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因果之理

*******************

歡迎轉傳,功德無量。

消除災病,罪滅福增。

天天行善,事事如意。

利益他人,利益自己。

*******************

********************

三界內的一切事相,

皆離不開因緣果報。

明闇相形,唯善與惡;

二事列世,皎然非虛。

修善,則得人天之勝果;

造惡,必墮三塗之劇報。

世人卻不知

推因驗果,驗果尋因;

因果不分,各執世解。

故形成了無量無邊

愚惑疑異,怨懟仇恨。

以及無量無邊

所結冤業,沒完沒了。

********************


********************

萬法差品,功用不一。

諸佛/究竟證得,

功德力用,徹底全彰;

修戒定慧,行覺正淨。

凡夫/全體迷背,

反承此功德力用之力,

起貪瞋癡,造殺盜淫。

不但不得受用,

反致被彼損傷。

********************


********************

萬法雖差,功過不一;

明闇相形,唯善與惡。

善者則謂人天之勝途,

惡者則謂三途之異轍。

修仁義,則歸於優勝;

寬大助人,正直無私。

興殘害,則歸於劣敗;

殘生害命,以充口腹。

其居勝者,良由業勝,

非諍競之所要,

受自然之樂趣,

無上之逍遙也。

其墜劣者,良由業劣,

處於火城鐵網之中,

食則鐵丸熱鐵,

飲則沸石烊銅,

壽算踰於造化劫數等

於無窮。

********************

"因果之理"

(勸注重因果)

(因果報通三世)

============


"印光大師"開示:


經云:

''菩薩畏因,衆生畏果"。


菩薩恐遭惡果,

預先斷除惡因,

由是罪障消滅,

功德圓滿,

直至成佛而後已。


衆生

常作惡因,

欲免惡果,

譬如

當日避影,徒勞奔馳。


每見

無知愚人,

稍作微善,即望大福。


一遇逆境,

便謂

作善獲殃,

無有因果。


從兹

退悔初心,

反謗佛法。


*******************

豈知

''報通三世",

"轉變由心''之奧旨乎。

*******************


"報通三世者'',

============


現生作善作惡,

現生獲福獲殃,

謂之''現報''。


今生作善作惡,

來生獲福獲殃,

謂之''生報''。


今生作善作惡,

第三生,或第四生,

或十百千萬生,

或至無量無邊劫後,

方受福受殃者,

謂之''後報''。


後報,

則遲早不定。

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


''轉變由心者",

============


譬如

有人所作惡業,

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

其人後來生大慚愧,

發大菩提心。


改惡修善,誦經念佛,

自行化他,求生西方。


由是之故,

現生或被人輕賤,

或稍得病苦,

或略受貧窮,

與彼

一切不如意事,

先所作

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

即便消滅。


尚復能

"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金剛經"所謂:


若有人受持此經,

為人輕賤,

是人

先世罪業應墮惡道,

以今世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當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轉變由心之義也。


(文鈔菁華錄/一四三頁)

念佛

雖能滅宿業,

然須

"生大慚愧,生大怖畏"。


***************

衆生之

"損人利己"之心,

菩薩之

"普利衆生"之行。

***************


若宿業,若現業,

皆仗此

大菩提心中之

"佛號光明",

為之消滅淨盡也。


(文鈔菁華錄/一四五頁)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

利人即是利己,

害人甚於害己。

*************


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

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

善事其親者,其子必孝。

善事其兄者,其子必弟,

"如屋簷水,後必繼前"。


由是觀之,

孝親敬兄,愛人利物,

''皆為自己後來福基''。


損人利已,傷天害理,

''皆為自己後來禍本''。


人雖至愚,

斷無幸災樂禍,

趨凶避吉者。

究其所行,

適得其反何也。


以其

未遇''明理之人'',

為彼詳細發揮,

''因果報應"之事理故也。


天下不治,匹夫有責。

匹夫

何能令天下治乎。


*******************

使天下之人,

同皆"知因識果",

故則

貪瞋癡心,不至熾盛。

殺盜淫業,不敢妄作。

*******************


愛人利物,樂天知命,

心地

既已正大光明,

前程所至,

無往不是光明之域。


(文鈔菁華錄/一四七頁)

佛與衆生,心體是一,

而其

所受用,天淵懸殊者,

以其

''用心不同"之所致也。


''佛''

唯以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度脫衆生為懷,

''了無人我彼此''之心。


度盡一切衆生,

不見能度所度之相。

故得

福慧具足,

''為世間尊''。


''衆生''

唯以

"自私自利"為事。


雖父母兄弟之親,

尚不能無彼此之相,

況旁人世人乎哉。


*************

故其

"所感業報",

或生貧窮下賤,

或墮三途惡道。

*************


即令

戒善襌定自修,

得生人天樂處。


但以無大悲心,

不能直契菩提,

以致

福報一盡,仍復墮落。

可不哀哉。


是則,

唯欲

利人者,

正成就其自利。


唯欲

自利者,

乃適所其自害也。


(文鈔菁華錄/一四八頁)

天下事,皆有因緣。

其事之成與否,

皆其

因緣所使。


雖有

令成令壞之人,

其實際之權力,

乃在

我之"前因",

而不在

彼之"現緣''也。


''明''乎此,

樂天知命,不怨不尤。


若知

"前因後果'',

窮通得喪,皆我自取,

縱遇逆境,不怨不尤。


只慚

''己德未孚'',

不見

''人天之或失''。


素位而行,

無入而不自得矣。


(文鈔菁華錄/一四九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