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返回首页 美国人的《阿甘正传》 庄子的故事
Desiderius Erasmus (约1466~1536) 荷兰哲学家,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约1466年10月生于鹿特丹一个神甫家庭。青年时代入修道院。1492年成为神甫。1495年去巴黎深造,开始接触一些人文主义者。1499年去英国,结识空想社会主义者T.莫尔。后攻读希腊语和研究宗教改革问题。1506年赴意大利,因对教会不满于1509年返回英国,发表《愚人颂》,强烈指责教会和贵族的腐败,嘲笑经验哲学家和僧侣们愚昧无知的空谈。1511~1514年在剑桥大学任教。1514年,修道院要求伊拉斯谟回院,经教皇同意,伊拉斯谟保持了对修道院的独立性。1516年发表《希腊语圣经新约批注》,对当时的宗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年回荷兰。后任查理五世顾问,编写教育亲王的教材,还著书指责战争。1521年前往巴塞尔,继续发表著作。M.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爆发后,伊拉斯谟觉得关于“文学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的美梦破灭了,于1524年写了《论自由意志》并同路德通信,批评路德。1529年宗教改革浪潮席卷巴塞尔时,去弗赖堡。1536年回到巴塞尔。同年7月12日逝世。他知识渊博,忠于教育事业,一生始终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但忽视自然科学,在政治上对反动势力只会讽刺,而没有像路德那样发动人民。
《愚人颂》是伊拉斯谟在7天内用一种轻轻松松、漫不经心、说说笑笑的笔调一气呵成的。所谓"愚人"是中世纪寓意文学中的一个人格化、形象化的概念。她象征泛滥的热情、无拘无束的行动、直率的言谈和无忧无虑的狂欢。在《愚人颂》中,伊拉斯谟用他那生花妙笔描绘了一副绚丽多姿、波澜壮阔的画面,一情一景,耐人寻味。在《愚人颂》的前半部分,作者让"愚夫人"出场逗乐,她肆无忌惮,大放厥词。她首先为愚人大唱赞歌,强调饮食男女,只有按自然的意志办事,才能得到幸福,深思和忧郁只能把人的灵魂变成荒凉的沙漠;欢乐不是来自清新的思路和智慧的头脑,而是来自放纵、疯狂和激情;正直、睿智和理性的人都是不正常和变态的。在后半部分,伊拉斯谟以其对人性独到的洞察力,将人类愚蠢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作者借了“愚夫人”之口,尖锐地嘲笑了当时的僧侣、神学家、君主和贵族;认为这些人的生活是虚伪、阴暗、粗暴和可悲的。《愚人颂》的作者劝人们学“愚人”,任性而为,无所顾忌。因此,“愚人”一词成为快乐和幸福的同义词;而《愚人颂》,实际上也就是对人性的歌颂。 伊拉斯谟认为甚至友谊的幸福也是以愚蠢为基础的:“对你的朋友的错误眨眨眼而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一场幻象,睁着眼睛把错误说成美德——这难道还不够愚蠢吗?”然而如果一个人想过理智的生活,就绝不会考虑婚姻这种美德:“假如一个男人想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过一种正常的生活,而且先掂量一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利方面,那谁还会心甘情愿地把脑袋放在婚姻的祭坛上?假若一个女人懂得或者想一想怀孩子、生孩子的危险和痛苦,还有养孩子的麻烦,那么还有那一个女人愿意嫁个汉子?因此说,假若你把生活交给婚姻,就是把婚姻交给疯狂……”
在伊拉斯谟看来,最明智的人远离幸福。伊拉斯谟讥讽哲学家说:“搜索遍自己的书房就指望掌握上帝的世界”,他“咀嚼一只干瘪的豆子,和甲虫和虱子长期鏖战”,就指望实现自己的学术雄心无论如何是无效的,因为不能指望掌握任何一个学科的全部。
链接:返回首页 美国人的《阿甘正传》 庄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