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學研究的是甚麼?
研究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相互關係。
2. 生態學研究有哪幾個組織層次?
(1) 物種
(2) 種群
(3) 群落
(4) 生態系
(5) 生物群系
(6) 生物圈
3. 種群是甚麼?
指同一生境生活的同一物種生物
4. 以物種層次,生態學研究的是甚麼?
研究某物種的個體如何適應環境。
5. 以種群層次,生態學研究的是甚麼?
研究環境因素對種群大小的影響
6. 以群落層次,生態學研究的是甚麼?
研究同一生境內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關係。
7. 如何定義一個成熟的生態系?
(1) 自給自足
(2) 穩定
(3) 動態平衡
8. 生態系有哪三種基本特徵? 即是研究生態系時主要研究的東西
(1) 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物理環境的相互作用
(2) 能量流
(3) 物質的循環
9. 生態系的非生物因子包括甚麼?
(1) 溫度
(2) 光
(3) 降雨量和濕度
(4) 風速
(5) 水流
(6) 鹽度
(7) 氧含量
(8) 土壤性質(pH值、土壤粒子大小、腐質質含量)
10. 生態位是甚麼?
是指生物在環境中的功能作用,即如何生存的方式
11. 物種的生態位受甚麼因素決定?
物種的:
(1) 生存所需溫度範圍
(2) 所需食物種類
(3) 所佔空間
12. 物種多樣性受甚麼因素決定?
(1) 物種豐度,即數目多少
(2) 不同物種的相對豐度
13. 優勢種是甚麼?
是某一群落中佔大多數,並對群落其他物種起決定性作用的物種。
14. 群落內的生物之間有哪幾種關係?
(1) 捕食
(2) 競爭
(3) 共生(偏利共棲、互利共生、寄生)
15. 生態演替是甚麼?
群落成分經歷一段時間的轉變過程,稱為「生態演替」
16. 描述原生演替的過程。
在沒有土壤和植被覆蓋的光秃岩石開始。
(1) 地衣的孢子飄到光秃岩石上生長,
(2) 形成先鋒群落,漸漸形成薄薄的土壞,
(3) 蘚、蕨和草開始在岩石上生長,逐漸形成優勢種,為草食性動物提供食物
(4) 已死並腐化的植物和動物形成腐殖質,使土壤更肥沃,土壤層愈來愈厚,
(5) 灌木在草及蕨之上生長,形成優勢種,充足食物吸引更多動物,
(6) 土壤再不斷加厚,可支持喬木的生長,形成優勢種,使生境變林地,
(7) 最後達致穩定的頂級群落。
17. 次生演替是甚麼?
在曾有植被覆蓋的土地上發生。
18. 次生演替與原生演替有甚麼不同?
(1) 沒有先鋒群落出現
(2) 發展較快
19. 生態系能量流是怎樣的?
- 大多數生態系的最終能量來自太陽,
- 植物藉光合作用把光能轉成化學能,貯存於身體內的有機物質,
- 動物攝食植物時,能量傳遞至動物中,
- 動物又會被其他動物進食,能量一直傳遞下去。
- 於傳遞過程中,能量會透過排泄、排遺、呼吸及生物死後沒被進食的形式,散失於環境中。
20. 食物鏈顯示了甚麼?
顯示攝食關係,並顯示能量和物質的流向。
21. 食物鏈中包括甚麼角色?
(1) 生產者
(2) 初級消費者
(3) 次級消費者
(4) 三級消費者
(5) 分解者
22. 分解者於生態系中有甚麼重要性?
把生產者及消費者的屍體、糞便及排泄物中的有機化合物分解成無機營養素,使物質能循環再被生產者吸收。
23. 分解者一般有哪些類別生物?
(1) 真菌
(2) 細菌
24. 食物網是甚麼?
許多不同食物鏈形成的網絡。
25. 營養級是甚麼?
食物鏈中每一層稱為營養級。
26. 生態錐體有甚麼功能?
顯示生態系內每個營養級的能量含量。
27. 生態錐體主要有哪兩種?
(1) 數量錐體
(2) 生物量錐體(量度乾重)
28. 生態錐量有甚麼限制?
(1) 不同生物於不同生態系中營養層級不同
(2) 不包括傳遞到分解者的能量
29. 碳循環主要有哪幾個過程?
(1) 碳在營養級和分解者之間的轉移
(2) 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和海洋
(3) 固碳作用
30. 氮循環主要有哪三個部分?
(1) 空氣中的氮
(2) 泥土中的氮
(3) 生物間氮的轉遞
31. 氮氣如何進入生物體內?
(1) 空氣中的氮氣經閃電等過程,轉成硝酸鹽,經雨水落在泥土中,被植物吸收
(2) 豆科植物根瘤內的根瘤細菌把泥土中的氮氣轉成銨化合物,被植物吸收
32. 泥土中的氮形式包括甚麼?
銨化合物
亞硝酸鹽
硝酸鹽
33. 樣方是甚麼?
一個面積固定的正方形框,量度生境中的植物,以及不動或移動十分緩慢的動物的豐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