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食材手冊專題

里長想出版一本在地食材手冊,我們如何了解手冊中應該編排的內容?應該找誰去了解呢? 

  里長想出版一本在地食材手冊,但是小朋友們對社區不了解,並不知道社區有哪些農漁特產,誰是社區萬事通?讓我們來訪問他。


1.樹林里里長:時間無法配合(決定期中訪問)

2.學校萬事通姜主任:先來大略了解一下,小朋友可以有研究的方向。

決定對象:提出適切的對象與原因,並表決確認。


  繼上學期三年級的小朋友們擔任過小記者之後,對學校及社區的大小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小記者們曾經報導過學校家長請全校吃洋香瓜,發現學校有一些家長種植洋香瓜,而且七股的洋香瓜品質很好,十分清甜好吃;也曾報導過水溝裡丟棄了許多小洋香瓜,這些小洋香瓜是疏果的過程中丟棄的,學校也曾嘗試善用這些小洋香瓜生果來製做洋香瓜棉料理,真是美味!

  因此,孩子們知道說到特產,七股洋香瓜絕對是其中之一,至於七股區樹林里究竟有那些在地農漁產,小孩們可就不確定了,誰可以幫我們解答這個問題呢?當然是里長呀!可惜的是,里長因為公務繁忙,能夠接受我們訪問的時間需要一陣子以後,小朋友們決定先再找一位專家,先來了解了解在地食材。學校的主任雖然剛來樹林國小不久,卻已經利用上班之餘把樹林里的文化、農漁產了解透徹,連遠道而來的水鳥也有涉獵,時常在學生朝會告訴學生們新發現,小朋友們決定徵求姜主任的同意,跟主任約定時間訪問在地食材相關問題,讓小朋友們有個方向。

1.訪問姜主任可以問主任相關問題。

2.找學校時常做手冊的老師來指導大家製作手冊的技巧。

決定對象:提出適切的對象與原因,並表決確認。

訪問萬事通姜主任

  姜主任果然是社區萬事通,答應小朋友的訪問之後,找了很多樹林里的相關資料,對小朋友們有問必答,我們發現樹林里的大人們大多從事農業和養殖漁業,因為靠海,土壤鹽分高,不是所有的農作物都可以種,像對土地品質與水分要求很高的稻米就不適合,這兒的農業的種植大多是以轉作的方式進行,一作種植農作物,另一作就種植綠肥植物讓土地休養。

  樹林里較常看到的農作物有:飼料玉米、青稞、胡麻、紅蔥頭、蒜頭、洋香瓜等,而住家旁的小菜園則常見種植小番茄或絲瓜等。

姜主任告訴大家,學校附近有很多魚塭,但是這些魚塭裡養殖的漁產他不是很了解,這部分可以留待里長幫大家解答。

探訪樹林漁產

  期待了一段時間,與里長相約的時間來臨,我們全班來到里長精心規劃的魚塭,小朋友們問著關於樹林漁產的相關問題,里長都一一的耐心回答。

  樹林里的魚塭養殖大多養殖虱目魚及吳郭魚,通常這些魚塭中會混養著白蝦,可以增加一些收入。虱目魚的養殖方式分為淺坪式養殖及深水式養殖,因為深水式養殖所用的土地較小,魚貨量也較多,所以樹林的養殖方式都以深水為主,而魚塭裡的水主要是抽取地下水中有鹽分的那一層,混和較淡的地下水調整式和虱目魚生活的水質。

  虱目魚一年四季都可以養殖,不過虱目魚怕冷,所以大多數會在春季氣溫開始溫暖之後放下魚苗,等到冬天寒流來臨之前先收成,避免虱目魚因為過冷而死亡,造成很大的損失,不過有一些人會冒險,因為如果他的魚能夠平安度過寒流,那麼他的魚就可以賣到很好的價錢,因為其他的人的魚在寒流都已收成,寒流過後都只剩小魚苗,而他已經是大魚了,物以稀為貴,可以賺大錢。

  特別的是,附近有一家科學養殖的魚塭,全年中央溫控,養殖的是鱸鰻等高級魚種,連餵食都是機器化,大家都想有機會也可以去看看。

  里長說現在虱目魚要收獲時大多會在半夜到魚塭抓魚,在魚塭當地會用木棒打魚塭表面的水,讓虱目魚因為驚嚇而拉肚子,那麼魚的腸子就會很乾淨,虱目魚全身上下都是寶,就連乾淨的腸子也能賣錢。打完水之後,商人就會利用電擊把魚電暈(電量經過調整,魚只會暈倒而不是死掉),再將魚撈起,在現場刮去魚鱗,之後就直接送到市場販售,虱目魚一定要新鮮才會好吃。

決定我們的食材手冊內容

  收集到了許多第一手資料,我們開始討論我們製作的食材手冊內容,從訪談及小朋友搜尋的資訊中,我們知道飼料玉米、草魚、白蝦、洋香瓜、胡麻、絲瓜、紅蔥頭、虱目魚、石斑魚、小番茄在樹林里都可以看見,但是小朋友們沒有辦法整理那麼多的資料,所以我們找出數量較多的7項來進行票選,而這7項農漁產品,是小朋友從訪問及七股區公所網站中找資料,再各自提出論點決定列入,接著大家一起票選,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4項農漁產,這4項農漁產分別是洋香瓜、紅蔥頭、虱目魚和胡麻。

我們一起列出這些農漁產品應該要介紹的內容,名稱(別稱)、外型特徵、用途(營養成分)、種植(養殖)與收成時間、種植(養殖)與收成的方法、料理方法等,再一起排順序,讓大家在編輯不同的產品時可以有相同的順序。

  這次的專題,我們幾乎都是用協作共編的方式,一方面每一個主題都可以了解,一方面也可以觀摩同學的紀錄方式與編排技巧。

實踐與實作併行

  我們一邊從網路蒐集資訊與整理,一方面多次到社區中踏查,親身體驗社區里阿公阿嬤在農地中辛苦收紅蔥頭的經過,阿公阿嬤們對紅蔥頭很了解,我們從阿公阿嬤身上學習到許多關於紅蔥頭的知識,也知道怎麼剪紅蔥頭了。回程我們滿了一大袋紅蔥頭,打算帶回學校好好研究料理方法。

  瑀家裡有種植胡麻,也把家裡冬天收成胡麻的情景照片跟大家分享,小朋友大多見過胡麻種植與收成,這部分並不陌生,只是小朋友們普遍不喜歡胡麻製品,所以在資料紀錄的總整理認領時,一度沒人願意接下統整胡麻主題的任務,還好後來泓與恩勇於承擔,所有的實踐工作開始順利展開。

親近食材

我們先把買回來的紅蔥頭曬乾,賣我們紅蔥頭的阿嬤提醒我們,剛從田裡收成的紅蔥頭水分很高,需要先曬1~2星期,不然很容易發霉。小朋友拿著紅蔥頭,我們先觀察外表及顏色,發現紅蔥頭外面曬乾的地方是咖啡色,剝開外皮後裡頭是漂亮的紫色,圓潤飽滿還透著亮亮的白色,班上有小朋友曾經跟著家人去打工,說附近有很多小孩會利用課餘到田裡幫忙,賺取零用錢。

  小朋友覺得紅蔥頭的味道和洋蔥很像,聞起來都辣辣的,一邊剝皮,老師和小朋友眼睛都感覺越來越酸,甚至眼淚都流下來了,我們覺得這些紅蔥頭一定長得很好,因為還沒有切,味道就充滿教室了!我們移動到廚房,小朋友開始把剝好的紅蔥頭切片,我們決定要先做最基本的紅蔥頭酥,阿嬤說紅蔥酥最重火候,火候太過油蔥酥炸過頭會燒焦變苦,整鍋都得丟掉;如果火候不夠,油蔥炸不酥,就不脆不香了!我們第一次炸的油蔥酥顏色漂亮有酥脆,不過吃起來尾韻有一點點苦,幸好不太明顯。我們讓學校老師和學生試吃,老師們覺得是成功的,口感很好。

  我們接著將油蔥酥拿來煮肉燥,計畫在中午午餐時,讓全校的小朋友和老師試吃,紅蔥頭煮的肉燥真香,香氣四溢,大家都覺得很好吃,還有老師和小朋友來加第二次呢!

其他地方的農漁特產怎麼做?

  許多地方的農會都有針對自己所在地的農特產品進行推廣,將農特產品加工成口味獨特的伴手禮,加上漂亮的包裝,能夠引起許多人的注意與喜愛,我們也買了一些小朋友比較有興趣的伴手禮,大家一起試吃。我們發現吃起來的口感大多很好吃,小朋友想知道這些東西是怎麼做的,發現在成分表中有一些的配方簡單,有一些卻很複雜,泓材料中提出許多不認識的東西應該是添加物,不知道的添加物越多,表示這個產品比較不天然,大家紛紛贊同,也發現有一些伴手禮材料很簡單卻也能做出口齒留香的美味,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就像是學長姐研發出來的虱目魚餅,用最天然、最新鮮的食材,作出在地農產品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