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新竹水簾橋古道】花絮

文 / 涂誌恆

圖 / 涂誌恆、張靜珠、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召集人 / 張靜珠


在大正七年(西元1918年),水簾橋古道竣工了,那是一條北埔-南庄之間的聯絡道,時光荏苒到了百年後的今天,無數的人們在她身上留下了足跡也留下了傷口,即使負傷她依舊在此服務者來往的過客。愛鄉愛土的訊竹大哥留意到了古道上大小不一的傷,在他四處奔忙與努力之下,而有了這三次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在開始在修路前最先需要準備的就是材料,4月23日的這天,訊竹大哥帶我們來到他小時候玩水的地方取石,克服了古道週邊無材可取的困境。在活動開始前,由訊竹大哥領著我們走到伯公廟前,擺好供品撚起香,用道地的海陸腔客語向伯公請安,保佑我們施作順利。


首先千里步道協會的老師們帶領我們認識今日會使用到的工具與如何安全地搬運石頭,以免受傷。接著我們整裝後走到河邊,老師指導我們要如何挑選石頭,為了珍惜難得的志工資源,石頭的尺寸、數量都是揀石的重點,不能有絲毫的浪費。大家遵守著剛剛老師所講的要點揀選需要的石頭,或搬、或翻到岸上,依據尺寸分成兩堆,湊齊所需的數量後,迎來是今日的最大難關:將石頭從岸邊搬上陡峻的會獅橋上!我們排好人龍,一左一右地站好,小石子便用桶子或袋子一簍簍地依序地往上運,大石頭則穿插其中以調節志工們的負荷,就這樣來來回回走了不知多少趟,偷閒不知多少次,終於在中午前全數運到了預定的暫存地點!

坐在河邊,吃著靜珠姐為我們準備的素米粽,涼風徐徐,揮汗後的食糧顯得分外好吃!

在上工前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跟伯公來報備一聲歐

在河邊挑選著石頭,不能太大也不能過小,並照著期尺寸分成兩大堆

今日搬運石頭最大的難關,就是這道又陡又長的上坡,大家利用人龍的方式一段一段的往上運

經過一番的努力,終於將挑選好的石頭運上來了。

4/23日的工作就在備料當中度過,終於在大家的齊心努力之下,先將料從溪底移上來,手作步道的精隨就在,材料現地尋找,用最天然的材料修建,這種文化在時代的洪流之下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水泥建築,多了美觀,但是也少了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