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車原理
【你知道嗎?】
你還記得是什麼時候學會騎腳踏車的嗎?騎著腳踏車在人車稀少的鄉間小路上,迎著和洵的微風,欣賞優美的風景,真是一種享受。以下我們將以腳踏車為例,說明如何利用簡單的機械,組合成為一個方便而有用的機械裝置。
(4)螺旋:利用螺絲釘來固定各部分。
圖15-22 腳踏車的構造
參考圖15-22,腳踏車的構造主要包含以下四部分:
(1)支撐骨架:腳踏車的車身。
(2)受力機構:腳踏板、煞車握柄。
(3)傳達機構:大小鏈輪、鏈條。
(4)工作機構:輪胎、煞車元件。
其中大小鏈輪、鏈條等傳達機構,利用簡單機械一連串的轉換,將力量由受力機構傳達至工作機構,來達到工作的效果。
當腳施力於腳踏車的踏板時,先使曲柄及大鏈輪轉動,進而使鏈條跟著轉動,鏈條又帶動了小鏈輪(與後車輪連接)轉動,所以後車輪也開始轉動,因此腳踏車便向前行駛了。腳踏車究竟利用哪些簡單機械才能完成以上力的傳達工作呢?讓我們仔細觀察腳踏車的結構,可以發現腳踏車運用了之前課文中提到的數種簡單機械,茲介紹如下:
(1)槓桿:腳踏車把手利用槓桿來控制方向,煞車握柄也利用槓桿來傳達力量。(2)輪軸:踏板、曲柄和大鏈輪之間,以及小鏈輪和後車輪之間,都利用輪軸原理來傳達力量。
(3)齒輪:大鏈輪經由鏈條帶動小鏈輪,是應用齒輪的帶動方式。
圖15-23 腳施於腳踏車踏板的力小於作用於後車輪的力。
我們可以算算看,以比較腳施於腳踏車踏板的力和作用於後車輪的力之間的關係。參考圖15-23,若曲柄長ι,大鏈輪的半徑為R,小鏈輪的半徑為r,後車輪的半徑為L。當腳施力F於踏板時,產生帶動鏈條的作用力為T,而產生作用於後車輪的力f,則
F×ι=T×R
T× r= f×L
整理上列兩式,可得
(F×ι)/R=T=(f×L)/ rF/ f
=(L×R)/(ι× r)
由上式可知,腳施於踏板的作用力F大於作用於後車輪的力f,換句話說,作用於踏板的力經由傳達機構至車輪時,竟然變小了。也就是由於上述原因,當我們踩踏板一圈時,後車輪轉動更多圈,故腳踏車可以向前移動較長的距離。
近年來流行的多段變速腳踏車,有多個不同半徑(齒數)的小鏈輪與後車輪連接。想想看,若要騎變速腳踏車在坡度尚小的道路時,應使鏈條帶動半徑小或是半徑大的小鏈輪,才能輕鬆地騎上山坡?
下次騎腳踏車前,可以抬高後車輪,使後車輪稍離地面並能自由轉動,並架好腳踏車,然後轉動踏板,仔細觀察作用於踏板的力如何經由傳達機構至車輪,相信你對腳踏車的構造及工作原理,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資料來源:國中理化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