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愛因斯坦誕生在德國,祖先是猶太人。他小時候不甚了了,根本看不出任何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科學家的跡象,過了三歲還不大會講話,可是到了五歲,他一看到羅盤,整個的心神在一剎那間就被羅盤針永遠指同一方向的神奇性質吸引住了。後來,他曾說過當時的感覺是:「在真正事物的背後,必定隱含若干真理。」。
由於他對宇宙與自然現象充滿了好奇心,而萌生了一股求知的慾望,渴切地想去揭開其中的奧秘,故而不斷地學習吸收知識以作為日後研究科學之基礎,因此11歲前即已精通了大學物理和多種語言,不到16歲更精通了深奧的微積分。由於他厭煩機械式的背誦,因此他在瑞士聯邦工學院求學時期,成績並不突出。由工學院畢業後在瑞士首都伯恩的專利局找到一分審查員的職位,負責審核專利權的申請。這件工作並不繁重,因此工作之餘,他還有許多時間可利用來發展自己的觀念。由於時間充裕,使他得以建立狹義相對論的理論架構。
愛因斯坦偉大的發現,包括光速恆定原理、相對論,及因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光學效應研究,同時也導出了一些重要的結論,例如「從靜止的李四來看,運動中的張三的手錶似乎走得比較慢,但質量卻增加了。」(此處運動中的張三指的是張三的速度快得幾乎接近光速),以及「質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轉換,在這種情形下,質量和能量的總和是守恆不變。」等等。在當時,這些結論真是匪夷所思,乍看之下令人不敢置信,可是後來由實驗證明,全部都是正確的。舉個例子來說,鈾原子核分裂時,它的一部分質量會轉變成能量,這是原子彈和核反應器的能量來源,同時也顯示出質能守恆定律的正確性。其次,運動物體時間的遲緩亦即壽命的延長,可以經由觀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空氣中運動的介子而加以證實。
1905年,當時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三篇論文,其中關於質量和能量可以互相轉換、高速運動物體長度的縮小和鐘錶走得慢等論著,革命性的觀念大幅度地修正了古典物理學。
令愛因斯坦一生最感後悔的是個在1939年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這封信促成了曼哈頓計畫的進行,使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率先使用了兩枚原子彈,因此戰後他與英國哲學家羅素攜手合作,向世人呼籲禁止核子武器的開發和使用。1955年,向來不修邊幅、待人和氣的愛因斯坦揮別人間,留下曠古絕今的科學成就,及世人的一片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