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覺醒(三)

"生命的覺醒"

*******************

歡迎轉傳,功德無量。

消除災病,罪滅福增。

天天行善,事事如意。

利益他人,利益自己。

*******************

"生命"

原本就是

一連串的受傷與復原。


若是能從

受傷與復原的境遇中,

醒悟過來,

超越自我,

突破我執。


修正

"偏頗傲慢"的個性,

消減

"過多物慾"的追求。


您才能

脫離那無盡的

苦惱與病痛的牽纏。


過著

慈悲、清淨、自在、

隨緣的生活。

"我執",

又名我見。


一切衆生的

肉體和精神,

都是"五蘊"所變現,

都是"因緣所生法"。


緣生體無,相有性空,

當處出生,當處滅盡,

本就

無有"我的實體"存在。


但是

我們卻都一直在

此"非我的"法上,

妄執有我和我所。

名為我見或我執。

學佛修行,

必要修觀(觀自在),

觀照圓融之佛理。


便能

轉換其

向來所有之觀念,

化除

其知見

的偏私與執著之病耳。


衆生,

所以偏私成執,

無他,

由其智慧短淺,

不知是偏,不知是執。


佛曰"無有定法",

破其偏執之病根。


"法"字,

通攝

世出世間一切法。


吾人用功,須先觀照,

久久

方能照住,

最後能照見。


用功

最要是"作觀",

作觀

即是改變想法、看法。


觀見諸法的正智。

即"觀智",

明白一切事相。

觀察真理的智慧。

即"觀慧",

瞭解一切事理。

轉識成智:


分別我相,

乃第六識(我執),

執著我見,

乃第七識(法執)。


分別遣盡,則六識轉。

執著遣盡,則七識轉。


二識既轉,

則我法雙空,

諸法一如矣。

是法平等矣。

"印光大師"曰:


是知

最初''一''著,

唯''智慧''為要。


"有"智慧則,

全妄即真;

"無"智慧則,

全真成妄。

慧海之義,如是如是。


(文鈔三編/238頁)


所謂智慧:

開佛知見,

悟後須起修。

"與中道實相相應"

(佛性、自性、真如)


消除業障,減少痛苦,

增長福慧,改善命運。


必須

心心趨向佛法,

念念契合覺道。


所謂

"道"不可須臾離也,

"法"不可須臾離也。

如是如是。


"懺悔業障":

誠齋戒,入經藏,

療心垢,去習氣。

(1)

不抽菸、不喝酒、

不賭博、不吃葷菜、

不近女色,

表示"虔誠恭敬"。

一分誠敬,一分利益;

十分誠敬,十分利益。


(2)

修正

對宇宙人生

錯誤的看法、

想法、說法、做法。


(3)

遣除三障。

惑障/業障/報障。


(4)

煉磨消滅"煩惱習氣"。


"轉念":


轉貪瞋癡,(無明業識)

為戒定慧。(本明真智)


轉迷惑為覺悟。

轉邪念為正念。

轉染污為清淨。


轉妄心為真心。

轉妄識為真智。

轉八識為四智。


轉五蘊為法身。

轉煩惱為菩提。

轉生死為涅槃。

"楞嚴經"云: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宣化上人講述: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形容

"覺海"廣大如海,

橫無邊際,豎無底蘊,

不是

一般水海,尚有邊底,

故能包涵

三千大千世界,

無量無邊

山河大地森羅萬象。


覺海本性

是澄湛不動,圓含萬有的。


圓含萬有,

寂而常照,不變隨緣。


澄湛不動,

照而常寂,隨緣不變。


元妙

本來自妙,不由造作。


元明

本來自明,不假功用。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在本來妙明上

是"毫無一物",

忽然

生起了"妄照",

因妄照

就生出"妄所"。


"所"

"塵相妄境"。


妄境既成立,

真照之性就滅亡。


遂將

本有如來藏,

轉為

"無明藏識"。

"藏識",

八識中的第八識。

阿賴耶識。

含藏

一切善惡種子的識。

亦名"顯識"。

阿賴耶識

含藏

一切善惡的種子,

能顯現一切的境界。

所謂"八識",

眼、耳、鼻、舌、身、

意、末那、阿賴耶等識,

又名"八識心王"。


心王,

是"能緣"外境

的精神主體,

為"慮知"的根本,

也是"識"的自性。


所有世間法

和出世間法

的一切種子,

都收藏在第八識裡,

遇到"因緣",

就會發生"現行",

像是田地放下了種子,

就會生出果實來一樣,

所以又叫做"八識田"。


所謂"心識":

心,

指阿賴耶識

所含藏積集

的善惡種子。


識,

指依"意根"

生起的前六識,

"了別"的作用。


眼識,眼根緣色塵。

耳識,耳根緣聲塵。

鼻識,鼻根緣香塵。

舌識,舌根緣味塵。

身識,身根緣觸塵。

意識,意根緣法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