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纳泰罗(Donatello,1386--1466)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第一代美术家,也是15世纪最杰出的雕塑家,对古典美术的推崇和借鉴,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家的共同特点。多纳泰罗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生气盎然、庄重从容的雕塑作品。 代表作品《大卫》(约1430--1432)是第一件复兴了古代裸体雕像传统的作品。多纳泰罗运用古希腊人创立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形体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形象。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其他代表作品有:《圣乔治像》(1415--1417)、 《加塔梅拉达骑马像》(1445-1450)等。
同许多诗人和艺术家一样,多纳泰罗在承受了他前辈以及同时代艺术家的影响之后,在驯服于学派及传统的教训之后,更与当时一般艺术家同样仔细观察过了时代以后,渐渐显出他个人的气禀,肯定他的个性,甚至到暮年时不惜趋于极端而沦入于“丑的美”的写实主义中去。多纳泰罗有时因为要表现纯粹的精神生活而遗弃作品外形的美。
1411至1413年,多纳泰罗完成了雕像圣马克(St. Mark)。那是依据了传统思想与传统技巧所作的雕像,是十三世纪以来一切雕塑家所表现的圣者的模样。圣马可面貌庄严,垂着长须一直悬到胸前,手里拿着一册书,就是所谓福音。衣褶是很讲究地塑成的。多纳泰罗对于圣马克的身体先给了一个很明显的倾侧的姿势,然后可使衣褶更复杂,更多变化。外衣的褶痕,都是垂直地在支持整个体重的大腿方面下垂。这一切都与传统符合。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曾经说过:这样一个好人,真教人看了不得不相信他所宣传的福音!圣马可的手势依了自然的模型而雕塑的。这是又粗又大的石工的手。右手放在大腿旁边,好似不得安放。多纳泰罗全部作品中都有这个特点。一个关於劳作的工人,当他放下工具的时候,往往会有双手无措的那种情景。多纳泰罗就是这样一个工人。他雕像上的手,永远显得没有着落,这“没有着落”,是他不知道怎样使用的“力”在期待着施展的机会。
1417,多纳泰罗创作完成雕像圣乔治(St. George)。雕像底座上的浅浮雕,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央透视法(central perspective) 的代表之一。这座雕像,表现圣乔治威武地站着,左手执盾,右手垂在身旁,同样也是那种无可安放的情景。紧握的拳头更增加了强有力的感觉。圣乔治肩上挂着一件小小的外衣,使整个雕像不至有单调之感。这件外衣更形成了左臂上的不少衣褶,使手腕形成许多阴暗的部分。这样穿插之下,整个作品便显得丰富而充实了。但整个雕像的精神,还是没有摆脱古雕塑的宁静的风格。
1423-1425年,多纳泰罗创作了著名的雕塑哈巴谷(Habacuc,俗称Zuccone)。在哈巴谷像中,再没有庄严的面貌、垂到胸前的长须、安排得很巧妙的衣褶,一切传统的法则都不见了。这是一个秃顶的尖形的头颅,配着一幅瘦削的脸相,一张巨大的口,绝非美男子的容仪,而是特别丑陋的形象。他已不是以前作品中所表现的先知者,而是一座忠实的肖像了。为圣徒造像而用真人作模型,算是雕塑史上的新纪元了。此时的多纳泰罗已经和传统决绝而标着革命旗帜了。哈巴谷与圣乔治一样,是像要向前走的模样。这是动作的暗示,多纳泰罗很多重要的作品都有这类情景。雕像上并没有随着肉体的动作而布置的衣褶,整个身躯只是包裹在沉重的衣帛之下。哈巴谷的左手插在衣带里,右臂垂着。可以说,多纳泰罗把一切艺术的词藻都废弃了,使作品的“丑”更明显。佛罗伦萨艺术一向是研究造型美的,至此却被多纳泰罗放弃了。他尽情地摹写自然,似乎认为细微准确的素描,即是成全一件作品的“美”。哈巴谷毕竟还是美的,只是另外一种美罢了。他的美是线条所传达出来的精神生活之美。那张大口,旁边的皱痕,是宿愁旧恨的标记;身体似乎支撑不了沉重的衣服;低侧的肩头,表示他的困顿。双目并非是闭了,而是给一层悲伤的薄雾蒙住了。
青铜雕像大卫(David)是多纳泰罗的另一名作,创作于1430年左右。它被公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件在青铜铸造过程中没有使用支撑的作品,和第一座复兴了古代裸体雕像传统的独立的、无支撑的裸体男子雕塑。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的自画像
1504年1月25日 ,意大利古代伟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完成大卫巨像雕刻,《大卫》净高 4.1米,以完全的裸体表现传说中犹太少年英雄大卫战胜敌人哥利亚的故事。大卫体态壮伟,有坚如钢铁之意,寓意力抗强权、捍卫祖国的佛罗伦萨人民,具有显明的政治意义。此作原计划置于大教堂作为装饰雕塑,但因塑造极为成功,政府决定将其安放在市政厅大门前,作为城市的象征;后为保护原作,已移至佛罗伦萨美术博物馆 。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刻家,画家,建筑师。1475 年3月6日生于阿雷佐附近的卡普雷塞,1564年2月18日卒于罗马。早年在佛罗伦萨画家D.吉兰达约的作坊当学徒,后因爱好雕刻转入以保存古雕刻遗物最多的美第奇庭园工作。早期作品是17岁时创作的浮雕《阶梯旁的圣母》和《山陀儿之战》,粗朴壮实,沉静庄重,深得古典风格的真髓,表明他一开始就追求强烈运动中的人体表现。
1494~1499年米开朗琪罗游学威尼斯 、罗马所作《酒神像》、《哀悼基督》更显露其卓越才华,以致整个罗马艺坛都难以相信这些杰作是出自他的手。
1501~1505年主要在佛罗伦萨,雕像《 大卫 》和市政厅壁画《 卡西纳之战 》、《神圣家族》都是不朽之作。
1505 年米开朗琪罗应邀赴罗马,为教皇尤里乌斯二世设计和制作陵墓雕刻,因计划几经变迁,虽为此断断续续工作约40年而未能完成,这是他终身的一大遗憾。
1508年米开朗琪罗接受教皇和政府任务,为西斯廷礼拜堂顶壁绘制壁画。为了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经过多次斗争,使教皇保证不再干扰他的工作, 在取得充分创作自由之后,他以无比的激情投入创作 。整个壁画以宏伟的建筑结构作边框,把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划成中央和周围两大部分,并以中央为主,全部绘以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央是取材于《圣经》中从开天辟地到洪水方舟故事的 9 幅画,周围是12男女先知、摩西、大卫等,全部绘画面积 500 多平方米,塑造了多数比真人还大的343个人物形象。在长达4年的绘制过程中,他拒绝助手协作,一切亲自动手。艰苦的创作获得了高度评价。壁画揭幕之后,举世公认为空前之作。艺术界更认为他所塑造的气魄宏伟、体态健壮、具有强力意志与力量的众多人物形象,是文艺复兴盛期美术最完美的创造.他的建筑设计,大胆运用古典柱式,开创了一代新风,并且善于突出柱式结构的立体感,对日后的巴洛克建筑有很大影响。
米开朗琪罗晚年除负责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外,还参与了法尔内塞宫、皮亚城门和卡皮托广场的建筑设计。其中代表作是为圣彼得大教堂大厅设计的大圆顶。这个大圆顶底座以古典风格装饰,檐部屏板雕以花环,给人以坚实富丽之感;圆顶本身外形曲线富有生气,是他在建筑设计方面体现固有的雄伟有力的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为以后欧美各国的大教堂和政府大厦的屋顶建筑树立了样板。其他重要作品还有晚年创作的祭坛画《最后审判》和为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陵墓所作雕刻;这座陵墓虽未完成,但许多雕刻却是他最成熟的作品,如《摩西》、《垂死的奴隶》以及其后为美第奇家族墓室雕刻的《昼》与《夜》和《旦》与《夕》等。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依然风采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