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錯誤
第六章
1. 牙齦含有大量鈣鹽。
答: 非
解: 牙齦是牙肉的部位(包圍牙齒的部份),並不是牙齒主要部位,主要由活細胞組成,因此並不含大量鈣鹽。牙齒的琺瑯及牙釉質(象牙質)才含有大量鈣鹽,而琺瑯質主要由已死的物質組成,鈣鹽含量是最多。
2. 蠕動的唯一功能是幫助食物沿著消化道移動。
答: 非
解: 蠕動還可能攪拌消化道內的食物,使食物更易與消化酶作用,並促進食物於腸道內吸收。
3. 絨毛是由一層細胞構成。(應是絨毛上皮)
答: 非
解: 絨毛實際由絨毛上皮組織組成,上皮組織由一層細胞組成。絨毛內含有微血管及乳糜管。
4. 絨毛其中一項適應於食物物質吸收的結構特徵,是在小腸內其數目非常多。
答: 非
解:數目多並不是絨毛的結構特徵,而應是小腸的適應結構特徵。
5. 食物中的大部分水分於大腸內被吸收。
答: 非
解: 這是最常見的錯誤。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但吸收水分最多的位置肯定是小腸,小腸壁的吸收表面積遠較大腸大。
6. 膽汁由胰分泌。
答: 非
解: 膽汁由肝臟分泌,先貯存於膽囊,然後釋出至十二指腸。胰臟分泌的是胰液至消化道。另外,胰臟也分泌胰島素及高血糖素,釋出至血液中。
7. 膽汁由膽囊分泌。
答: 非
解: 膽汁由肝臟分泌,先貯存於膽囊,然後釋出至十二指腸。生物學上,不能說膽囊分泌膽汁,祇可說釋出。
8. 膽色素將脂肪乳化成小油滴。
答: 非
解: 膽汁內的膽鹽的功能才是將脂肪乳成小油滴,這是物理式消化的過程。膽汁內含有膽色素,膽色素是是紅血細胞於肝臟內被分解後殘留的物質,呈黃色,並沒任何功能。但會使糞便起碼呈黃色(這不算功能)。
9. 多餘的蛋白質會於肝經由脫氨作用分解。
答: 非
解: 生物學上,準確的說法是多餘的氨基酸(而不是蛋白質)於肝臟經脫氨作用被分解,部份變成尿素,然後經尿液排出體外,部份會變成碳水化合物。
10. 多餘的氨基酸會在關節積聚,導致關節痛楚。
答: 非
解: 多餘的氨基酸會於肝臟經脫氨作用被分解,因此不會於關節積聚。但進行過多蛋白質。通常導致關節痛楚的是尿酸,不是氨基酸,亦不是尿素。尿酸是嘌呤(Purine)代謝的最終產物,都是由肝臟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