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我們的第一步:從Podcast到在地特色聯絡簿
今天是第一次上課,我們先確認了策展人和副策展人的角色。老師告訴我們,學校有一個新的委託任務要交給我們,於是我們去邀請委託人來說明。
委託人告訴我們,去年我們做的在地Podcast節目很不錯,但有個問題──家長對於學校和社區合作的課程,以及我們努力完成的成果並不了解。因此,他希望我們能找到方法,讓家長更清楚知道我們做了什麼。
聽完之後,老師帶我們一起討論問題出在哪裡。我們發現:雖然Podcast是一個好方式,但家長平常沒有收聽的習慣,所以節目的行銷效果有限。我們必須換個角度,思考家長平常最常接觸什麼資訊。
有人提議做文宣,用夾報的方式發給家長,但馬上有人說效果可能不好,就像學校的週報,很多家長也不一定會看。這時有同學靈機一動,提出可以用「聯絡簿」,因為家長每天都會看聯絡簿,這樣就能增加閱讀機會。大家一聽都覺得這真的是個好主意!
接著又有人建議,可以把訊息做成「貼紙」,貼在聯絡簿上,增加曝光率。不過也有人擔心,這樣會讓聯絡簿變得又亂又雜,反而失去它原本的功能。最後,我們討論出一個更棒的方案──重新設計一本具有在地特色的聯絡簿。這樣不但能讓它保持美觀,還能把我們與社區的合作成果放進去,讓每一位樹林國小的師生和家長都能看見。
確定了方向後,我們開始思考:聯絡簿的使用者除了我們學生,還有老師與家長,所以應該要聽聽他們的需求。於是我們分成兩組,走訪學校不同年級的班級,訪問老師們對聯絡簿的想法,例如:哪些區塊的設計最重要?哪些內容一定要保留?哪些可以加入在地特色?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用影片做記錄,準備整理一到六年級老師的意見,然後進行資料分析。這樣一來,我們就能設計出既符合老師需求,又能展現樹林在地特色的專屬聯絡簿。
2025/09/09我們把問卷做好、做對:為「在地聯絡簿」再出發!
今天上課一開始,策展人先報告上週的進度。老師問我們:「上週請老師們說聯絡簿要有哪些功能,他們是有先準備,還是臨時回答?」大家想一想,都覺得大多是臨時回答。老師又問:「那這樣的資料可靠嗎?是不是哪裡沒想到?」我們小組討論後發現:因為我們沒有先把訪問題目和目的告訴老師,所以他們來不及準備,只能臨時回。這樣的資料可信度不高。因此我們決定要重新蒐集資料,而且要事先說明清楚、給足夠時間,才會有更準確的回覆。接著老師又問:「要重做的調查,只問老師就好嗎?」我們馬上想到:家長和學生也是使用者。討論後我們發現,老師是主要使用者,會影響教學和班級管理。家長則是每天會看聯絡簿的重點讀者。學生也就是我們,每天要寫、要抄、也會看內容,當然要聽聽我們的想法。老師說這就是在思考「誰會用」和「大家的不同觀點」,這三個不同觀點的面向,我們都須兼顧。
調查方法,我們討論後發現:用「訪談」可以講得很清楚,但要先約好時間,也很花時間。發「問卷」可以帶回家慢慢寫、一次發很多班、比較不受時間限制。配合我們實際的狀況,我們決定以問卷為主。我們也約定要做到:說明目的、寫明回收期限、資料只做統計、不記名、尊重個資。這是有禮貌又負責任地使用資料。
開始設計問卷前,我們先把聯絡簿的內容分兩類:必備區塊(一定要有):例如「親師交流」、「簽名區」。學習區塊(可以調整):例如「智慧小語」、「英語例句」等。所以,問卷主要問學習區塊的喜好與需要;必備區塊只問版面和呈現方式,不問要不要刪掉,避免誤會。為了讓大家都看得懂、填得對,我們這樣做:學生版加注音(幫助低年級)。老師、家長版不加注音,但題目說明更清楚。同學之間互相幫忙檢查問卷文字,有沒有錯字、難懂或會誤會的地方。我們也自己先試填一次,看看有沒有卡關。最後,我們分工把問卷發到各班,並跟導師說明調查目的、回收期限和填寫提醒。回收後,我們會把結果做統計和圖表,當作之後設計「在地聯絡簿」的真正依據,不是只靠感覺。今天讓我最大的收穫是:不單只做聯絡簿的內容,更要把資料蒐集做對。從想清楚「誰會用」、選對方法、讓大家容易填,到尊重個資、負責任地使用資料,這些都是很重要且要注意的事。當我們願意把問題問清楚、把資料收準確,做出來的「在地聯絡簿」才真的有用,也更尊重每一位使用者。
2025/09/16我們把時程排好、把需求看懂,做出更貼近大家的在地聯絡簿!
今天一開始,策展人做了第二次進度報告,口條越來越順,大家也很專心。老師提醒我們:要做好聯絡簿,一定要先規劃時程,讓專題照表操課、不會拖延。
我們先決定成果發表時間是12/30,之後再留兩週做問卷整理與分享;發表前一週安排成果分享排練。因為要有實體聯絡簿可展示,我們還把印刷前置期往前推,確定要提前一個月交稿給廠商。倒推回來,我們抓約1.5 個月做版面設計與製作,並用1 個月彙整內容資料、發想在地特色與特別設計(要和一般聯絡簿做出區隔)。這樣整個專題的時程就定好了,我們心裡也踏實很多。
接著進入問卷分析。我們同時回收了學生、家長、老師三種使用者的意見。討論時,我們本來想把票數低的選項直接刪掉,但老師提醒:聯絡簿要同時滿足三種使用者,不能只看票數,還要讀懂背後的訊息。這句話讓我學到,用數據做決定很重要,但要搭配受眾分析,這也是媒體素養的一部分。
統計結果出爐最高票「注意事項、生活常規、今日表現」,大家一致保留。「我的心情」低年級需求很高,決定保留(能幫老師與家長了解孩子每天的狀態)。「畫圖區、學習筆記/日記區」票數接近,決定整併,讓空間更彈性。「每日成語、智慧小語」分別是第一、第二名,都保留。「英語例句」家長幾乎百分之百支持,老師與部分學生也很需要,保留。
為了讓內容更有趣,有同學提議把成語改成AI 生成圖像搭配說明,我們就跟老師一起測試,發現可以生圖,但也注意到版面空間要再精算,免得擠不下。這讓我明白:新工具很好玩,但也要考慮版面與閱讀體驗。我們也初步定出這次聯絡簿的頁數規畫(不含封面、封底):共同頁10頁(行政宣導)、內頁 66 頁(每日書寫與溝通用)、在地頁 22 頁(樹林在地文化特色)、宣傳頁 2 頁(重要資訊與活動),總計 100 頁。
課程反思:我們用「用媒體思考」:先把時間線排清楚(會不會準時完成專題?)、用問卷數據讀懂使用者(誰會用、在乎什麼)、再搭配版面與工具做選擇(AI 圖像可不可行、空間夠不夠),最後還要顧到印刷時程。透過這些步驟讓孩子理解做好一份聯絡簿,不是憑感覺,而是把資料看懂、把受眾放中間、把流程跑扎實。這就是我們想給孩子的媒體素養!
2025/09/30我們把聯絡簿做紮實:從數據到版面,一步一步完成!
這週一開始,策展人先報告上週的進度:我們已經把行事曆確認好,決定 12/30 發表;問卷也完成統計分析,確定了聯絡簿的方向,還測試了AI 協助的可能性;頁數暫定 100 頁。因為中間放過假,老師擔心我們忘記重點,又帶我們複習一次問卷結果,並追問:「為什麼要保留『我的心情』和『英語例句』?」
我們討論後說明:不同使用者有不同需求。低年級很需要「我的心情」,家長與老師對「英語例句」幾乎是一致支持。我們希望這本聯絡簿不只好看、好用,還能尊重各種聲音,盡量滿足真正會使用它的人。這就是我們在練的媒體素養—受眾分析與多元觀點。
接著進入版面設計。老師教我們先把一頁切成很多小格,然後用「合併儲存格」排出需要的區塊;把文字打上去後,再做對齊、置中、調整框線。完成「一天」的版型後,就能複製到其他頁,再加上不同功能區塊,整本的版面就大致成形了。這讓我學到:好看的版面,先有結構再談美感。
內容數量也要算清楚,老師帶我們估算「要收集多少資料」:
每日成語:每週 2 個 × 22 週 = 44 個(含解釋與例句)
智慧小語:每週 1 則 × 22 週 = 22 則
英語例句:每週 2 句 × 22 週 = 44 句
接著安排跨域協作:
請策展人去問秀梅老師,能不能提供「七股大富翁」的相關素材,放進在地頁。
請副策展人去找英語老師,看看能否提供 44 個英語例句或其他英語資源。
為了讓資料不亂,我們決定把所有素材彙整在 Excel,分欄管理(來源、內容、字數、審查狀態、最後更新),後續好查好修也好對版面。這也是媒體素養裡很重要的資料管理與版本控管。
回頭看今天的進度,我們不是只「做一本書」,而是從數據證據→受眾需求→版面結構→跨域內容→資料管理,一步一步把作品做紮實。等到 12/30 發表時,我相信這本「在地特色聯絡簿」不只好翻、好寫,更能被看見、被使用、被喜歡。
2025/10/07用使用者的聲音做設計:我們把聯絡簿版面改到「剛剛好」!
今天策展人先報告上週進度。我們按照使用者(老師、家長、同學)回饋,把版型做了第一次調整。大家說「格子不要太小」,所以我們把作業區從六排改成四排,結果格子雖然變大了,但每天能寫的作業數量就不夠了。那到底要幾排才符合「真的會用的人」的需求呢?
策展人分享他實際去看各年級聯絡簿的結果:多數班級每天作業約 3~5 項,而且不同班對格子大小沒有完全一致的標準。於是我們決定做三種範本(六排、五排、四排)、兩種尺寸(A3、B4),請使用者直接投票選擇。
為了提高效率,我們討論後決定,請老師先選尺寸,再選喜歡的排數,這樣一節下課就能完成調查。下課後我們分頭出發,到各班訪談與勾選,並請老師在選擇上簽名確認(這也是一種「資料來源與同意」的媒體倫理)。結果出爐A3 尺寸 + 五排是最多老師選的組合。
接著,我們把跨領域老師提供的素材(成語、英語例句、在地內容……)整理好,上傳到雲端共編,大家分工把資料先做「初步整理」。然後討論版面怎麼分配:作業區塊:依投票結果採五排,格子更大,好寫也不浪費空間。我的心情:保留,因為低年級很需要,能幫老師與家長快速了解每天狀態。
孩子的表現:有老師反映「勾選項目太多、重複性高」,也希望增加正向表述。我們把六排調整為五排,先刪掉重複的,再優先保留正向項目,讓老師勾選更直覺。
學習筆記、日記、畫圖區:有人說「日記字數太多很有壓力」,我們調查後決定預留約 50 字就好,多出的空間改成「英語學習區」與「看圖猜成語」,學習更有趣也更彈性。
這一輪調整,讓我真的感受到什麼是媒體素養:不是只憑感覺改版,而是先做範本 → 讓使用者投票 → 依數據決策。調查時說清目的、取得同意、記名確認,尊重受訪者。雲端共編、版本控管,讓資料可追溯、可修正。把「心情」「正向表現」也留空間,代表我們在設計裡看見人。我們希望這本「在地特色聯絡簿」,會是大家一起做出來、一起喜歡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