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爲何不忍吃食動物身軀

爲何不忍

"吃食動物身軀"

*******************

歡迎轉傳,功德無量。

消除災病,罪滅福增。

自願吃素,前世修慧。

勸人吃素,今世修福。

*******************

"印光大師"開示:


世之

博學多聞,

不講"躬行實踐",

唯以

詞章進取為事者。


先生之風,能不愧死。

而且

愛惜物命,深信因果。


故于

放生吃素"善報",

殺生食肉"惡報"。

隨所見聞,錄以勸世。


其裔

孫易園居士,

欲鑄版廣布,

冀挽殺劫,囑光作序。


心如背鏡,學等面牆。

唯學

愚夫愚婦之老實念佛。


何能"發揮道妙",

拘墟者"徹見天日",

因茲以

生正信而獲實益耶。


然以

事關劫運,義不容辭。

"勉為序"曰:


天地之"大德"

曰"生",

如來之"大道"

曰"慈"。


人物雖異,心性是同。

舉凡

三乘六凡,

如來視之,皆如一子。


何以故。

以其

皆具佛性,

皆堪成佛故。


三乘且置。

六凡天人

阿修羅

畜生鬼地獄,

雖則

高下懸殊,苦樂迥異。


總皆

未斷惑業,未出生死。

天福若盡。即便下降。

獄罪若滅,仍復上昇。

猶如車輪,互為高下。


我今

幸得人身,

理宜

委屈設法,護惜物命。


體天地"好生之德",

全吾心"惻隱之仁"。


良以

諸物與我,

同生于天地之間,

同受天地之化育。


而且

同知貪生,同知畏死。


仁人于枯骨,

尚且

掩而埋之。


于草木,

尚且

方長不折。


況肯

悅我口腹,

水陸諸物,

刀砧烹煮之苦哉。


須知

此等諸物,從無始來,

亦曾

高居尊位,威權赫奕。


不知

借威權以培德,

反致

仗威權以造業。


竟使

惡業叢集,墮于畜類。

口不能言,心無智慮,

身無技術,以罹此難。


弱肉強食,于事則得。


怨恨所結,

能無

生生世世,

圖報

此怨之念乎。


人縱不念

諸物被殺之苦,

不懼

怨業深結,

常被彼殺乎。


不懼殘害天物,

天將奪我福壽乎。


人惟欲

眷屬團聚,壽命延長,

身心安樂,諸緣如意。


正應

發大悲心,行放生業。

使

天地鬼神,

悉皆

愍我"愛物之誠"。

向之所欲,當可即得。


若仗

我有錢財,我有智力,

設種種法,掩取諸物,

以取"悅我口腹",

不計"彼之痛苦"。


尚得謂

與"天地並立"

為三之人矣呼。

我與彼等,同在生死。


從無始來,

彼固

各各皆為

我之

父母兄弟妻妾子女,


我亦

各各皆為

彼之

父母兄弟妻妾子女。


彼固各各

或于人中,或于異類。

"皆被我殺"。


我亦各各

或于人中,或于異類。

"皆被彼殺"。


為親為怨,相生相殺。

靜言思之,愧不欲生。

急急改圖,尚悔其遲。


況肯

蹈常襲故,仍執迷情,

以為

"天生異類",

原為

"供人食料"乎。


我尚具足惑業,

無由

出于輪迴之外。


萬一

彼罪已滅,復生人道。

善根發生,聞法修行。

斷惑證真,得成佛道。


我若墮落,

尚當望

彼垂慈救援,

以期

離苦得樂,親證佛性。

可恃一時之強力,

長劫以無救乎哉。


古有高僧,

行步不跨蟲蟻。


人問其故。

答曰,

彼此"同在生死中",

或彼先成佛道,

尚望其

垂慈度我,

何敢輕慢乎。


是知

佛視衆生"皆是佛",

衆生視佛皆是衆生。


佛視衆生皆是佛,

多方化導之,

種種折攝之。


縱令

絕無信心,亦不棄捨。

曲垂方便,令種善根。


待其因緣時至,

自然發生增長,

"依教奉行"耳。


衆生視佛"皆是衆生",

聞佛之言,不生感激,

反以

己之邪知謬見,

多方毀謗。


甚至

拆毀塔寺,焚燒經典。

固結魔黨,破壞清修。


殆至

正智稍開,

則便

愧悔無及。


由茲

遂復歸命如來,

"興崇佛法"者,

古今來比比皆是。


須知

父母於逆子,

尚生棄捨之心,


于逆惡

不信之流,

愈生憐愍。


何以故。

愍其

惑業深重,

失"本心"故。


以雖則

現時"背逆於佛",

即心

本具之天真佛性,

仍復"絲毫不失"。


焦模中金像,

敝衣中寶珠,

蒙塵之秦鏡,

在璞之荊璧。


愚人

但見其外相,

不知其內容。


則遺外相而"論內容",

無一衆生或生棄捨也。


佛尚不輕衆生,

衆生何可輕衆生乎。


故凡

一切水陸衆生,

必令各各得所,

常得飛走游泳

于自所行境。

各樂天真,各盡天年。


此書所說之種種善報,

當可具得矣。


人既如是,

尚不欲令其失所,

何況于人。


互相親愛,互相扶持。

自然

俗美人和,

必致

風調雨順。


其有

不物阜民康,

時清國泰者乎。


又祈

凡我同人,切勿自輕。


當思

我與如來,同一心性。


彼何以

惑業淨盡,福慧圓滿,

安住寂光,常享法樂乎。


我何以

起貪瞋癡,造殺盜淫,

輪迴六道,

"莫由出離"乎。


心性是一,

"苦樂天淵"。

猶以佛性功德,

獨讓

如來親得受用者,

尚得

名為"大丈夫"哉。


(文鈔六八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