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费边
八、名垂史册的坎尼会战
罗马军的瓦解
特拉西美诺湖的胜利为汉尼拔进攻罗马城创造了条件,一条没有设防的通向罗马的大道完全向他敞开了。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就攻到罗马城前。
但汉尼拔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猛攻罗马。什么原因使善于捕捉战机的汉尼拔放弃了这机会呢?现在还不清楚,最可能的原因,是汉尼拔还没有攻下罗马的把握,他缺乏攻城装备。
他在敌人土地上作战,四周都是敌人,他不想把他的军队投入一场没把握的拼消耗的攻坚战中去。他取得的胜利都是在运动中取得的,给敌人的打击非常重,而自己付出的代价却十分小。这是汉尼拔能长期在敌方本土作战的重要原因。
不打没把握的消耗战,这也是他比皮洛斯高明之处。汉尼拔不进攻罗马也许是当时最奸的决策。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给自傲的罗马人上了很好的一课,罗马人的信心被严重挫伤了。继任的罗马执政官和罗马统帅现在都不敢正面同汉尼拔交锋了。
但是,汉尼拔所希望并预期的情况并没发生,胜利并没有使意大利中部的任何一个城市倒戈,投到他这边来,这使汉尼拔非常失望。罗马虽遭重创,它的殖民地和联盟系统仍然坚如磐石。
汉尼拔在失望之余,决定绕过罗马城,去南部寻求联盟者。他率兵来到坎帕尼、亚得里亚海海岸,想通过这里的港口和迦太基本土取得联系,获得这里的粮食和骑兵急需的马匹。同时,他还想在这里让他的军队休整和操练新加入的高卢兵。
罗马,危急时刻,森图里亚大会在元老院的赞同下,选举任命了一位独裁官。这位独裁官就是当初出使迦太基并向迦太基宣布战争的费边-马克西穆斯。
费边是一位稳健的、精明老练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受命之后,率领4个军团追赶汉尼拔。赶上汉尼拔后,却并不与汉尼拔正面交锋,而是尽可能地抓住一切机会,骚扰和拖住他的军队。这就是使费边闻名史册的拖延战略。
拖延战略可能是当时罗马肘付汉尼拔的最好的战略措施。因为汉尼拔的军队在罗马简直是支无敌之师。汉尼拔的指挥才能罗马尚无人可及,汉尼拔的军队,特别是骑兵世优于罗马军队。正面作战,罗马军队难抑其锋。然而汉尼拔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孤军深入,异域作战,缺少后援。罗马的长处是本土作战,人员和给养的补充都较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持久战是罗马最好的选择,贸然和汉尼拔决战,必然会再蹈覆辙。但如果能使汉尼拔陷入欲战不能、欲胜不成的境地,就必然把他拖垮。
然而,费边这一拖延战略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引起了罗马人的极度不满。他们眼看着汉尼拔的军队在意大利境内随意驰骋,眼看着意大利的广大农业地区破敌军蹂躏,洗劫,他们怎么能容忍费边率领罗马大军只是跟在汉尼拔的屁股后面转,进行一些于事无补的骚扰。罗马人愤而给他取了个“落伍者”的绰号,后来竟被用来专门称呼他。
坎尼会战
公元前217年,费边的独裁官6个月任期期满。费边交出了军队统率权。两个没有作战经验的执政官瓦罗和鲍鲁斯被授命接替费边共同指挥军队。
由两个执政官共同指挥军队是过去没有过的,传统的作法是每一执政官指挥一支军队。一支军队由权力相等的两人共同指挥,反映了罗马对和汉尼拔作战的重视,但这一做法本身就违背了指挥作战的常埋。
社会舆论和元老院都敦促这两位执政官立即率兵与汉尼拔决战,一举消灭迦太基人。
公元前216年8月2日,双方在坎尼城附近干涸平坦的平原上展开了一场殊死的大战。这是两军主力第一次面对面地从容地排兵布阵后的交锋。前面三次大战,一次是遭遇战,后两次是罗马人陷入汉尼拔预先布置好的陷阱中,并不能完全反映罗马人的战斗力。罗马人在这场战争中投入的兵力有步兵8万,骑兵6000,汉尼拔一方只有4万步兵,1.4万骑兵,总兵力比罗马少得多,但骑兵却要多于罗马人。
打仗,指挥宫的指挥才能是个关键因素。罗马军队的指挥宫瓦罗是个成功的商人,却是个毫无经验的蹩脚的统帅。他把骑兵分布在左右两翼,让8万步兵排成70列,以密集的队形组成中央方阵,企图以中央步兵的强力冲击来突破敌人防线。瓦罗阵势的中心在中央步兵。
汉尼拔的布阵正好与瓦罗的相反,重兵放在两翼。汉尼拔把4万步兵和1.4万骑兵列成半月形,把凸面对着敌人。也是步兵在中央,但中心位置是较弱的步兵队伍,而战斗力强的1.2万重装步兵放在两边,步兵的两翼是强大的骑兵。
战斗一开始,罗马步兵首先发起猛攻,汉尼拔军队顺势后撒,半月形的战阵遂向相反的方向弯过去,原来凸出宋的部分变成凹进去了。罗马步兵由两侧向中间汇合进攻,越是深入向前,越是楔入敌人的队伍,纵队动越加从两侧向内收缩而变长,结果楔入汉尼拔阵内的中央的拉长的罗马军队,正好成了汉尼拔安置在两侧的精锐部队从侧面成横队攻击的目标。
罗马军队很快就由主动出击变成被动抵抗。随之,两翼的罗马骑兵又被迦太基的强悍的训练有素的骑兵击溃。迦太基骑兵击溃罗马骑兵后,立即掉头攻击罗马步兵。就这样,罗马军队再一次陷入汉尼拔精心设计的包围圈中,挤成一团,毫无抵抗之力,除了逃命,就只能作敌人的射击目标。
迦太基人的每一次投枪、投石器放出的每一块石头都百发要中,打中敌人。战斗形成一边倒,夜幕降临时,战斗结束。罗马人几乎全军覆没,5.4万人阵亡,1,8万人初俘,执政官、元老、贵族和成千上万的罗马最优秀的市民都例在血泊之中。
这是一场罗马军队曾遭受过的流血最多、死亡最惨重的失败。罗马城家家户户都陷入失掉亲人的巨大悲痛之中。罗马骑士才可佩戴的作为职位象征的金戒指,汉尼拔就收集了一大木桶送回迦太基。汉尼拔为取得这场大胜利却只损失了6000人。代价之小,令人惊叹!
坎尼战役成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数包围多数并全歼敌人的前所未有的光辉范例,提供了一套完美结合的战术,以致后来凡是包围并全歼敌军的大会战都被称之为坎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将军冯·施里芬还在模仿这套战术,可见汉尼拔战术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