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導電情形,英國著名的科學家法拉第曾做過研究,他認為這是水溶液中帶電粒子流動的現象,他把向正極移動的粒子稱為 「負離子」,向負極移動的粒子稱為「正離子」。
離子一詞在希臘語中原有「行走」的意思。但法拉第仍然未能完全明白離子到底是什麼?直到阿瑞尼士提出了「解離說」,人們才澄清了離子的概念。
阿瑞尼士出生於瑞典,據說他在三歲時就無師自通學會認字讀書,而且精於算術。
1881年起,阿瑞尼士進行電解質導電情形的研究,他注意到食鹽溶液與蔗糖溶液在某些性質上有顯著差異。
1884年他提出解離說作為博士班的畢業論文,在這篇論文中,說明電解質在水中會分解為帶正電的正離子和帶負電的負離子,離子就是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由於當時的人,認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既然不可分割,怎麼能帶電?當時包含阿瑞尼土的指導教授在內的論文審查會的教授們認為這是違反常識的主張,經過四小時冗長的爭論後,才以最低分勉強讓這篇論文通過。
但是荷蘭的化學家凡特何夫(Jacobus van't Hoff,1852-1911)及德國化學家奧期華德(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1853-1932)等人在看過他的論文後都給予極高的評慣。後來他們曾合作研究,建立了離子的理論。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本生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且證實電子是原子的一部分。這時大家才明瞭,一個鈉原子(Na)如果失去一個電子後,會帶一個正電荷,形成鈉離子(Na+);一個氯原子(Cl)如果得到一個電子,會帶一個負電荷,形成氯離子(C1-)。
1903年,阿瑞尼士以電解質解離學說得到諾貝爾化學獎,而湯木生於1906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
阿瑞尼士除了在解離說上有卓越的貢獻外,在許多研究領域也都有獨到的見解。例如他很早就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引發「溫室效應」。1889年阿瑞尼士發表反應速率與溫度的關係,此一方程式應用非常廣泛。
資料來源:國中理化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