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段孝勤 (藍雀)
圖 / 藍雀
活動時間 / 2024-05-04~05
活動地點 / 五股溼地、翠山步道
五月初的五股濕地之行,切切實實體會了荒野協會所做的保護環境的努力. 體力付出了不少,蠻疲累的,晚上倒頭就睡,但是精神很愉快。
台北開車真困難,週六早上到達環境保護宣導教室已經遲到了,沒跟到穿著青蛙裝下到濕地的蘆葦叢裡面,目標尋找很特殊的四斑細蟌。”蟌”俗名”豆娘”.牠跟蜻蜓很像, 同屬蜻蛉目。兩者的差別是蜻蜓停在葉上不飛時翅膀是水平張開; 而蟌翅膀則是合併豎起來。
四斑細蟌真小, 體長三公分, 生長環境很特殊 -- 要在鹹水,淡水交混趕潮河口的蘆葦環境才能成長。成蟲怕水,次蟲卻需要水,又喜陰暗。原來日本東北部有發現,但棲息地遭逢311大海嘯,似乎滅絕了。北台灣只有在淡水河口少數棲地有零星的發現,而且不太妙有減少的跡象,從荒野的追蹤報告,最多的時候一年也就只有被觀測到幾十隻。
事後分享的時候聽到:青蛙裝下水⋯,動作輕撥蘆葦叢⋯,努力搜尋3 cm的小昆蟲.⋯ 找到了要忍住興奮照相存證⋯坦白說這是個艱苦的工作:悶熱不透氣,雨鞋陷下去泥地, …如此這般⋯讓我回憶起二十多年前半夜架著望遠鏡記錄變星(Various Stars)的情景. 那是要有點熱忱跟傻勁才做得下去的。 那個早晨整個團體只找到一隻四斑細蟌,投資報酬率蠻低的,只能把它當作生物學研究, 做科學實驗總是要千辛萬苦才得到一點點結果的!
吃過便當,隊伍開拔到河的對岸洲美運動公園旁另外一個環境基地. 一邊聽解說要對抗不了解生態的施工所產生的種種困難,一邊大家沿著河邊很仔細的去尋找四斑細蟌…,十來個人很認真的巡了半個多鐘頭⋯結果全體槓龜,掛零收場.
跨過馬路, 走了一趟秘境. 話說三十年前,台北市成立的焚化爐落腳在北投,因為遇到非常多的抗爭,市政府答應了相當多的社區回饋措施. 洲美運動公園是其中之一. 運動公園對鄰近地區民眾不收費,包括溫水游泳池,球場等等等. 也因為焚化爐案, 當地規劃了一片限制開發的區域,三十年時間過去,當地形成台北市都會區難得的景觀 -- 有小河流,大片的水稻田,襯著遠遠的觀音山,夕陽時分簡直就像歐洲、日本靜謐的風景畫。先不講環境保護,這裡很值得規劃半天的自行車旅遊的行程. But, ⋯時移境遷, 管制了那麼久,當地居民也爭取開發, 最近幾年開放了禁建,遠遠的可以看到正在建設的大樓, 也許…現在大地的美景只能在存活兩三年, 然後 …, 只能從照片裡面回憶.
第二天,隊伍拉到翠山步道去施做登山步道. 從荒野協會的角度,很多的登山步道施工過程都對原棲地環境有所破壞. 很難得說服了市政府,讓荒野來示範跟維護手作的步道。 手做步道主要的精神避免機械開路破壞坡道的生態,改以手工一階一階的鋪設。
簡單的說明工具使用之後,隊伍分成三小隊,每一對四五個人共同施作. 我們這一隊跟著老師傅,運用林子裡的枯木,階梯頭橫著的枕木直徑要15公分左右,按地形鋸成1公尺左右的段木,接著鋸出兩段直徑五公分左右,長約30公分的卡木,鑽洞打入卡木,然後舖上山土夯實. 老師父蠻會帶的,我們這小隊一個鐘頭鋪了三階.這是體力活兒,不過三四個人一齊動手不覺得辛苦, 完成了也小有成就感 .
兩天一夜的活動感想:環境的破壞不見得一定都是經濟活動造成的,更多的是無知. 荒野保護協會很努力的在宣導、教育,從小學生抓起努力的宣揚、灌輸環境保護的概念。平實而論, 現代人的概念比起二、三十年前進步很多了,但是荒野發揮的影響力仍然是小眾,這次活動讓我深刻的了解荒野保護協會的辛苦. 從有環保概念到實質的行動、進而產生改變仍有相當的距離. 好似愚公移山挪動了可見的一塊;但⋯把環境保護的理念更快的散步到不同層面進而產生改變,仍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努力。
藍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