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惠華(華山)
圖 / 郭惠華(華山)
活動時間 / 2024-05-24
活動地點 / 頭前溪右岸之興隆大橋下
【荒野新竹第三期溪流守護推廣志工培訓】課程系列的第六堂課,相較於前五堂的室內課程—將頭前溪的前世今生、環境現況、河川廢棄物調查,這次離開教室,走進頭前溪,細細的感受新竹的母親河,在台灣新竹這塊土地上,乘載、養護、涵養這一方土地上的新竹子民們,一代接著一代。
▲圖說1:過了梅雨季,暑假的颱風也尚未入台的五月天,踏在隆恩堰攔砂壩上,很難想像這條頭前溪水路,在此時此刻如此乾涸,整個河床工程空蕩蕩的看不到任何溪水流經,連一旁的水道都長出雜草。小草老師和同學們完全不用著溯溪裝備,就能全乾的橫渡頭前溪。
▲圖說2: 上1/上2:豐水期時,頭前溪全河道都被溪水覆蓋。
上3:枯水期,水僅剩1/3河道。
▲圖說3:最上層固床工示乾涸,但第二層仍有水,使得頭前溪兩側的魚梯仍有水源,讓河海洄游生物在繁殖、生長季節,協助生物們越過壩體,依著生態廊道,進行長距離上溯或是降海回到海中。
隆恩堰魚道設計家:清華大學生科系教授曾晴賢教授來規劃設計,魚道設計需要符合生態友善的環境工程方法,因此在規劃時必須考慮到各種複雜的生物特徵。台灣的河川生態系統多樣,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水域條件,所棲息的魚種各不相同。不同魚種在體型、游泳速度及跳躍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這些因素都必須納入魚道設計的考量範疇。
▲圖說4:從頭前溪右岸往左岸看,可以清楚的看到隆恩堰魚道改良型舟通式魚道,魚道出口(照片左側河岸凹處),和魚道入口(照片右側河岸凹處)。
隆恩堰的固床工程與上游之間的落差達2.5公尺,且魚道的進出口容易發生堵塞。此外,其他固床工程與攔砂壩也可能導致上、下游河道出現落差。雖然這些落差相較於大型攔河堰較小,但仍有可能造成生物廊道的阻斷。
▲圖說5:回望來時路。
走出教室
用另外一種視野看頭前溪
心裡有很多感動與想法
真真實實住在頭前溪流域的子民
用著行動
看待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