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行銷

    什麼是「網紅」呢?簡單來說即是自媒體,也就是不用透過媒體就可以自己報導自己;在自媒體興盛的世代裡,網紅已成為青少年的生活日常,但是師長與家長們往往擔心孩子們缺乏辨別力,所以對youtuber相關行徑採取不認同的態度,進而影響到師生與親子之間的關係。

    但網紅真如大人們眼中那充斥著色羶腥的文化嗎? 如貼近觀察即會發現那是自我角色期待與學生們眼中所投射出來的世界產生了差距,那該如何從孩子們成長過程裡逐步建立他們的自我認同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因此,樹林國小於12年國教校訂課程裡的彈性學習階段中設計了網紅課程,除了讓孩子們求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期望能符合個人人格需求與貼近他們的數位世界外,學校教師也融入Skilbeck情境分析模式先觀察與了解學校和社區的文化情境,而後根據分析的結果準備課程目標與建立課程方案,並從中觀察學生於課堂中的學習情況與培養他們自主學習能力。

    每一年級的課程設計也以Bruner螺旋式繼續性課程模式與融入跨領域素養導向(社會、英語、藝術…)的概念,意即此階段的課程內容是奠基在前一年段的課堂學習任務中,並使用數位科技(i-pad&電腦)將所拍攝下來的照片與搜尋得來的資料進行繪製且結合英語課本的文本內容讓孩子們能以簡易的英語介紹校園和社區文化,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家鄉-「樹林鶴所在」。ˊ


*補充:

根據Skilbeck的情境分析模式來發展校訂彈性課程,並採SWOT策略(S:優勢, W:劣勢, O: 可能的機會, T: 威脅)來進行學校情境分析。

1.學校內部因素分析:

S/優勢:

(1)科技資訊典範學校(校園網路建置與資訊設備完善、生生有平板、每間教室皆有大螢幕觸控電視)。

(2)親師溝通與互動密切,凝聚力強。

(3)學校行政偏向權變領導模式,而非傳統科層體制;所以能因應時勢與大環境變化而做滾動式調整與修正。

(4)雙語暨校訂彈性課程社群定期聚會,每位夥伴能於每次聚會中分享自己彈性課程進度以及雙語教學融入概況,並與教學合作和協同夥伴們進行交流與討論,以類似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式進行執行與修正。

(5)學校資訊教師與學務組長也架設google協作平台讓每位教學夥伴在課程定期運作後於平台上分享。

W/劣勢:

(1)學生人數少,能提供的學習楷模與同儕間的互動也不多。

(2)相較市區學校而言, 低社經地位(Low SES)背景的家庭佔總學生人口數快達一半,所以較無法提供孩子們豐厚的文化

刺激與社會資本,進而影響學生個人生活與學習態度。

(3)學生家庭語言型式大多偏向封限型語碼(restricted language code),進而形成個體推理能力不足及語言表達能力;有些

孩子們在進入形式運思期之後,對於需要抽象思考的概念比較不易理解。

2. 學校外部環境因素分析:

O/可能的機會:

(1)七股科工區已動工,未來建置完成後或許會有大量的外地人口移入,並帶給在地鄰里不同的樣貌與工作機會。

(2)社區民風純樸且富人情味。

(3)學校與社區互動良好,社區能提供豐富的在地資源並能支援地方文化、藝術、鄉土與校本等相關教學資源。

T/威脅:

(1)鄉村偏向機械連帶模式,年輕人口大多往市區發展。

(2)社區人口老化與外流嚴重導致生育率不高,再加上鄰近學區相距約莫5分鐘,進而影響學校新生就讀意願

校園彩繪與網紅世代的自主學習    依據Bronfenbrenner的生態層次論,發展中的個體於微系統裡所接觸的對象為父母、家庭,而在中系統裡與個體相連結的點則為學校、同儕或是朋友;所以孩子們於求學生涯中易受教師的身教(潛在課程)與同儕間(重要他人)的互動而對自我產生影響,此外,自媒體的崛起(例如:youtuber、網紅......)也讓他們內心逐步產生自我認同,進而成為此階段孩童們重要的參照團體。  影響中低年級階段孩子們的「 自我」 會經由課室環境建置、同儕、教材與課程設計、潛在課程以及校園和社區文化的連結;因此,老師先改編由之前藝術瑋婷老師手繪的在地繪本-「 樹子腳有鶴」 與著名英文繪本「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下去引領孩子們認識校園彩繪動物,從不同動物身上的彩繪了解樹林意象(熊-樹林&鶴)、社團的發展(長頸鹿-獨輪車)、數位科技與密室逃脫(大象-密室逃脫;犀牛與馬:數位&科技)以及在地景點七股鹽山(駱駝-鹽山)...等,並導入雙語元素以及藉由i-pad帶領孩子們先探究校園中的每一角落,而後才以同心圓的概念往外拓展。     教學活動進行中,視學生的課堂表現,適度的調整課程內容;這也與Dewey的learning by doing (做中學)相互呼應,為何?因為Dewey的論點受到哲學家黑格爾與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影響,而達爾文生物學演化論也影響到Dewey其中一項論點教育即生長,教育是一種連續化的歷程,猶如蛹蛻變成蝶,在適當環境中提供合適的引導讓個體最終擺脫依賴性而能邁向獨立自主;也因此 ,學習者在這學習過程中經由不斷的蛻變與成長使得教師原先設計的課程教材也因應實際課室環境而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