來人們的生息。突然間,覺得騎乘的自行車,像是時空轉換機器,帶民眾穿梭和經歷這古早味的人文,腦海中響起了『【親像一條河】…時間是個魔術師⋯⋯』餘音繞樑,此時此刻的心是好滿足啊~車行穿越出了小灣陡坡,離香山車站就愈近矣!開心和參與的民眾相約下次喜相逢,或許他日在汀甫圳的某個轉角處,也會有不期而遇的雀躍,正等候著大夥哦!期待中~~~
圖13:活動近尾聲,民眾紛紛分享探索中,種種的所見所聞和感動。
圖14:每位民眾都送有一張海濱小卡的參加禮。
後記:
A.我們探索了~1小段西濱快速道路,2小段台一線,3個急陡斜坡道,4座造型橋,5個特色景點⋯
B.民眾謝謝團隊給他們一個不一樣的小旅行外,也覺得被照顧得很好,很幸福!
(幸福團隊的陪伴比,約2:3耶~果然超幸福!)
423水路團隊成員~
總召:蚵仔煎(林淑英)
藍隊:蚵仔煎(林淑英)、奇異果(楊春芳)、左手香(張瓊文)
紅隊:lvy(王淑慧)、台灣山桂花(簡溎勤)、甲蟲媽媽(麗明)
報到及定點特勤:金銀花(陳金美)、(竹子)黃素琴、(水黃皮)謝維新
單筒望遠鏡特勤:老古(古進欽)
攝影:大西瓜(黃永坤)
機動及撰文:花豆(邱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