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冥冥隨物去

"杳杳不知歸"

古德有一偈頌曰: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

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

(一)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

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1)

唯心所現:


"般若理體",萬法之本體。

空寂、無念、平等、一如、

無物、無相、無生、無二。


故,

一切萬法

莫非實相,盡是真如。

一切萬法

悉皆

"一如皆是"。

性本同體,萬法一如。

此之謂

"一切法皆是佛法"。


"楞嚴經"云:


五蘊、六入、

乃至十八界,

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2)

唯識所變:

(藏識、阿賴耶識)

(行藏,即行蘊,五蘊之一)


*******************

體唯淨心,萬法唯識。

無境唯識,心外無法。

*******************


一切衆生,一切諸相,

五蘊所變現,實無可得。


此謂"五蘊"

皆由

無明妄識"業緣"而生起。


"華嚴經"云:

諸蘊業為本,諸業心為本。


"華嚴經"又云: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因緣生法:

緣起性空,當體即空,

空無自性,本無實體,

生而無生,假名假有,

夢幻泡影,幻生幻滅,

苦、空、無常、無我。


衆生

無明不覺,糊裡糊塗。


為"物慾幻相"所轉,

分別我相(第六識);

為"愛慾情執"所迷,

執著我見(第七識)。


一離故鄉,

就一去無影無蹤,

"杳如黃鶴"。


(二)

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

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三)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

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即假即空,即空即假。

有即非有,非有即有。

相即非相,非相即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二邊,行於中道。

空有不立,一道清淨。

與道相應,與法相應。


(四)

四住雖先脫,六塵未盡空,

眼中猶有翳,空裡見華紅。


四住,

三界內的"見思惑煩惱"。


(五)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

窮源猶未盡,常見月朦朧。


(六)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復本時性,更無一法新。


此偈頌之解釋,

詳見

''印光大師''

略釋

六即義之文章。

"印光大師"云:


應當發願願往生 ,

客路溪山任彼戀 ,

自是不歸歸便得 ,

故鄉風月有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