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實習步道師 羅秩帆
手作步道首部曲 - 2024/05/26
手作步道二部曲 - 2024/07/07
手作步道三部曲 - 2024/08/10 & 2024/08/11
活動地點 / 六寮古道
六寮古道位於獅頭山風景區內,路線的調查時原稱百段崎古道,與當地耆老、居民訪談後,皆表示此古道屬於六寮古道的其中一段,手作步道(註1)的三部曲開展之前,為尊重當地耆老與居民而更名為六寮古道。
首部曲是一段將古道重現的過程。一群人頭戴著安全帽、手套,兵分三路開始進行當天的工作。每組拆分小組3-4人並保持安全間隔,手持砍刀和鋸剪的志工先將黃藤和山棕葉修出路廊之後,其他志工開始清理鋪面上的有機質和路面清理。
清理前被埋沒的石階
重現古道石階之美
砂岩石階仍維持完整,但上覆滿腐植層與泥土,先用小工具將表面的落葉清除,清理路面上雜草落葉需盡量丟遠,不要堆置在下邊坡旁邊,避免造成假土而衍生行走時的安全疑慮。被歲月掩沒的石階,於掃除泥土和沈積落葉後,古樸韻味的石階翩然乍現。原來在柔軟的泥土路之下仍見保持完好的連續石階,小於10公分的階高,想見前人擔物行走於此,而被踩踏的痕跡仍明顯。
清理前被雜草覆蓋的鋪面
清理後的羅馬大道是自然土路
清理鋪面上時驚現了貝類化石,六寮古道地處新竹峨眉與苗栗南庄地區,地質屬於沈積砂岩,因為造山運動將板塊抬升至陸地,貝類化石佐證了千萬年之前的造山運動。
完整的貝類化石
二部曲延續前段的開闢探路,砍斷荊棘的過程當中,歷經煤業蓬勃的年代而遺留至今的部分建築遺構,本段路線於下溪谷之前,可見保留完整的駁坎砌石。團隊齊力同心的過程充滿戰力,順利地推展完成今年度的目標哩程。在夏季午後雷陣雨的空隙前完成全段路面清理,活動結束的分享會前一刻,暴雨淋得大夥在連續的爬升階梯,仍可保持速度前進,全員平安但濕淋淋地匆促間收場。
清理前被雜草覆蓋的鋪面
清理前被雜草覆蓋的鋪面
自第一次清理沿途的雜草叢生,重現土石埋沒的原有石階;接續二部曲的手作步道順利地完成在遺構前的全線步道疏理工項,階段性重現古道風華。三部曲的活動為六寮古道的第三場次,也是今年的最終場。甫經颱風過後的步道,有倒木和蔓藤雜樹讓步道再次回到原始林態的樣貌。
2024.07的凱米颱風摧折樹木
團隊的小組同心齊力的再次開放路面通行
三部曲的兩天活動 - 第一天的工項將颱風造成的倒木雜樹清除,一組拆分為三個小組採分進合擊的方式,利用砍刀和折鋸將眼前的藤蔓、滿身刺的黃藤和25-30公分直徑的多株倒木鋸切,再用尼龍吊帶拉移到下邊坡。全靠多人同心齊力爆汗的過程,三個小組才破除原來的荊棘順利開通道路。
三部曲的兩天活動 - 第二天的工項,接續前一天的石階下邊坡的護坡工程(註3 ),把握早上的好天氣先集結人力收集石頭,以人力接龍的方式收集10公分與20公分或更大的塊石。有位從鶑歌來的志工於人力接龍的過程體會到滿滿的成就感,也在傳遞石材中建立團隊的默契。依照石材大小分別放置,分為三個小組,由助教帶領志工們開始砌石護坡的工項。護石的工法可以利用控制點自下側往上施作,藉由石頭卡緊的穩固關係鞏固下邊坡,因降雨而形成的石階下側淘刷可以獲得控制和改善,同時也確保行走的安全。坡度較陡的內側上邊坡也有沖蝕狀況,使用石塊疊砌節制壩的方式,達到消能並減緩沖蝕的情況。
原有的石階下側已有淘刷狀況
砌石護坡可鞏固下邊坡
清理的倒木再利用設置橫木節制壩
第二天的工項也將前一天因無法通行而需高繞踩踏出的路徑,利用山棕和清理後的雜木進行封閉植生,遮覆的同時也擦拭因人為踏出的痕跡,再次回復自然的樣態。移除的倒木因為長度適合而留置現場,第二天的工項也將兩段清理下來的橫木,移置到步道的下邊坡作為橫木節制壩(註2)以處理步道的沖蝕問題。積存些許的時間,藉由大自然的力量,讓沖刷下來的樹枝雜葉或泥土石塊能慢慢因節制壩的截流累積,改善沖蝕也讓環境回復自然風貌。
作一條步道,要有耐心與毅力,悶熱的夏季中熬過燠熱,雖在林下偶有陽光,走路即會爆汗不停。每次的手作步道成果,活動完成即能見證改變。持續維護的目的無非是保有步道本身的特質,藉由擾動較小的手作步道的介入,改善步道的問題,讓步道變得好走易行。每次的手作步道活動的安排,除了考量到環境的承載量,小團隊的分組,各自將最需處理的步道問題,導入各類型合宜的工法,達到改善的目的。前兩次的雜木清理期間,皆有人為踩踏的行走,第三次行走在步道上卻看到了,超過三處的穿山甲新掘挖的洞,即可明白手作步道能減少對環境地景的擾動,尊重自然也對原生物種的影響降至最低。
六寮古道的故事包含了新竹州的歷史,番社采風與煤磺業(註4 )的興盛風光與產業沒落的文史記憶爬梳。每位參與者相逢步道之上的目標相同,以行動參與並支持守護我們的步道環境,同時也實踐ESG - Environment、環境保護Social 社會責任、Governance 公司治理。每一場次的活動,凝聚參與者的行動力與積極付出,遠道馳援的活動團隊會師與此,和熱血參與的志工們偕力完成了合計三趟次的手作步道。平安順利地活動背後,端賴新竹荒野保護協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同心參與討論與規劃的分工,和活動前後的各項準備。
註1 :手作步道
手作步道的定義,從字義上來看為「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步道施作,並依循相關基本原則,使步道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增進步道的永續性與整體性」。因此,手作步道不只是用手做、或要用什麼工法,從事前規劃開始,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生態等環境特性,考量人文歷史脈絡、使用者特性與兼顧棲地整體性,結合傳統工藝、在地知識與專業知能進行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重視軟體與服務,減少不必要的硬體,使步道與周遭景觀相融合,施作減少外來材料在能量與資源的損耗,善用現地特性的材料;更重要的是,為確保步道具備一定彈性能因應大自然的變化,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更需重視民主對話的過程,與多元的非政府部門展開多樣的合作,以建立手作步道常態維護體系。
註2 :橫木橫擋樑_節制壩(check dam)
運用現地土、塊石砌成擋土壩(check dam,攔沙壩概念),可以有效降低沖蝕溝形成或惡化,也是相對經濟的做法,除了減緩沖刷,並可截留沖刷下來的土石,減少水土流失。
註3:護坡工程
保護植生或坡面保護為主,能有效覆蓋裸露之坡面,以減少雨水或逕流造成坡面之沖蝕與風化,避免沖蝕擴大而引發崩坍。
註4: 煤業
龍山煤礦的位置在前往獅頭山勸化堂道路右側山林,坑口與坑口附近的紅磚厝均已倒塌,被漫生樹木雜草攀爬掩蓋。龍山煤礦由多人合夥經營,礦權代表人林崁瓦,1952年(民國41)開工,主要開採上層煤與本層煤,本層平水坑闢有斜坑,是主要產煤區,都採用長壁法開採,1983年(民國72)收坑,生產年數31年,產煤總共686,075噸。文出: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