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時間:2025 年 9 月上旬
課程主題:文化尋根 × 影像整理 × 媒體素養
對象:五年級學生
課程背景:
延續四年級的「家鄉尋根文化地圖」課程,四年級學生在姜主任帶領下進行了「三王二佛文化尋根之旅」。五年級學生則擔任紀錄與剪輯團隊,負責整理訪談與走讀過程的影像資料,製作成文化紀錄影片。本課程不僅培養學生的影像製作能力,也強調媒體識讀、訊息理解與表達的素養。
課程一開始,老師帶領學生觀看學長姐過去拍攝的文化紀錄影片,內容包含地方信仰、社區故事及人物訪談。學生們專注地看著大螢幕,一邊觀賞、一邊紀錄觀察到的重點。
觀影後進行全班討論,學生踴躍發言:
「他們的鏡頭好穩,看起來不會晃。」
「主持人講話清楚又自然,好像事先練過。」
「訪談的畫面有遠景、近景,剪接得很順。」
「旁白幫助理解,字幕也做得很好。」
老師引導學生歸納影片結構:開場→主題說明→人物訪談→轉場→收尾,並強調媒體素養概念:
「影片不只是拍給自己看,而是要讓觀眾理解。每個鏡頭、每一句話,都是在傳遞訊息。」
學生因此開始理解拍攝前的構思與訊息設計的重要性,也體會到「媒體創作」其實是一種「思考與表達」的過程。
由於學生沒有影像基礎,我們決定從最簡單的「校園介紹影片」開始練習。
我請孩子們思考:如果要讓一年級新生了解學校環境,最需要知道哪些地方?學生討論後票選出「校門口、操場、保健室、圖書室、廁所、回收區、午餐配餐區」等重點場域。
接著,我與學生一起討論影片要如何呈現這些地點。
孩子提出多種想法:
用「地點+小提醒」方式說明(例如:圖書室→記得輕聲說話);
每個地點由不同人擔任主持人與攝影師;
鏡頭可用近景介紹、遠景交代環境;
在這個過程中,我觀察到學生開始思考「觀眾需求」與「畫面效果」,這其實正是媒體素養的起點——思考訊息的接收者與表達方式的責任。
實際拍攝時,我們遇到許多挑戰。
有學生笑場導致重錄,也有人因聲音太小讓收音無法使用。攝影師有時邊拍邊講話,導致自己的聲音被錄進去;部分鏡頭人物被切頭、畫面晃動。
我們一邊討論一邊修正:
主持人先練習台詞,錄前深呼吸、倒數三秒再開講。
攝影師保持穩定,不邊走邊拍。
攝影時注意構圖,人物頭頂保留空間。
若場地吵雜,改近距離錄音或避開風口。
拍完立即檢查畫面與音量,重拍再確認。
這些經驗讓學生深刻體會:一支看似簡單的影片,其實要反覆嘗試與協作才能完成。
他們也學到「鏡頭前後的分工」:有的人擅長講述,有的人負責掌鏡、對焦、掌控光線,大家的角色都很重要。
在影像收集完成後,我教學生使用簡易剪輯軟體進行基礎編輯。
我們從「卡接」開始——修剪影片前後的多餘部分,讓畫面與畫面之間銜接自然;再加入標題、字幕與轉場效果。
學生發現看似短短的 2 分鐘影片,往往需要多次嘗試才能讓節奏順暢。
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思考「媒體訊息的呈現」:
哪一段影片能真實反映活動的精神?
過度刪減可能誤導了受訪者的語意,如何又簡潔又清楚?
畫面中的人物是否都同意被拍?如何做處理?
這些討論讓學生理解「媒體倫理」與「負責任的呈現」,學習在創作中保持真實與尊重。
在成果分享時,學生反思如下:
「拍攝要練很多次才會穩,不是按錄影就好。」
「剪輯很難,要想故事要怎麼連起來。」
「我們本來想拍 30 分鐘,但後來覺得兩分鐘比較剛好。」
「AI 可以幫忙剪片,但聽不懂台語的訪談,小朋友還是得自己整理。」
透過這次課程,學生不僅學到影像技能,更學會了如何用媒體記錄真實、傳遞價值。他們理解到媒體工具的限制,也認識到人類判斷的重要性——AI 可以輔助,但無法取代人的理解與情感。
這次課程讓學生體會「從拍攝到剪輯的完整歷程」,也培養了觀察、溝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們的作品雖仍略顯生澀,但每一次重拍、修剪、重新思考的過程,正是媒體素養的實踐。
在完成「文化尋根之旅」的實地訪問後,學生們回到教室進行影片內容討論。老師先帶大家回顧各組參訪的地點與拍攝重點,並請學生逐一分享印象最深的畫面與想呈現的內容。孩子們將各宮廟的特色整理在白板上,包括:
樹子腳寶安宮:白鶴陣的動作整齊、服裝華麗,希望能呈現陣頭精神與宮殿建築的細節。
通興宮:宋江陣最具氣勢,學生注意到盾牌、兵器與陣型變化,也記得這裡人數最多。
蛤寮永昌宮:金獅陣充滿活力,但因沒有進行訪問如何尋找資源是重點。
七十二份慶善宮:牛犁歌陣有趣,男女分工明顯,學生想介紹男女裝扮與歌謠節奏。
溪南寮永興宮:除了金獅陣外,還有文物館與竹篙厝文化,學生希望拍攝館內文物與解說。
討論過程中,孩子們彼此提出疑問與澄清事實,例如:「白鶴陣和金獅陣有什麼不同?」「牛犁歌陣是祭典才會表演嗎?」老師引導學生再次查閱訪談錄音與筆記,確認內容的正確性,並提醒大家避免誤用名稱或錯誤描述。
經過幾輪討論與修正,學生最後共同完成影片呈現方向的定案表:
每一座宮廟各自介紹「陣頭特色」+「文化亮點」+「在地故事」。
影片開場以地圖方式串聯五座宮廟路線,收尾則由旁白呼應「信仰與文化的延續」。
這次討論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影片內容需要求真、查證與協作」,他們不僅整理資料,也學會尊重文化事實,展現出良好的媒體素養與團隊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