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改委网站上关于“医改”征询意见时的个人意见)
一、老医改未失败,但过时了
大家都认可,医务人员仍是我国医疗战线的主力军。现在,这个主力军受到了种种责难,其成因复杂。作为医疗一线的医务人员,我深有感触。20年前,在高考时我的成绩上了重点大学线,由于自愿报的不好,一路下录到内蒙古医学院。那时,内蒙古医学院的分数线比内蒙古工学院等要低一些。因为大家都知道当医生成长慢、风险大,且很辛苦、待遇又低,所以上医学院是没办法的事。10年前,我在北京进修,见到很多硕士、博士毕业后不搞医,而去当医药代表或经商做生意,在岗的医生都很羡慕他们。很多医务人员的子女,表示决不搞医。原因何在?付出和得到严重不成比例所致。这也是医疗行业很多不正之风的缘由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医疗水准的要求肯定越来越高。而有人提出,我国以往的医疗改革失败了,原因是以往医改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殊不知,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也是以往成功医改的副产品,只是现在需要修正甚至改变这些出现的问题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老医改这些年,如果我们不要花钱盖楼、仍让患者住在6~12个人的大病房中;也不要花钱买设备,就用黑白B超和听诊器;不要花钱进行人员培训,上完中专、大专至多本科就够了,理论学习一结束就当大夫;心肌梗死不要放支架,吃药也挺好;化疗药不要引进新产品,还用老药;还有很多其他节约成本的办法都用上,医疗成本肯定不高,但这能满足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就医的需求吗?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吗?这样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典型的现代式刻舟求剑。就如我们不能因为改革开放,出现了比改革前多的腐败问题而否定改革的主体进步一样。
二、新医改要客观实际地考虑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大幅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强化医疗行业的实践培训和行业监管
因而,现在新医改,不是因为以往医改失败了而要改,而是以往医改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而新医改的成功,离不开广大医务人员这支主力军。老医改最成功之处就是我国的医疗行业不论从硬件建设还是人才建设方面都出现了从未有的兴盛局面。老医改的副作用主要是对基本医疗保障方面政府没有投入,产生“车头和车体脱离现象”,导致中心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庭冷落。再加上基层医生的培训体制没有形成,准入门槛又低,合格医生自然就少,各种原因引起的逐利行为再推波助澜,使基层医院和医生在老百姓心目中可信度日渐降低。这样必然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大幅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使其劳动价值得到真实体现,不要使其因为
◆留言时间:2008-10-27
经济问题而挖空心思去想各种挣钱的手法,如想尽办法狠宰病人;如收受红包;如商业贿赂;如业余搞第三产业等等。其实医疗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都应具备良好的行业道德,要敬业,这些没有特殊性。特殊的是,这个行业要求医生必须终生学习,终生接受严格的考核,才能成为和保持是一个合格的医生、让老百姓放心的医生。而学习是要有经济代价的。单纯的理论学习成本小,但单凭理论学习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如靠此去培养合格医生,这必然是建立在患者血泪基础上的最原始的成长方式,医患矛盾势必雪上加霜。目前我国的医学生培养机制上不合理,临床前培训成本也没化上,尸体解剖、动物实验机会很少;虚拟手术培训没有。毕业后培训主要是考试,理论占98%,实践很少。就连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些要求老百姓都应掌握的技术,医务人员能有几个做的规范?原因就是不论学校还是医院都没钱买训练模具,除了理论学习,还是理论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能合格吗?基层医生,需要到上级医院去取经,去进修学习,也得经常参加国内相应的学术会议;而培养一个国家级的医生,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需要去发达国家学习,经常参加国际级的学术会议。这些都是成本啊!如果医生的待遇跟不上,再提高各种门槛,我看大多医学院都能关门休息了,后果可想而知。在对医疗水准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期望医疗成本的降低,不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是不合理的,也是实现不了的。能实现适度控制增速、调整结构的合理性以提高医疗行业的运行效率、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才是明智之举。
因此,长期面对低待遇、高要求的现状,一是优秀的人才根本不愿进入这个行业;二是因未付出培训成本,无法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医务人员;三是医务人员在物质生活方面考虑过多,甚至根本不愿或没时间、没兴趣去不断学习,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在基层医院到了形成耻于谈学习的风气,这样的环境和气氛难道能成就了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大批的合格医生吗?这样这个行业是没有希望的,即使勉强解决了看病贵,但看病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医患矛盾会愈演愈烈,新医改也不可能成功。只有通过综合治理,其中包括大幅提高医务人员待遇,通过准许执业医师多点职业使合格医生资源社会共享,同时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行业管理,提高准入门槛,才能使新医改的目标真正实现。
◆留言时间:2008-10-27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