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返妄歸真 復本心性

返妄歸真 復本心性

修德有功 性德方顯

''印光大師''云:


"般若心經"云: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者,

全體

即是真如妙心,

但由一向迷背,

遂成幻妄之相。

妄相既成,"一真即昧"。

一真既昧,"諸苦俱集"。


風動,則全水成波。

天寒,則即柔成剛。


照以"甚深般若",

了知

迷真成妄,全妄即真。


風息日煖,

復還

水之本體耳。


故知一切諸法,

皆由妄情所現。


若離妄情,

當體全空。

(性體唯一,妄相紛紜)

(盡空情執,盡空諸相)

(返妄歸真,復本心性)

以故

四大咸失本性,

六根悉可互用。


所以

菩薩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眼根作耳根佛事,

耳根作眼根佛事。

入地如水,履水如地。

水火不能焦濡,

虛空隨意行住。

"境無自性,悉隨心轉"。


"楞嚴經"云:


若有一人"發真歸元",

十方虛空,悉皆消殞,

乃照見

五蘊皆空之"實效"也。


歸者,歸投,歸還,

''返照廻光,復本心性''之義。


然欲

返照廻光,復本心性,

非先

''歸心三寶,依教奉行''不可。


既能

歸心三寶,依教奉行,

自可

''復本心源,徹證佛性''。


既得

復本心源,徹證佛性,

方知

自心至寶,

在迷不減,在悟不增。


*********************

但以

順法性故,則得"受用",

違法性故,反受"損傷",

''利與害"天淵迥別耳。

*********************


(文鈔/八一五頁)

''印光大師''曰:


夫''心''者,(乃言法性)

即寂即照,不生不滅,

廓徹靈通,圓融活潑,

而為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之本。


雖在

昏迷倒惑具縛凡夫之地,

直下

與三世諸佛,

"敵體相同,了無有異"。


故曰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但以

諸佛究竟證得,

故其

"功德力用,徹底全彰"。


凡夫

全體迷背,

反承此

"功德力用之力",

於六塵境,

"起貪瞋癡,造殺盜淫"。


因惑造業,因業感苦。

惑業苦/三,互相引發。

因因果果,相續不斷。

經塵點劫,長受輪廻。

縱欲出離,末由也已。

喻如

暗室觸寶,

"不但"不得受用,

"反致"被彼損傷。

迷心逐境,背覺合塵,

亦復如是。


如來憫之,為說妙法,

令其

返妄歸真,復本心性。


初則即妄窮真,

次則全妄即真。


風息波澄,日暖冰泮,

即波冰以成水,

波冰與水,原非二物。


當其

未澄未泮之前,

校彼

既澄既泮之後,

''體性"了無二致,

''相用"實大懸殊。


所謂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唯仗性德,不事修德,

則盡未來際,

永作徒具佛性,

無所恃怙之衆生矣。


(文鈔/八一五頁)

''印光大師''曰:


衆生者,未悟之佛。

佛者,已悟之衆生。


心性/本體,

平等一如,無二無別。


苦樂之受用,

天地懸殊者,

稱性順修,背性逆修

之所致也。


其理甚深,不易宣說。

欲不費詞,姑以喻明。

(稱性順修,謂離塵合覺)

(背性逆修,謂離覺合塵)


諸佛

"致極修德,徹證性德"。


譬如

大圓寶鏡,其體是銅。

知有光明,日事揩磨。

施功不已,塵盡光發。

高臺卓豎,有形斯映。

大而天地,小而塵毛。

森羅萬象,炳然齊現。


*******************

正當

萬象齊現之時,

而復

空洞虛豁,了無一物。

(諸佛之心,亦復如是)

*******************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寂照同時,空有同時)


斷盡煩惱惑業,

圓彰智慧德相。


盡來際

以安住寂光,常享法樂。

度九界

以出離生死,同證涅槃。


衆生

"全迷性德,毫無修德''。


**********************

譬如

寶鏡蒙塵,不但毫無光明,

銅體亦被鏽遮,而不復現,

(衆生之心,亦復如是)

**********************


若知

即此銅體不現之"廢鏡",

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


從兹

不肯廢棄,

日事揩磨。

初則略露銅質,

次則漸發光明。


倘能

極力儘磨,塵垢淨盡,

自然

遇形斯映,照天照地矣。


然此光明,鏡本自具。

非從外來,非從磨得。

然不磨,

則亦無由而得也。


衆生

"背塵合覺",

返妄歸真,亦復如是。

漸斷煩惑,漸增智慧。


迨至

功圓行滿,

斷無可斷,證無可證。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神通智慧,功德相好,

與彼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了無異致。


然雖如此,

但復本有,別無新得。


唯任性德,不起修德,

盡未來際,

常受生死輪迴之苦,

永無復本還元之日矣。


(文鈔菁華錄/一七五頁)

"華嚴"妙典,

理事圓融,

理由事顯,事因理成,

理事各臻其極,

圓證"毗盧法身"。


以故

如來初成正覺,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說如來自證法門諸因果法。


**********************

因果,即"事"。

如來自證之法。

即一真法界。

寂照圓融,不生不滅,

"非有非空"之真如佛性也。

**********************


此之佛性,

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佛以究竟證故,

常享

常、樂、我、淨、

之"法樂"。


衆生以徹底迷故,

恆受

生死輪迴之"妄苦"。


(文鈔續編/403頁)

衆生之心,與佛無二。

其不能作佛,常作衆生者,

以其自無慧力,不能覺悟,

無"善知識"為之開導。


由是

以"本具佛性"之妙心,

作"起惑造業"之根本。


致令

長劫輪迴,

了無出期,可不哀哉。

故我世尊,

初成正覺,升忉利天,

為母說法。


欲令

一切衆生,

悉皆圖報父母之恩,

特為

表彰地藏菩薩

往劫因救母故,

廣發

菩提之誓願,

以做

未來衆生

"得出苦海"之舟航。


(文鈔續編/407頁)


''印光大師''曰:


吾人之心,與菩薩之心,

"同一體性"。


吾人

由迷悖故,仗此心性,

起惑造業,受諸苦惱。


若知

此起''貪瞋癡''之心,

即是

菩薩圓證''戒定慧''之心,

起心動念,

何一非

菩薩顯神通,說妙法乎?


(文鈔菁華錄/六十五頁)

"印光大師"開示:


悲哉衆生,從無始來,

輪迴六道,流轉四生。

無救無歸,無依無託。

若失父之孤子,

猶喪家之窮人。

總由煩惱惡業,

感生死苦果。

盲無慧目,不能自出。

"印光大師"曰:


應當發願願往生,

客路溪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

故鄉風月有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