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返回首页 返回《名画、雕刻溯源》
画作名称:《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La Nascita di Venere)
创作者: 波提切利 Botticelli
创作年代: 公元1485年
题材: 神话
质地: 画布上蛋彩 Tempera on canvas
规格: 172.5 x 275.5 cm
存藏处: 意大利佛罗伦萨乌斐齐美术馆 Galleria degli Uffizi in Florence
作品简介 《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的代表作,当时是为佛罗伦萨统治者梅第奇的一个远房兄弟绘制的。此画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构图比较单纯,全画以裸体的维纳斯女神为中心。画面上人物的体态和衣纹表现十分出色,人物与自然背景也达到巧妙的统一和谐,维纳斯是那样无动于衷地以羞怯和幽怨的感情在对待一切,她对于生活的未来不是充满乐观的信心,而是感到惆怅和迷惑,这也是波提切利矛盾的世界观的反应。此画中的维纳斯形象,虽然仿效希腊古典雕像,但风格全属创新,强调了秀美与清纯,同时也具有含蓄之美。
《维纳斯的诞生》一画,原是为装饰劳伦佐·美第奇的别墅而作的,作于1485年间。据说,这幅画中情节和形象塑造是依据美第奇宫廷御用诗人波利齐阿诺的长诗。诗中描述维纳斯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把她吹送到幽静冷落的岸边,而春神芙罗娜用繁星织成的锦衣在岸边迎接她,身后是无垠的碧海蓝天,维纳斯忧郁惆怅地立在象征她诞生之源的贝壳上,体态显得娇弱无力,对迎接她的时辰女神和这个世界毫无激情,不屑一顾。这个形象告诉观赏者,女神是怀着惆怅来到这充满苦难的人间的。这种精神状态正是画家自己对现实态度的写照。《维纳斯诞生》还有另一层涵义。当时在佛罗伦萨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认为美是不可能逐步完善或从非美中产生,美只能是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实际上说的就是: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画家用维纳斯的形象来解释这种美学观念,因为维纳斯一生下来就是十全十美的少女,既无童年也不会衰老,永葆美丽青春。
维纳斯的造型很明显是受古希腊雕刻中维纳斯形象的影响,从体态和手势都有模仿卡庇托利维纳斯的痕迹,但是缺少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这种造型和人物情态实际上成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却把这段神话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他说,美是不可能逐步完成或从非美中产生的,美只能自我完成,它是无可比拟的。波提切利这一形象也为这种哲学作图解,这个维纳斯的姿态,就是按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只是把两只手换了个位置,然而画上的形象并没有古典雕像的健美与娴雅,给观众的印象是萎靡和娇弱,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迷茫。这就是画家自己对现实的矛盾反映。我们这样分析,不是说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不高了。而是指出,画上的维纳斯形象,有着画家自己的影子。再从表现技法上看,作者的写实手法中掺杂一些变形的因素,如维纳斯的脖子过长,头发用线太过分,好象是一绺绺有弹性的物体。手足的比例也夸张些。这一切,似乎在故意强调形象的精神,而不是着重表达肉体。波提切利很善于用线。线条在维纳斯裸体上变得极为流畅,至于那个风神形象上的线就更复杂,具有旋转的趋势。全画的色调也极明朗和谐,艺术家用这一切来尽量强调形象的秀美与清淡,只能让人感到作者的意图是神秘的,主题思想是隐晦的。全画有172.5×278.5厘米大,系用“丹配拉”(一种用蛋清和以胶质的壁画颜料)画成。现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作品赏析
大家都知道,维纳斯即古代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德,是爱与美的女神。据希腊神话描述,维纳斯是克洛诺斯把自己的父亲乌拉诺斯的肢体投入海中时,从海中的泡沫中诞生的。15世纪后半叶,佛罗伦萨画派、艺术大师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即表现了这个爱与美的女神诞生时的情景:少女维纳斯刚刚跃出水面,赤裸着身子踩在一只荷叶般的贝壳之上;她身材修长而健美,体态苗条而丰满,姿态婀娜而端庄;一头蓬松浓密的散发与光滑柔润的肢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肌肉的弹性和悦目的胴体;风神齐菲尔吹着和煦的微风,缓缓的把她送到了岸边;粉红、白色的玫瑰花在她身边飘落,果树之神波摩娜早已为她准备好了红色的新装;碧绿平静的海洋,蔚蓝辽阔的天空渲染了这美好、祥和的气氛,一个美的和创造美的生命诞生了!
据希腊神话描写,维纳斯出生即是成人。她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生来就完美无缺。显然,作者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可是,如果我们再细细的品味一下维纳斯的表情就会发现,她那木然、迟滞和略带困惑的眼神仍然流露着清纯的稚气,这个融成人身躯与幼童稚气眼神于维纳斯一身的表现形式,既反映了作者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境界的崇尚,又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也正是由于这种“崇尚”和“热衷”,使得他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实际上,这是当时被基督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典的唯美主义与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结合,是维纳斯与圣母玛利亚的结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
《维纳斯的诞生》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波提切利的杰作。在中世纪严格的思想控制下,希腊、罗马神话中美丽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被看作“异教的女妖”而遭到焚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冲破思想的禁锢而向往古典文化的意大利市民们,却觉得这个从海里升起来的女神,很象是一个新时代的信使--她把美带到了人间。
《维纳斯的诞生》似乎可以作为体现这样一种“时代感”的例子:裸体的维纳斯就象一粒珍珠一样,从贝中站起,升上了海面,她的体态显得那么娇柔无力。画面左上端有风神把春风吹向维纳斯,而春神弗罗娜则在岸上迎接她。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美学家罗斯金说过,波提切利的老师菲力浦·利皮最善于画百合,“可是要画玫瑰那还是要让他的学生”。在这幅画上,波提切利果然也画了许多玫瑰,在轻风的吹送中,绕着维纳斯窈窕而柔和的身姿飘舞。洋溢着青春生命的肉体,美丽娇艳的鲜花,在当时是作为向宗教禁欲主义挑战的形象。画面上维纳斯脸上挂着淡淡的哀愁,胸中似乎含有不可言传的、精神的、近乎理想的爱。因此,诞生似乎并不带来欢乐,反而有点悲剧味道。画的背景是一片伸展无边的海水、肥沃的土地和茂密的树林,维纳斯的步子仿佛没有承受重量似的显得飘逸,好像处于有推动力的旋律之中。这个维纳斯作为美和爱的化身,有着严肃的含义。
此外,这个维纳斯的姿态,显然是参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只是把两只手换了个位置。但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还有其特殊的风韵,这个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优雅的裸体,并不象后来某些威尼斯画家所倾心的那种华丽丰艳、生命力过剩的妇女,而面容却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
链接:返回首页 返回《名画、雕刻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