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合作用的總文字化學方程式是甚麼?
二氧化碳 + 水 --> 碳水化合物 + 氧
2. 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及副產物分別是甚麼?
原料: 二氧化碳及水
產物: 碳水化合物
副產物: 氧氣
3. 總體來說,光合作用實際上是甚麼過程?
光能轉成化學能的過程。
把簡單無機物轉成有機物(化學能貯存於有機物內)的過程。
4. 於光合作用中,葉綠體的角色是甚麼?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進行的場所。
5. 葉綠體內葉綠素、基粒膜及基質分別的功能是甚麼?
葉綠素負責吸收光能。
類囊體表面含有不同的酶,催化光反應內的不同的反應。
基質內含有不同的酶,催化暗反應內不同的化學反應。
6. 陸生植物葉片有甚麼構告?(起碼13個)
上表皮、角質層
葉肉、柵狀組織(柵狀葉肉細胞)、海綿組織(海綿葉肉細胞)、氣室、葉綠體
維管束、木質部、韌皮部
下表皮、氣孔、保衞細胞
7. 陸生植物的葉片適應光合作用,有甚麼策略?
(1) 吸收最多光線
(2) 吸收最多二氧化碳
(3) 運來足夠水分
(4) 把即時的產物及副產物運走
8. 陸生植物葉片內部構造有甚麼適應特徵,可吸收最多光線?
(1) 上表皮透明。(可讓光線穿越,到達有葉綠體的組織)
(2) 柵狀葉肉細胞排列緊密。(可使葉綠體的密度最大化)
(3) 柵狀葉肉細胞含大量葉綠體。(可盡量吸收最多光能)
(4) 海綿葉肉細胞含有葉綠體。(可捕足剩餘的光能)
(5) 下表皮透明。(雖然有些植物不是)(可讓剩餘的光線穿透,讓下層葉片吸收)
9. 陸生植物葉片內部構造有甚麼適應特徵,可吸收最多二氧化碳?
(1) 上下表皮具氣孔。(因上下表皮具角質層,才需要氣孔)
(2) 下表皮氣孔密度較高。(平衡失水後的結果)
(3) 海綿葉肉細胞排列疏鬆。(可讓二氧化碳更容易到達較多葉綠體的柵狀葉肉細胞)
10. 陸生植物葉片如何適應減少失水及保存水分,一般有甚麼適應特徵?
(1) 厚角質層。(外表會呈光澤)
(2) 少氣孔
(3) 氣孔內陷
(4) 葉片肥厚
(5) 減少葉片數量,或呈針狀
11. 完全浸於水中的植物的葉片跟陸生植物的有甚麼差異?
(1) 上下表皮皆沒有角質層
(2) 也沒有氣孔
(3) 內裡細胞可能排列得非常疏鬆,以貯存空氣,提供浮力
12. 於水中,植物如何吸取二氧化碳?
直接於表皮吸入二氧化碳。
13. 陸生植物葉片內部構造有甚麼適應特徵,可運來足夠水分?
具葉脈。即是具木質部組織,而且散佈至整塊葉片。
14. 除了內部構造外,植物整體及葉片還有甚麼適應光合作用的特徵?
(1) 葉片闊而扁平。(可提供大的表面積)
(2) 葉片薄。(讓二氧化碳及光線較易到達可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
(3) 不同位置的葉片呈鑲嵌式排列。(即上層的葉片不會擋住下層的葉片)
(4) 植物莖部具向光性。
15. 葉綠體有甚麼構造?
雙層膜、類囊體、基粒、基質、澱粉粒、DNA
16. 葉綠體有甚麼適應進行光合作用的特徵?
(1) 基質呈膠狀液體狀,內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
(2) 類囊體表面含有葉綠素及其他可吸收光能的色素。
(3) 類囊數量多,堆叠起來形成基粒。
(4) 基粒互相連接。
17. 根據光合作用的過程,有甚麼參數可用以檢驗光合作用是否有進行?
(1) 原料的減少速率。即二氧化碳或水的消耗速率。
(2) 產物的形成速率。即碳水化石物及氧氣的形成速率。
(3) 光能的吸收率。
備註: 中學的實驗室一般用澱粉或氧氣的形成速率檢驗。
18. 利用澱粉的生成來檢驗葉片有否進行光合作用的原理是甚麼? 必需做甚麼先決步驗?
光合作用產生的葡萄糖會迅速合成為澱粉,而澱粉會貯存於內。
必需先進行「脫澱粉」過程。
19. 「脫澱粉」步驟的原理是甚麼?
把葉片置於黑暗中一段時間,葉片不會再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澱粉。
但葉片仍需要進行食物進行呼吸作用,因此葉片內的澱粉會慢慢轉回葡萄糖,而進行呼吸作用。
20. 如何檢驗葉片內的澱粉含量?
(1) 把葉片置沸水中。(使酶失去活性,光合作用停止)
(2) 把葉片放入酒精內。(酒精可破壞細胞膜,使葉綠素釋出,把葉片變白,方便觀察)
(3) 再把葉片置於熱水中。(使葉片變軟)
(4) 於葉片上加上碘液。(如呈藍黑色,代表有澱粉; 如呈棕色,代表沒有)
21. 要測試光合作用是否需要葉綠素,需要借助一種特別的葉片,是甚麼?
斑葉。(即同一片葉片上有不同顏色)
22. 有甚麼化學物質可用以吸收二氧化碳?
氫氧化鉀
氧氧化鈉
23. 為甚麼進行光合作用實驗一般會先進行「脫澱粉」過程?
可確保實驗完結後檢驗到的澱粉,是在實驗期間產生的。
備註: 不要祇寫「可使實驗更準確」。
24. 光反應基本上包括哪三個過程?
(1) 光吸收
(2) ATP 合成(光磷酸化)
(3) 水的光解,分成氫及氧氣
25. 光反應有甚麼產物?
(1) ATP (傳至暗反應)
(2) NADPH(傳至暗反應)
(3) 氧氣(釋出葉綠體外)
26. 光反應產生的ATP及NADPH有甚麼作用?
用來把碳(二氧化碳形式)固定到有機化合物裡。
這過程屬碳固定。在基質內發生,不需要光,因此又稱為「暗反應」,也稱為「卡爾文循環」。
27. 卡爾文循環內主要有哪3個化合物?
(1) 三碳化合物
(2) 丙糖磷酸(三碳)(葡萄糖由此轉化而成)
(3) 五碳化合物
28. 卡爾文循環分為哪三個過程?
(1) 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形成
(2) 三碳化合物還原和葡萄糖的生成
- 即是三碳化合物轉成丙糖磷酸的過程,這過程屬還原反應,需要ATP及NADPH的參與
(3) 二氧化碳受體的再生(即是五碳化合物)
- 需要ATP參與
29. 列出所有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
(1) 光強度
(2) 二氧化碳濃度
(3) 溫度
30. 限制因素是甚麼?
如果某因素增加時,光合作用速率跟著增加的話,那這因素於這段時間便屬「限制因素」。
備註: 由於不同因素於不同階段都可能屬「限制因素」,因此我們不會說某因素(例如光)是限制因素,而祇會按不同情況,判斷該因素是否屬限制因素。
31. 光合作用的初級生成物是甚麼?
丙糖磷酸
32. 光合作用生成物的去向是甚麼?
簡單而言,用來合成生物體內其他有機物質,包括:
(1) 其他碳化合物(例如澱粉)
(2) 脂質
(3) 蛋白質
(4) 維生素
33. 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是甚麼?
(1) 為生態系統內提供食物的基本來源(包括動物及植物本身)
(2) 維持生態系的能量流
(3) 保持大氣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為生物提供氧氣,進行需氧呼吸)
34. 使用產生氣泡速率來量度光合作用速率需要甚麼假設?
(1) 每粒氣泡大小差不多。
(2) 釋出的氧氣溶於水的速率不變
35. 在卡爾文循環中生成的ADP及NADP的去向是甚麼?
會重新用於光反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