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1委託人說明、確認行事曆
在本學期的第一節課中,我們先確認了本學年度的策展人選舉結果。經過全班票選,最終由承宥擔任策展人,而育呈則被選為副策展人。確認後,我們邀請委託人來說明此次專題的委託內容。委託人指出,雖然社區已完成許多建設與文化活動,但在行銷推廣方面卻缺乏足夠的曝光與關注,這正是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
經過初步討論後,我們推測問題可能出現在行銷策略上。老師引導我們不僅思考如何依賴傳統媒體的主動推廣,更鼓勵大家跳脫這種思維,轉而探討如何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客群與社群。在了解委託內容後,我們也開始討論專題的時程規劃。考慮到成果發表訂於5月20日,而本學期僅有10週的準備時間,老師特別提醒我們要妥善規劃與運用時間,確保各項任務能夠順利完成。透過全班表決,我們最終確定了本學期的行事安排,為專題的每個階段設定了明確的里程碑。
課程尾聲時,老師立即召開小組會議,與我們分享了與本次專題相關的科技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包括行銷工具與數位內容製作軟體,也涵蓋了媒體素養的相關技巧,例如如何利用數位工具來製作與編輯音訊內容,如何檢視與評析行銷訊息的策略性表現等。老師強調,未來在專題執行過程中,我們需要持續運用這些媒體素養的技能,以確保我們不僅能夠有效傳達寶安宮的文化故事,同時也能夠透過創新與批判性思維,精準鎖定並建立屬於我們的聽眾群。
本節課不僅確定了策展人與專題時程,更讓我們對委託人的需求與行銷挑戰有了初步了解。更重要的是,透過老師的引導與科技資源分享,我們學會了如何從媒體素養的角度,批判性地審視現有的行銷策略,並探索如何利用數位工具建立自主的行銷平台。
2025/02/18了解原因,確認方向
本週課程中,我們首先回顧上週討論的重點,並根據委托人所提出的問題,針對如何強化行銷策略進行深入探討。老師播放了一部介紹置入性行銷的影片,讓我們初步認識行銷訊息如何巧妙地嵌入到媒體內容中,並引導我們運用批判性思考來剖析影片背後的目的與手法。
接著,老師播放了同學上週拍攝的調查影片,讓大家了解到學校許多同學並不知曉上學期我們在寶安宮文化導覽系統上的努力,也對寶安宮的歷史了解不足。這促使我們思考:如何透過行銷方式,讓我們珍貴的努力與在地文化能夠被更多人看見?
在討論中,我們發現以聲音作為行銷媒介較適合我們現階段的需求。相較於拍攝影片,製作聲音節目不僅技術門檻較低,而且能夠清楚傳達故事情感。因此,老師介紹了Podcast的概念,並提議從校內中午用餐時段開始,以廣播方式播出我們上學期的成果。這一過程正體現了媒體素養中「數位創作與分享」的精神,讓我們學習如何運用多元媒體工具來傳播文化故事。
由於大部分同學對Podcast製作還很陌生,老師鼓勵我們在LoiloNote平台上提出關於Podcast的各種疑問,並藉由ChatGPT代理機器人「專家模擬-Podcast節目製作人」進行解答。透過這個互動過程,我們不僅了解了一集Podcast從規劃、錄製、後製到發表的完整流程(如錄音設備選擇、音效處理、內容編排等細節),也體驗了利用數位工具輔助媒體創作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了我們的媒體識讀與數位創作能力。
最終,在充分討論與專家指導後,我們決定以Podcast形式來製作節目,並一致選定平台名稱「樹林下的故事」。這個名稱不僅呼應了我們對寶安宮歷史文化的關注,也代表著我們透過聲音傳遞在地故事的決心。
本次課程讓我們從置入性行銷影片中學習如何辨識與分析媒體訊息,並藉由Podcast製作實踐,強化了批判性思考與數位創作的媒體素養。未來,我們期望能以「樹林下的故事」為載體,推廣寶安宮的在地文化,讓更多師生及社區居民了解並珍惜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
2025/02/25進行分組,確認、錄製片頭片尾
在開始錄製Podcast前,策展人先確認上週的討論內容,接下來我們將進行分組,希望透過Podcast的製作,將我們之前整理的內容介紹給學弟妹。因此,我們分成五組,分別負責「白鶴文物館」、「寶安宮」、「藝術大師」、「康府千歲傳說」與「樹林教學活動週報」等主題,進行深入報導。
我們計畫利用中午時間與打掃時間,透過學校的廣播系統推播我們錄製的節目。老師提醒我們,Podcast的節目架構通常包含片頭、片尾與中間的內容,因此,我們需要先設計片頭與片尾,確保節目具有清晰的開場與結尾。同時,我們將運用老師設計的AI機器人來獲取建議,並透過小組討論確認內容。
在製作過程中,我們也學習到媒體素養的重要性,包括如何篩選準確的資訊、使用合適的音樂與素材,以及確保內容的清晰度與可聽性。我們不僅要製作有趣的節目,也要負責任地傳遞正確的資訊,讓學弟妹能夠從中獲得有價值的內容。
當內容確認後,我們將開始練習錄製,並與夥伴討論如何運用聲音表達、語速調整與背景音效,使節目更具吸引力。在多次練習與修正後,正式開始錄製片頭與片尾,為我們的Podcast做好準備!
2025/03/04完成一集節目內容
本週課程由副策展人進行上週的工作確認,確保每組的Podcast製作進度符合計畫。隨後,老師向我們說明了「聲動在地」Podcast節目製作比賽的辦法,讓大家更有動力投入創作。這次比賽的前兩名組別,將獲得前往台北一日遊的機會,這讓全班同學都充滿期待,更加積極地參與節目製作。
在確認比賽規則後,我們先安排了每一組Podcast的播放日期,確保內容能夠依序發表。我們也逐一聆聽各組的片頭與片尾,確認是否需要修改。過程中,有兩組的同學認為錄製效果不理想,希望重新錄製,老師鼓勵他們利用課餘時間完成修正,並在當天內完成了所有的重新錄製工作,展現出高度的自主學習與時間管理能力。
接下來,我們正式進入Podcast節目內容的製作階段。每組成員與夥伴討論後,開始與AI模擬專家互動,透過提問請「專家」協助我們完成第一集的節目設計。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我們的數位應用能力,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媒體素養在內容創作中的重要性。
在使用AI輔助創作的過程中,我們發現AI提供的資料雖然能幫助我們快速整理內容,但部分資訊並不完全準確。例如:有些AI生成的語句不太符合我們日常的表達方式。某些資料可能是AI自行補充的,因此我們需要進行查證,確保所有內容的正確性。
這讓我們意識到,AI雖然是一個強大的輔助工具,但我們仍然需要保持 「批判性思考」,不能直接接受它提供的內容,而是要主動檢查、校對,確保我們傳遞的訊息是正確且符合我們風格的。
在完成第一集的節目內容後,我們將作品上傳至 LoiLoNote 學習平台,並請老師協助審核與提供回饋。透過這次課程,我們體會到媒體素養的重要性。當我們創作數位內容時,如何辨別訊息的真偽、調整內容以符合受眾需求,都是成為優秀內容創作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2025/03/11完成節目圖示,開設節目
本週的課程,我們專注於Podcast 節目的視覺設計與開設,這不僅是節目製作的重要一環,更是一次深度的媒體素養實踐。我們首先回顧上週的進度,確認各組的片頭與片尾是否完成,接著開始思考節目的Logo 設計。
在討論過程中,我們原本打算自行繪製節目圖示,但由於時間與技術限制,有夥伴提出利用 AI 生成圖像 的想法,老師認為這是一個可行的方向,但提醒我們仍需留意智慧財產權的問題。AI 可以協助產生符合節目主題的底圖,但文字部分仍需手動編輯,因此我們決定使用 AI 生成底圖,然後透過 PPT 或其他工具加入節目名稱與標語,這樣能確保創意與著作權的合規性。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學習到 AI 生成圖像時,提示詞的設計 會影響最終結果,因此我們與夥伴反覆討論,優化指令,確保圖片能夠準確呈現節目的特色。同時,我們也意識到行銷與視覺設計之間的關聯,透過圖像傳達節目的核心理念,能夠幫助我們吸引更多聽眾。
在完成 Logo 設計後,老師帶領我們學習如何開設 Podcast 節目,並介紹了 聲浪(SoundOn)平台。我們開始申請頻道,設定節目名稱、上傳 Logo、撰寫節目簡介,並學習如何遵循平台的內容規範,避免使用未經授權的音樂或違反版權的素材。這是我們第一次正式開設自己的 Podcast,每個人都充滿期待,透過團隊合作與技術學習,我們成功將節目上架,並預計在下週正式與聽眾見面。
由於節目即將上線,我們開始投入錄製工作。
2025/03/18學習剪輯節目、個人節目上架
本週課程由策展人先確認上週的討論內容,確保所有進度都按計畫進行。接下來,老師向我們說明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我們錄製的 Podcast 第一週音檔已經完成剪輯! 隨著節目製作逐步推進,今天的重點則是學習如何自行剪輯音檔,讓我們的節目內容更加流暢與專業。
老師帶領我們使用線上聲音剪輯平台,這是一款簡單易上手的工具,可以直接剪掉不需要的部分,使對話更順暢,讓聽眾有更好的收聽體驗。在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剪輯聲音與剪輯影片有些相似,都需要考量節奏、流暢度與內容的完整性。此外,老師特別提醒我們,每次剪輯完成後一定要存檔,避免因為系統錯誤或未保存而遺失所有編輯的內容。
在學習剪輯的同時,我們也正式將第一週的音檔上傳到「聲浪(SoundOn)」Podcast 平台!這一步驟讓我們的節目真正邁向公開發表,從校內推廣到更廣大的聽眾。我們在平台上填寫節目的標題、簡介與相關資訊,並透過 LoiLoNote 平台將連結分享給老師,讓老師協助彙整,確保所有組別的 Podcast 都能順利發表。
這是我們第一次正式開設 Podcast 節目,過程中不僅學習到錄音、剪輯與上架的技術,也更深刻體會到媒體製作的完整流程。從前期企劃、內容錄製、聲音剪輯到最終上線,每個步驟都環環相扣,讓我們了解到數位內容創作不只是按下錄音鍵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經過精細的編輯與設計,才能讓節目真正吸引人。
2025/03/18學習剪輯節目、個人節目上架
本週課程由策展人開場,帶領我們確認上週的討論內容,並逐一檢查每組第一週的節目是否已成功上架,所有上架連結也確認是否已經完成彙整。透過這樣的流程,我們不僅加強了團隊間的溝通協調,也建立了製作流程的系統性與自主管理的能力。
接下來,老師引導我們進一步探討音檔剪輯的最佳方式。大家共同討論後得出結論:錄製節目時應盡可能使用單一音檔,這樣可以減少後期剪輯的時間與困擾。若錄音過程中出現口誤,只需當場修正並繼續錄音,最後再透過剪輯軟體將錯誤段落去除即可。老師也教我們:若剪輯過程尚未完成,可以先將檔案匯出保存,之後再開啟進行後續剪輯,這樣不僅能保障資料安全,也能提高剪輯效率。節目內容完成後,我們會再加入片頭、片尾與背景音效,最終輸出為完整的Podcast節目檔案。
老師也分享了來自聽眾的回饋意見,其中有人指出我們節目中的內容有錯誤。經討論後,我們發現這是因為部分內容是使用AI生成的資料,卻未經仔細校對,導致錯誤流出。這讓我們深刻理解:AI雖然是一個強大的輔助工具,但媒體素養中「訊息查證與評估」的能力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我們針對錯誤提出了具體解決方法:回頭修改原始音檔,將錯誤段落替換為正確內容,重新編輯後再次上架,確保公開的內容是準確且負責任的。
課程的最後,老師帶領我們實地前往寶安宮進行場勘與學習,了解廟方使用的廣播系統與廣播播放的模式,並與相關人員交流。透過現場觀察,我們學習到:若未來希望節目能在寶安宮內定時播放,則需要注意音檔格式、播放設備與播放時間的規劃。這些細節不僅與我們的專案成果息息相關,也讓我們學會如何將所學應用於真實場域中,讓數位創作走進真實社會。
2025/04/08我們學會怎麼讓Podcast自動廣播
這週,我們先一起回顧上週討論的內容,確認每組的進度。接著老師帶我們去參觀學校的廣播室,原來學校播放廣播,不是按個按鈕就播出,而是用電腦裡的一套系統來設定!老師說,可以設定什麼時候播放哪一段聲音,就像幫電腦設好鬧鐘,到時間它就會自動幫你播放節目,超酷的!
我們回到電腦教室後,也實際操作了一次,學會怎麼把我們錄好的音檔加進去,再設定播放時間。這時我發現,原來做Podcast不只是錄完就好,還要想什麼時候播出最剛好,要讓聽的人剛好能聽到、也想聽,這樣我們錄的內容才有價值!
老師也說,這就是媒體素養的一部分:會做內容,也要會想怎麼讓更多人聽見,還要對自己分享出去的資訊負責。
另外,這週我們每組開始正式錄音,每組要錄五集節目。大家都抓緊時間排練、錄音,有些人錄得很順,有些人錄到一半笑場,氣氛很好。我們打算先錄完,再剪輯、加片頭片尾,讓整個節目更有質感。
這次學習讓我覺得,不只學到怎麼用電腦排程,也更了解整個「節目從錄製到播放」的流程。
2025/04/15我們開始思考怎麼行銷自己的Podcast!
這次課一開始,策展人先帶領大家一起確認上週討論的內容,還有每組節目的錄製狀況。因為每個主題的節目都要錄五集,總共是五個主題,大家的錄音也差不多都完成了,真的很有成就感!
可是,節目錄好後,怎麼樣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Podcast呢?之前我們想過用中午廣播在學校播放,也想到拿到寶安宮去播,但老師提醒我們,光靠這兩個地方,知道的人還是有限,我們必須再想想其他的行銷方法。
於是,策展人主持了一場討論會,每個夥伴都要提出一個可以幫忙行銷節目的點子,大家輪流發表,討論得很熱烈!最後我們整合出四個行銷方法:
製作影音、建網站或上平台分享。
辦理宣傳活動,讓更多人現場了解。
發傳單,可以定點發放,也可以派報方式送出去。
在白鶴陣開路鼓上貼上宣傳資訊,跟著陣頭走,讓更多人看到!
我們打算用這四種方式一起來行銷,希望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Podcast節目。
不過,老師又問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怎麼知道有多少人真的關注你們的節目呢?」經過大家討論後,老師介紹了一個超酷的方法——使用AI入口網的網站平台。這個平台可以幫我們統計有多少人點擊、收聽,讓我們不只是做節目,也能學習如何追蹤成果,了解行銷效果。
2025/04/29行銷行動go ! go ! go!
這週,我們把自己設計好的Podcast節目宣傳單拿到影印店印製,總共印了250張,準備走進社區,一張一張親自發給大家。老師在出發前提醒我們一些注意事項,然後我們就分組出發去發傳單啦!
一開始覺得滿新鮮的,但發久了才知道,原來以前那種走路發傳單的方式真的很累,要一直走、一直曬太陽,腳也痠,手也痠。不過在發的過程中,我們也有機會和社區的叔叔阿姨打招呼,還有些人問我們「你們是自己做的嗎?」我們就會很自豪地說:「對啊,我們自己錄的Podcast節目喔!」
我們把傳單發到了社區的每戶人家,還去了大家平常常去的地方,比如:童鶴民宿、活動中心、寶安宮、萊爾富、寶貝熊等等,希望不管是誰,只要經過這些地方都能看到我們的節目資訊!
回到學校後,老師引導我們重新檢查觀展的回饋問卷,這次我們特別加了一題:「你是從哪裡知道這個節目的?」我們想知道大家是透過什麼方式接收到我們的宣傳,好讓我們可以比較:傳統的發傳單效果好,還是網路的宣傳比較有用。
老師也提到,我們可以試試看社群網站,像是家人或同學平常會用的臉書、LINE、IG,把節目的資訊轉貼出去,讓更多人在線上看到我們的內容,這也是一種新的媒體行銷方式。
這次經驗讓我學到:行銷不只是讓人看到,更是要想「怎麼讓對的人看到」,而且還能用數據來了解宣傳的效果。我覺得我們不只是做了一個Podcast節目,更像是在做一個真實的社區宣傳計畫,讓我們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
2025/05/13我們用朝會播放Podcast,還辦了票選活動!
最近,我們把自己錄製的Podcast節目在兒童朝會播放,讓全校的同學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老師說,這不只是播放,更是媒體公開發表的一部分,要思考聽眾是誰、他們會想聽什麼,我們要怎麼讓他們感興趣。
我們還設計了一份線上問卷,請同學幫我們評分每一集的內容,也加了一題:「你以前有聽過Podcast嗎?」這題是為了了解大家對Podcast的熟悉度,老師說這就是在做「受眾分析」!這樣我們才知道:節目的行銷有沒有成功,有多少人是因為我們的宣傳而開始關注的。
播放完節目後,我們收到了很多回覆。我們馬上用電腦把問卷的資料整理起來,輸入Excel,把選項做成長條圖和圓餅圖,讓數據變得一目了然。這也讓我們學會怎麼把資料「視覺化」,讓人一看就懂。
除了問卷,我們還整理了其他平台的收聽資料,像是Facebook 的按讚數與分享數、YouTube的觀看次數、入口網站的點擊數據,還有在學校午餐時間播放的次數。我們把這些數據分門別類整理成表格,對比各種宣傳方式的成效,學會了怎麼從不同平台分析哪些方式最有效。
為了準備 5 月 20 日的成果發表會,我們也開始練習上台報告。我們設計了發表的流程:
🔹 先介紹整個專題的歷程(包含我們怎麼發想主題、錄製節目、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法)
🔹 再來分享各種行銷方式與數據成果(包含問卷分析、平台數據比對、觀眾回饋)
這次的練習,讓我們不只是做內容而已,也學會怎麼傳播我們的訊息、用數據說服別人,更懂得什麼是媒體素養:我們不只是製作內容,而是要對內容負責,讓它在對的時間、對的平台上,被更多人正確地看見與理解!
2025/05/20發表會那天,我們用行動讓大家看見我們的努力!
發表會前,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練習。每一組都很專心準備,我們互相提醒:「聲音要大一點!」「你那一段可以再順一點!」、「要怎麼分工講效果會比較好?」那時候,我真的感受到,大家都很在乎這次的分享機會,因為我們希望讓來賓知道,我們不是隨便做做,而是真的花很多心力完成這個Podcast專題。
來賓到場後,活動正式開始。老師先介紹來賓和評分方式,然後就輪到我們上場了。策展人和副策展人負責介紹整個專題的脈絡與歷程,包括我們怎麼發想主題、怎麼規劃內容、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又怎麼解決的。他們的分享讓來賓更清楚我們這次的學習是有邏輯、有反思、有進步的。
接下來輪到各組分享。我們會播放小組錄製的其中一集節目片段,然後介紹我們做了哪些行銷,使用了哪些平台、發了幾份傳單、有多少人點擊網站,還有問卷統計分析。數據幫助我們回答:「我們的節目到底有沒有被看見?效果好不好?」這些內容就是我們媒體素養的一部分——不只做內容,還要懂怎麼傳播、怎麼分析、怎麼修正。
每組報告後,來賓會提問,我們也會回答。有時候會緊張,有時候回答得不夠完整,不過我們都很努力地表達自己,也互相幫忙接話,這是我們口語表達和臨場應變的練習。
等五組都報告完之後,來賓會給我們回饋。有的來賓說我們的內容很有趣、有創意,也有來賓覺得我們的數據整理很專業,還有人說他很驚訝我們國小就能做到這樣的成果!我們聽了真的很開心,覺得這段時間的辛苦沒有白費。
當然,也有來賓給我們建議,例如我們在對答上有時候不夠流暢,默契還可以更好,這些我們都有記下來,準備下次分享時再加強。
最後,我們和來賓一起拍大合照,留下這次活動的美好回憶。最特別的是,有一位記者看到我們之前在網路上分享的宣傳訊息,特別過來採訪我們的發表會,還訪問了我們的團隊!能被媒體報導,真的很驚喜,我也覺得我們的專題能「上電視」好像更有意義了!
這一次的分享,不只是一次發表,更是我們把整個專題用「說的、展示的、數據的、回應的」方式完整傳出去。這就是老師說的媒體素養——會做,也要會說,還要讓對的人看見,並且負責任地回應每一份關注。
2025/05/27發表完之後,我們用數據來分析自己的表現!
在成果發表會上,我們每組不只分享節目內容,還報告了節目的行銷數據。我們介紹了YouTube的觀看次數、入口網站的點擊人數、Facebook的曝光率與按讚分享情況,還有聲浪(SoundOn)Podcast平台上有多少人聽了我們的節目。這些數據都是我們平常用不同方式推廣節目時留下的紀錄,現在成了我們「有沒有被看見」的證明!
發表會結束後,我們進一步進行回饋分析。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開始整理觀眾給我們的回饋意見,然後把當天每個孩子報告時所呈現的個人數據也一併整理出來。像是:「你組的節目在平台上有幾次播放?」「你的投影片上使用的數據清楚嗎?」這些資訊幫助我們更客觀地了解自己發表時的內容與效果。
接著,我們根據這些數據撰寫成果反思心得。老師告訴我們,這次的心得不能只是寫「我很緊張」或「我講得不錯」,而是要有根據數據來寫出來的觀察與想法。比如說:「我發現我們的YouTube新進影片的推播,觀看數很高;但在導覽時我講話太小聲,可能讓來賓不太清楚我們在介紹什麼,這是我下次要改進的。」
我們寫完之後,把心得上傳給老師。老師說,這樣的寫法不只是感想,更是用數據佐證的媒體表現分析,這也是媒體素養很重要的一環:不是只有做內容、講內容,更要學會看數據、讀回饋、修正自己。這次發表會雖然結束了,但透過這些數據和我們寫下的心得,我們也開始更了解自己,知道哪裡做得好,哪裡可以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