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週)感受:如何讓大家看到樹林國小的好?
校園週報專題,這一屆三年級的小朋友很特別,還沒上課之前,就已經對於課程很感興趣,一直想上我的課程,可能是因為二年級剛升上三年級,對於可以大量使用平板的課程,總是特別的期待,這也給了老師一些些的壓力,擔心辜負了孩子們的期待,小週報的專題,基本上不太希望有太大的改變,一則是因為期待在課堂中,讓孩子大量的打開眼睛和耳朵,密切的去觀察校園與社區中可以被記錄的人、事、物,由此去了解我們的家鄉與學校中,有什麼讓自己經有所感,類似這樣的觀察力的練習,是希望孩子能在三年級的時候,就能開始關心自己的生活經驗,在以後的課程中,這些訊息將會時常被自己提取,小至平常與學校相處的發想,大至成熟的以一個公民記者的呼籲與爭取,都會是孩子們難得的學習過程。
所以以三年級的課程來說,盡量減少繁複的工具學習,選而以孩子容易上手的工具幫助學生表達出所觀察到的想法,一直是學習課程中的目標,課程的節數有限,學生們在表達上的能力一直需要練習,希望學生在過程中是開心的不斷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斷地自我提出自己遇到的困難與書寫內容想達到的感覺,而老師盡力去理解孩子,與孩子們協同完成,並慢慢放手。
樹林國小的人變多了,但是希望好還要更好
慈珮主任來幫孩子們開場引導:「這幾年,一、二、三年級的小朋友願意來樹林國小上學的小朋友變多了,原因是因為學長姐們非常努力的把學校很棒的內容記錄下來,你們知道嗎?第一次的小記者成立的原因,是因為那時候只有一個學生來樹林國小就讀一年級,全校的老師都很擔心,擔心沒有學生來樹林國小,那麼我們要怎麼辦?」「所以那時候的三年級小朋友很努力的把學校辦得很多活動、或是很多學校裡特別的活動與課程都寫成小新聞,並且每個星期都發給全校的學生帶回家,給他們的家人看,還發給社區的民眾,社區的人很快地知道樹林國小是一所很好的學校,所以願意讓他們家的小朋友來樹林國小就讀,這幾年樹林國小的每一個年級的小朋友已經從一個小朋友變成七、八位小朋友,大家都覺得很開心。也盡力的更努力教學,期待小朋友能學習更多。」「但是,現在這樣還不夠,我們的人數仍然不夠多,目前全校只有39位小朋友,我們希望樹林國小至少能超過50位小朋友。所以接下來這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希望有你們來幫忙,也期待大家能有更好的方法。」
說明:感受與觀察(第1-2週)
學習目標:
培養學生對校園和社區的觀察力,發現值得報導的事物。
激發學生對新聞報導的興趣,了解新聞的基本概念。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讓大家看到樹林國小的優點。
鼓勵學生觀察校園和社區,記錄有趣或重要的事件。
討論新聞的定義和新聞報導的基本要素。
(第3~4週)想像:用什麼方式讓大家看到樹林國小的好?
任務已發佈,可愛的小朋友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到路上去發單子。那單子裡要寫什麼呢?我們可以插一個告示牌,在上面寫樹林國小很好,這樣好像沒有辦法讓大家知道有多好。我們可以裝扮成白鶴(鶴)到社區去表演。(這樣的方式,你希望社區的人看了有什麼想法?)他們會覺得很好看,(那他們會覺得看了你們裝扮的白鶴就想把他們的小朋友帶到樹林國小來就讀嗎?)應該會吧!(看來這個問題學生目前似乎無感,老師轉而改變問法)
班上有很多的轉學生,你們想想看樹林國小跟大家原本的學校有什麼不同?你到樹林國小來之後,會覺得你想在樹林國小繼續留下來嗎?特別的是,班上的七位小朋友,竟然有六位是轉學生,這些轉學生有一些是在原學校適應不良,有一些則是依據父母的決定轉學而來。幸好這些小朋友們,目前找不到讓自己不想留在樹林國小的理由,有一個孩子剛到一週還在適應,而其他先前轉學過來的孩子們則堅定的認為樹林國小比較好,雖然不一定說得出原因,但想留下來至少是令人欣慰的。那麼想一想你想留下來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可以先從這裡來寫出樹林國小好的地方。
我知道!這裡可以跑步!!喔?是說第二節大下課的運動嗎?果然越小的小朋友是越喜歡跑步運動的呢!
我媽媽說這裡比較好!感謝家長們的支持。
這裡有很多好玩的活動!你最喜歡什麼?可以使用平板的課程,還有運動。
很特別的,這一屆的小朋友竟然沒有先提到樹林國小獨一無二的下午茶~包子與乳品。看來樹林國小的許多特別之處,還有帶這些小寶貝們一一去發現。
至於發佈訊息的方式,我們讓小朋友提出想法,再來表決。票數最高的前三名,依次是小新聞、畫圖、和錄音。期待小朋友們能有不同以往的突破與發展。
說明:選題與資料蒐集(第3-4週)
學習目標:
學習如何選擇具有新聞價值的主題。
掌握資料蒐集與訪談技巧,確保資訊的真實性。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從觀察中選取適合報導的主題。
教授資料蒐集方法,如訪談、調查等。
強調資訊來源的求證與確認,避免傳播未經證實的訊息。
(第5~10週)實踐(一):我們來製作可以放許多訊息的東西(媒體)
開始總是辛苦的,我們讓小朋友到校園中拍攝自己有興趣的照片。還沒有想法的小朋友,則鼓勵他們去認識一年級的新生或新來的同學及老師。第一次的出動孩子們拍回來的照片,有正在改建中的廚房、一年級的兩個新生、大下課的跑步活動。有一些孩子則還沒有想法,這非常正常。
那麼這些照片中所拍攝的內容是什麼呢?廚房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老師借機引導了拍攝照片的宣,宣當然不知道為什麼廚房冰箱要搬出來。那你認為誰會是對這件事最清楚的人?「是施主任!」「因為他在廚房那裡跟工作的人說話!」太好了,那你可以去問他,第一次的訪問,老師通常會陪著孩子,一方面提醒孩子應該該有的禮節,一方面也讓他學習如何開口問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得到答案之後老師鼓勵他趕快回教室,把聽到的事情記錄下來,我想這件事情一定有很多小朋友不知道,宣找到了一個好新聞。
做媒體:在別人還不知道前公布的消息,是頭條新聞呢!
詢問拍攝一年級新生照片的小朋友,你知道這個小朋友叫什麼名字嗎?你可以想著介紹這位小朋友讓大家認識,想想你對他好奇的地方是什麼?可以去問問他。記得訪問的時候,要先跟對方說明你為什麼要問他,這樣才不會讓一年級的學弟妹覺得害怕,而且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先介紹自己是小記者可以幫助他們了解你,不過如果對方拒絕了你也應該尊重,再去尋找可以訪問的對象。
小插曲:想拍攝更清楚的照片,宣原本要跨越禁止標誌,進到廚房去拍,被我制止,提醒就算是記者也應該遵守規範。這個議題帶回了教室討論,誠建議可以在範圍之外,找最近的距離拍照。
小插曲:
宣拍攝了五張廚房工作的照片,全部都貼在自己想要寫的紀錄上面,老師邀請大家一起來討論照片中的元素,哪些可以看得出來廚房正在施工?我們足以審視,找出畫面中能表達出元素的內容,這張照片怎麼霧?霧的?咦?對呀!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手在動」,意難得舉手,老師趕緊鼓勵她發言,想不到如何拍出好照片在創刊號就被提出了。
實踐(一)的目標及重點:
1.說與表達:由團體討論中學習觀察學校及社區,聽聽同儕發現的新消息,與選擇新聞主題的原因及目的。由頻繁的討論來增加文句與口頭表達的流暢度,讓觀看者看得懂。
2.工具使用:
(1)先備經驗:課堂上先從學生的經驗中了解同儕間會使用的科技工具與方式(文字繕打、照片拍攝、文件編排),
(2)工具介紹:老師簡單介紹可以使用的工具(電腦、Pad)及功能(app軟體:LoiLonote school、記事本、照相機、AirDrop電腦基本操作: 開關機、鍵盤、共用文件等,介紹功能及用途,提供學生選擇使用。
(3)提出需求:依據撰寫新聞稿與編輯週報時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出個別需求,如:如何繪製圖片?如何傳遞資料給老師?文字與圖片的調整......等。
3.製作媒體的注意事項:
(1)新聞的真實性:新聞報導應要求真實性,需要求證消息的來源,如找最適合、最相關、最了解的人訪問想法;所見所得,看到、聽到才能寫,不能憑空想像。
(2)資料引用來源:確定資料來源,引用的內容(文本與圖片)來自哪裡?哪些地方的資料是可靠的?
(3)照相的技巧:拍攝的物體要在鏡頭中,照片不模糊的方法(手不抖、倚靠牆面、放大倍率不超過2、使用腳架、拍完回看檢查)
(第11週)實踐(一)討論:我們的週報可以做什麼修改?
經過6週的實踐,學生對編輯週報較為熟練,在新聞的表達上能說出主題內容,以自己習慣的方式完成新聞的文稿,但是內容的表達尚不熟練,仍然有學生偶爾找不到主題,或需要經由課程中其他同儕的協助才能完成。但是每個學生都依著自己的步調慢慢進步當中。
第一次實踐後的討論聚焦在如何讓我們的樹林平安週報變得更好?
針對發現的問題,大家一起提出討論,尋找解決辦法:
1.低年級的老師提出小朋友看不懂都是國字的週報,可以解決嗎?
原本老師希望小記者們可以將週報加上注音,但是我們使用的編輯工具LoiloNote和Google共用文件,這兩種工具都沒辦法呈現注音字體,如果轉化回Word或PPT呈現,對三年級的小朋友會變得很複雜,在討論之下,小朋友提出了掃描QR-Code出現聲音的方式,讓樹林平安週報成為一份有聲音的報紙。
2.老師提出:希望週報內容的寫法會越來越進步,包括新聞標題、內容都能更進一步,並分享新聞報導寫法「倒金字塔」的寫法,先在首段用1~2個句子清楚表達新聞的內容,之後再針對自己覺得想仔細說明的部分特別報導,最後加上呈現這個新聞的目的或是訪問相關人的想法。
3.更有效率的產出:第一階段手忙腳亂,連要完成自己的新聞都十分困難,更別說進行編輯,往往一篇「週報」完成都快要成為「月報」了,不誇張,到了期中,樹林平安報社總共才出刊2期,新聞都變成舊聞了!為了更有效率,班上的同學分成兩組,在第一節課,每個小朋友都要確實完成自己的新聞撰寫,第二節課才有辦法依分組進行錄音及週報排版,順利的話每週的課程結束,週報就能順利產出。
說明:新聞撰寫與語文表達(第5-11週)
學習目標:
培養學生清晰、精確的新聞寫作能力。
提升語文表達技巧,增強文字的吸引力。
教學重點:
教授新聞撰寫的基本結構,如標題、導語、正文等。
訓練學生使用簡潔、有力的語言進行報導。
強調語法正確性與用詞精確性,避免模糊或誤導性表達。
(第12~18週)實踐(二):樹林平安週報理想的生產線?
經過討論與提出解決方式,樹林平安報社是否就能如預期一樣順利在每週產出週報?
生產的過程順利了一點點,班上終於開始有近半數的小朋友在每週課程開始前已經決定好新聞主題,甚至有1~2位學生已經事先利用平板將新聞寫好了,這幾個主動的孩子在第二節總是能順利進入錄音或編輯活動當中,還能幫來不及的同學錄音及編輯。雖然仍無法每個小朋友都在順利時間完成,但是每週或隔週產出新聞的目標已能順利達到。
實踐(二)的執行,是修正實踐(一)後的再實踐,再進行表達與文本撰寫、照片拍攝的經驗熟悉度都增加,最重要的是大家對校園人、事、物的認識更多了,週報的歷練能快速讓學生認識學校及社區的人、事、物,有助於校本課程的了解。
說明:編輯與多媒體呈現(第12-18週)
學習目標:
學習新聞編輯技巧,提升報導的可讀性。
掌握多媒體工具的使用,豐富新聞呈現形式。
教學重點:
教授標題製作、段落分配等編輯技巧。
介紹圖片、影片等多媒體元素在新聞中的應用。
指導學生使用簡單的編輯軟體,製作圖文並茂的新聞報導。
說明:發表與反思(第19-20週)
學習目標:
實際發表新聞作品,接受讀者反饋。
反思新聞製作過程,提升媒體素養與專業倫理。
教學重點:
安排學生在公開平台上發表新聞作品。
組織同儕互評與讀者意見收集,促進交流與改進。
討論新聞工作者的倫理責任,強調真實性與公正性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