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遵循印公遺教斷惑證真

遵循"印公遺教",

斷惑證真,了生脱死。

==================


斷惑證真,了生脱死,

豈"易言"哉。


無信闡提,固無論矣。

令歸依佛教,

學佛數十年,

往往

"不得其門"而入。


門尚未得,安望其能

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耶。


所以學佛者多,

而成就者少也。


余於五十餘年前,

即得

讀印光法師文鈔。


尚未

''識其妙'',

其後

"反復讀誦",

"略窺門徑"。


今己

日薄桑榆,死期將至,

重讀遺編,

''恍然大悟''。


"深知"

末世凡夫,

真欲

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

遵循印公遺教不可也。

入佛之門,其在是矣。

請略言之。


(一)

"致力"

克己復禮,閑邪存誠

之功。


一者,

入道之初,發足伊始,

必須

遵循印公遺教,

致力於

克己復禮,閑邪存誠之功。


克者,勝也。

己者,私欲也。


六麈之境(色聲香味觸法),

五欲之樂(財色名食睡),

凡心之所好,情之所慕,

粗則,聲色貨利,

細則,學問知見。


乃至

進退毀譽,盛衰得失,

死生禍福,

足以

動吾心者,皆為私欲。


"戰而勝之",

不令纖毫,滯於胸中。


然後

心地空明,皎若琉璃,

脱灑自在,無所障礙。


必至此地,

學佛

方有入手處。


復者,還也。

禮者,理也。

戰勝"己私",

而後

始得"還歸"

"真如之理"也。


一切凡夫,蔽於己私,

違逆於

真如之理也,

"久矣"。


今日發心學佛,

固當

以此為"始"也。

閑者,防閑也。

邪者,非理之思也。


淫聲美色,蕩心佚志。

狂情戾氣,悖理違真。

遊辭浮文,廢時愒日。

異端曲說,背經侮聖。

如是之類,皆名非理。


當防閑之,

不令

入於吾心。


即是

"防非止惡"之意也。


存者,持而不失也。

誠者,真實之心也。


"起信論"所說

直心

正念"真如"是也。


斯乃

"自利利他"二行

之本也。


近世

號稱知識者,

往往好

鑽研名相,

馳驟空有,

涉獵三藏,

揮斥五宗,

却不知

克己復禮,閑邪存誠

為何事。


於是,

心口相違,表裏不一。


甚則,

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

身猶在世,心已先亡。


及乎

"臨終"捨報之時,

怕怖慞惶,不知所措。


"反咎",

修行無益,佛法匪靈。

"豈不謬哉"。

(二)

深信

因果感應,事相不虛。


二者,

必須

遵循印公遺教,

深信因果感應,

事相不虛。


全事即理,全理成事。


全事即理,

因果感應之事,

全即

真如實相之理。


全理成事,

真如實相之理,

全成

因果感應之事。


事,有挾理之功,

理,無獨立之能。


執事昧理,不虛往生之益。

執理廢事,必墮空亡之禍。


是故,

學佛之人,

必於

因果感應之事相,

"篤信而無疑"也。


吾之所作,

身口意三業,

皆"因"也。


吾之所受,

依正二報,

皆"果"也。


因之與果,

如鏡之現像,

如影之隨形,

無因之果,

亦無

無果之因。


吾之所為,

皆"感"也。


諸佛菩薩,

乃至

天地鬼神,

現身設化,福善禍淫,

皆"應"也。


感如磁鐵,應如桴鼓。

有感必應,應必由感。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昇沉殊途,皆由業作。


====================

是故,

古之賢聖,

無不

戰兢於''起心動念''之時,

惕厲於''應事接物''之間。

造次顛沛,不敢怠荒。

====================


印公大師,

常教人讀感應篇彙編,

陰騭文廣義諸書,極有深意。


惜乎。

今之學佛者,

多不識此義,

更無論乎服膺。


乃有

盛倡無神,妄說真空,

撥無因果,全廢行持。


食肉殺生,不礙菩提之路。

淫坊酒肆,皆是寂滅之場。


聽其言也,高在九天之上。

察其所行,則卑於九地之下。


正信學人,

不應

為此類"邪說所惑"也。

(三)

欣淨厭穢,持佛名號,

仗他佛力,求生西方。


三者,

必須

遵循印公遺教,

欣淨厭穢,持佛名號,

仗他佛力,求生西方。


一切衆生,

本具"真如之性",

是為"正因"。


諸佛菩薩,善知識等,

以之"為緣"。


"因緣具足",

則能

厭生死苦,欣求涅槃,

"發心修行"。


必須

先有

欣厭之心,方可入佛。


若無此心,

即是一闡提,

當墮蔑戾車,

不足與言佛法也。


已具欣厭,

當識

"入道之門"。


歸元無二,方便多門。

凡夫入道,宗說殊途。


龍樹菩薩

判一代時教為二種道。

一者,難行道。

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者,

謂在

五濁之世,於無佛時,

求阿毗跋致為難。


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故曰"難行道"。


"易行道"者,

謂以

信佛因緣,願生淨土,

起心立德,修諸行業,

佛願力故,即便往生。


"佛力住持",

即入

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聚者,

即是

阿毗跋致不退位也。


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故名易行道也。


難行道者,謂仗自力。

易行道者,仗他力也。


何謂"自力",

譬如有人,佈畏生死,

發心出家,修定發通,

遊四天下,名為自力。

則談何容易。


若仗自力,

吾輩下劣凡夫,

萬劫千生,脱苦無望。


何者他力,

如有劣夫,以己身力,

擲驢不上,若從輪王,

即便乘空,遊四天下。


即輪王威力,故名他力。


是知

吾輩凡夫,欲出苦輪,

惟有

仰仗''彌陀法王''之力,

起心立行,求生淨土。


臨命終時,

即見

''彌陀如來''

光臺迎接,遂得往生。


高登九品,長謝百忧,

見佛聞法,證無生忍。


然後

乘大願輪,行普賢行,

現身塵刹,廣利衆生。


"普賢行願品"偈云:


彼佛衆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覩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衆生界。


此皆

仰仗"他佛慈力"

之所致也。


淨土之行,念佛為宗。


念佛法門,亦復多途,

唯有持名一法,

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

最適宜於

"末世行人"之所修。


善導和尚,

著觀經疏,特重持名,

印公大師。

淨宗諸祖,莫不皆然。


蓮池大師臨終教人,

老實念佛,莫揑怪。


老實念佛者,

老實持名也。


小本所說,一日至七日,

一心不亂,謂持名也。


縱令散心,亦得離苦,

況獲"事理一心"者乎。


是知"真欲"

斷惑證真,了生脱死者,

當此末法,

必修

"淨土持名念佛法門"

而後"可"也。


不堕邪網,不被魔罥,

不惑異說,不迷歧途,

遵大王路,入華屋門,

後之學者,當知所務矣。


乃復有人,

於此

殊勝法門,不願修學。


而欲

長住娑婆,徒受痛燒,

萬劫千生,無有依怙。


縱令"極其愚昧",

亦不應"不識是非",

若是之"甚"也。

(甚:過分也)


公元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私淑弟子

王永元頂禮謹跋


(文鈔三編一一二七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