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階段(1-2週) :接下挑戰!委託來了!
本學期的專題課程正式啟動,學生們迎來了一項特別的挑戰——設計一款能展現家鄉文化特色的功能性文創商品。課堂的第一天,我們邀請了委託人易霖老師來向學生說明這次專案的核心目標。他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社區近期發現的水鳥生態以及寶安宮的文化意涵,並拋出了關鍵問題:「如果我們可以透過設計,讓我們的社區特色讓更多人看到,你們覺得可以怎麼做?」
學生們起初有些疑惑,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但當我們開始討論自己熟悉的家鄉特色時,教室內漸漸熱鬧起來。老師提到上一屆學長姐設計了創意紅包袋還能在元宵節摺成的花燈,有人聯想到水鳥的圖騰,老師也提到當地的農產品也是一個好方向。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要讓更多人認識這些特色,除了以文宣及出版品來發放,還能用什麼方式來呈現?」這個問題點燃了孩子們的想像力,開始有學生思考是否可以製作實用的紀念品,如燈飾、杯墊、裝飾擺件等。
這個階段,學生們透過討論與資料蒐集,初步認識了家鄉的文化價值,也學習到如何運用媒體與數位工具來紀錄自己的想法。他們紛紛開始思考自己三、四年級學習階段所整理過的素材,曾經記錄下的社區印象。這不僅幫助他們建立專案的基礎,也讓他們在探索中對自己的土地產生更深的情感連結。
想像階段(3-8週):從構思到提案──勇敢思索、勇敢求助、勇敢挑戰
經過感受階段的討論與資料整理,學生們開始進入產品設計的構思階段。教師帶領學生們觀察成功的文創商品案例,分析其設計概念與市場價值,並探討如何讓作品同時兼具「文化意涵」與「實用性」。
課堂上,我們採用了「六頂思考帽」的方式來引導創意思考。當教師問:「你認為哪些產品類型最適合作為文創商品?」學生們提出了各種可能性,例如木雕擺件、鑰匙圈、雷雕燈具、面紙盒等。接著,我們讓學生從「需求對象」、「創作元素」、「創作動機」、「功能性」等不同角度來分析自己的構想。
藉由設計思考筆記,學生們的想法開始變得更具體。有人希望設計以水鳥為靈感的夜燈,結合雷雕技術呈現飛翔的姿態;有人想製作寶安宮的建築的置物盒,讓這個置物小空間還能兼具傳達廟宇文化的巧思;還有小同學想設計一款結合當地特色的創意隨身碟,讓人們使用隨身碟時,就能看到我們七股樹林裡的文化之美。
透過這次的腦力激盪活動,學生們不僅學會了如何發展創意,也開始體會到文創設計不只是「好看」,更需要思考它的實用性與文化價值。當教師問:「你的設計如何讓人更容易理解家鄉的人事物?創意的巧思如何使商品變得更吸引人?」學生們開始重新檢視自己的構想,並試著用更清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這個階段,大家不僅練習了創意思考,也學習了如何透過媒體工具來進行設計表達,為接下來的提案準備打下基礎。
【啟動創意:從文化特色走向功能性的設計】
進入想像階段,學生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其實比預期中要困難得多。要如何在自己熟悉的社區文化特色中,找出適合轉化成文創商品的素材?又如何讓這個商品不僅有觀賞性,更具有實用性與功能性?孩子們思緒飛舞,卻也在討論中感受到那種「想得到,卻做不出來」的焦慮。尤其在班上,有些同學很快想到了水鳥意象、有些想到寶安宮的花磚、也有同學提出了特色農產品包裝等構想。但當這些想法一提出來,馬上又有學生擔心:「可是我會不會做不出來?」「如果沒有人幫忙教我,這樣的作品我能完成嗎?」
在這樣的過程中,老師反覆提醒孩子們,文創設計最可貴的並非成本的高低,而是那種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巧思──那種「畫龍點睛」的細膩創意。透過不斷引導學生去蒐集資料、觀察現有文創商品、分析其設計巧思,孩子們慢慢明白:原來設計的價值,是讓熟悉的文化元素在作品中以新的樣貌出現,而非只是複製現成的樣板。即使是最簡單的杯墊、燈具或鑰匙圈,只要能賦予其意義、巧妙運用圖像與結構,就可能成為吸睛又獨特的作品。於是,學生們的腦海中開始醞釀各式各樣的想像,有了第一步的創意萌芽。
【學習需求:當「困難」變成自我成長的起點】
當學生在腦海中逐漸勾勒出產品雛型後,下一個重要的教學引導重點,就是幫助學生學會「提出自己的學習需求」。老師在課堂中不斷告訴大家:「如果你所想像的作品,可以輕易完成,那麼這一整個學期的挑戰也就太可惜了。」設計本來就該是一段既興奮又忐忑的探索歷程。
於是,每當學生說出:「老師,這個好難喔!」老師總是會鼓勵他們更往前多想幾步:「那你最擔心的是哪一個部分?」「你希望有誰來教你什麼技能?」慢慢地,學生開始懂得勇敢說出:「我希望學會如何用3D建模來做出我的造型」、「我想練習雷雕軟體的切割設定」、「我擔心結構不穩定,能不能學一些基礎結構的概念?」在這樣的提問與回應間,孩子們學會的不只是技能,更是學會面對困難時的積極態度。
班上有學生笑著說:「以前都會希望事情簡單點,現在反而覺得有困難的設計才會讓我的作品有挑戰,做出來會比較有成就感!」老師也不斷用溫暖而堅定的語氣告訴學生:「你們所遇到的每一個困難,其實都是讓作品變更好的起點。設計從來沒有完美版本,持續調整、修正、學習,才是真正的設計精神。」
【預備提案:從夢想到計畫的轉化】
隨著每位學生心中的設計輪廓逐漸清晰,提案的準備正式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老師帶領學生們學會將腦海裡的「夢想作品」轉化成一份具體可行的提案計畫。學生開始學習撰寫提案內容:設計理念、文化元素來源、功能說明、預計使用的材料與技術、製作流程及預期完成時間等。過去只是憑感覺在想像的構思,逐漸在提案撰寫的過程中被具體化,孩子們一邊寫一邊驚訝地發現:「原來我之前很多細節還沒想清楚!」
在討論課堂中,老師鼓勵學生不停地思考:「如果別人要幫你做這個作品,他能從你的提案中完全理解怎麼做嗎?」、「哪個步驟可能最需要協助?你是否已經先找出可能的解決辦法?」學生在不斷自問與討論中,逐漸學會將自己的設計拆解得更細、更有邏輯。
而這樣的過程,也同步讓孩子意識到:每一個設計的背後,其實蘊含著對使用者需求的思考、文化內涵的轉譯與技術可行性的分析,這些都是讓作品從「點子」變成「作品」的重要歷程。提案撰寫不只是準備作業,而是一場理性與感性的整合訓練。
經過數週過程燒腦的構思與發想,學生們正式進入提案階段,這也是他們將想法具體化的第一步。這幾堂課裡,教室裡瀰漫著熱烈的討論聲,學生們忙著調整設計圖、撰寫產品說明,並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提案更具說服力。
我們首先讓學生們試著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己的設計:「如果你只有 短短的時間,如何向別人提案你的設計?讓你的設計引發委託者的興趣而期待你後續的產出?」這個練習讓學生們意識到,要讓別人理解自己的想法,必須言簡意賅,抓住重點。有些孩子發現自己的概念還不夠明確,需要進一步修正,而有些則開始思考如何運用設計圖、影像、甚至 3D 模型來輔助表達。
教師鼓勵學生運用數位工具來強化提案的呈現效果,例如尋找相似成品、使用影像編輯軟體來模擬產品效果,甚至運用 3D 建模軟體來呈現設計細節。當學生們互相試聽彼此的提案時,他們也學會了如何給予建設性的回饋,例如:「這個產品很有創意,但你能再說明它的實際用途嗎?」、「這張圖片很漂亮,但如果能加上產品的比例示意圖,會更清楚!」這種良性的交流讓學生們學到如何傾聽、思考並改善自己的作品。
最終,學生們帶著準備好的提案,模擬向委託人進行提案。看到經由委託人的提問,孩子們從最初的模糊想法,到如今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老師與同學們都為彼此的進步感到開心。雖然有些學生的提案仍需修正,但這個過程已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設計不僅是創意的展現,更是一場不斷修正、精煉的學習旅程。下一步,他們將進入更具挑戰的實踐2階段,將提案變成真正的作品!
【模擬提案:提案大挑戰——讓委託人點頭!面對真實聽眾,學習專業表達】
在正式進入提案發表前,老師特別安排了模擬提案演練,讓學生有機會面對不同於平日上課氛圍的正式情境。除了班級內的互評練習,更邀請了校內的主任、其他科任老師擔任模擬評審,讓孩子們體驗「向陌生且專業的人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想」的真實情境。
一開始,學生難免緊張,講話聲音小、內容不夠有重點。但隨著幾輪演練下來,孩子們逐漸學會如何用清楚的架構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也懂得使用圖片、3D 模型、流程圖等視覺輔助工具來說明自己的構想。老師不斷提醒大家:「你的設計也許很棒,但如果不能讓聽眾快速理解,就會失去吸引力。」
而評審老師們的提問,更讓學生看見自己設計中可能的盲點。例如:「你的結構穩定性怎麼確保?」、「使用者怎麼拿取你設計的產品比較方便?」每個提問,都成了學生回去修正提案的動力。學生在這過程中學到的,不只是設計,更是表達、回應與面對批判思考的勇氣。提案模擬結束後,孩子們自己都驚訝:「原來我可以把想法講得這麼清楚!」——這正是教學中最美的成長時刻。
實踐階段(9-18週):遇見困難、學會求助──實踐中的共學旅程
【突破沉默:學會開口的勇氣】
當設計進入實踐階段,學生們開始面對從想法走向真實製作的各種挑戰。這些挑戰,不僅來自技術本身,更多的卻來自學生內心的掙扎──「遇到困難時,我該不該開口求救?」
我們觀察到,有不少學生習慣了獨自面對問題。當模型無法順利建立、尺寸設定錯誤、零件設計出現結構性問題時,部分學生選擇默默地坐在電腦前反覆嘗試,甚至在座位上發呆思索許久,卻遲遲沒有採取下一步。看似努力,其實不自覺浪費了許多寶貴的課堂時間。
老師在這個階段重複強調:「懂得詢問與求助,不是一件羞恥的事。」設計本身就是充滿未知的學習歷程,每個人在學習新工具、新技能的過程中,原本就會遇到挫折。若能勇敢舉手、主動求助,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不同角度的回饋,幫助自己找出更有效的解法。
為了幫助學生克服「不好意思問」的心理門檻,老師也透過公開討論、分組互助、集體解題等方式,創造一個「提問很自然」的學習氛圍。當學生發現「大家其實都會卡關」,逐漸願意開口說:「老師,我這裡卡住了,可以幫我看一下嗎?」、「誰可以教我一下怎麼修剪這個模型?」這份主動求助的勇氣,正是實踐階段最關鍵的成長起點。
【素材的探索:讓作品更貼近自己的想法】
當學生們開始進行實際製作時,除了面對設計與操作的技術挑戰,另一個重要課題是**「材料選擇」**。畢竟,材料本身的質感與特性,往往會影響整體作品的表現與完成度。為了讓學生能盡可能實現心中構思的樣貌,老師準備了多元且豐富的材料供學生自由選擇與實驗,包括壓克力板、木板、3D列印的PLA、TPU軟料、甚至複合媒材等。
許多學生在這個階段才發現,原本在腦中很合理的設計,實際上使用特定材料時,可能因為厚度、重量、強度等因素需要重新調整。像有學生原本希望用薄壓克力做吊飾,但試切後發現太薄容易斷裂,於是改用木板增加厚度,同時透過雷雕細緻化花紋來保留美感;也有學生希望做出立體的小燈罩,卻因為圓弧建模不易而卡關,經老師引導改為「3D列印燈罩搭配雷雕木座」,既兼具難度也提升了完整性。
老師不斷提醒學生:「設計是一連串的調整,而不是一開始就完美。」這樣的彈性調整訓練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也讓他們學會在材料特性與設計理念間找到平衡點。作品因此更貼近自己原本的想法,也充滿著屬於每位學生的獨特性與巧思。
【共學的勇氣:一起學,一起找方法】
在科技快速進展的今天,新的工具、新的資源層出不窮。尤其在實踐階段,學生必須實際操作3D建模、切割機雷雕設定、後製修邊組裝等,對老師來說,這其實也是全新的挑戰。我們選擇了「師生共學」的教學策略。
老師坦誠地告訴學生:「科技的更新速度太快,老師不可能什麼都學完才教你們。你們的學習動機,比老師的準備速度更重要。」於是,老師與學生一同搜尋新的平台、新的建模軟體,不論是TinkerCad、onshape 、MakerWorld、Tripo 3d,甚至嘗試用AI輔助建模工具。過程中,學生主動分享他們從網路上學到的新技巧、捷徑操作,老師則協助分析穩定性與可行性,一起驗證可行方法。
遇到卡關時,有時請教專業老師、有時討論群組查詢、有時試錯重來。透過這樣的共學氛圍,學生不僅增強了自主學習力,也深刻體會:「學習不是等待老師教完,而是主動找資源、找夥伴、找方法。」學生們逐漸能適應平台切換的彈性,有時甚至主動建議:「這個曲面用這個軟體建比較好,線條修圖我們可以換那個平台!」——共學的氛圍,讓整個實踐階段成為充滿正能量與創新的學習場域。
【修正與完成:不完美的完美歷程】
隨著作品逐漸成型,實踐階段來到最後的收尾與修正。學生們看著自己實際印出的3D零件、切割好的雷雕面板,心中滿是興奮,卻也伴隨著新的煩惱——「哪裡還可以更好?」
每個作品在第一次組裝後,總會發現些微的尺寸誤差、裝配卡榫不順或穩定性不足。老師陪著學生反覆測試、修邊、重新出圖,並提醒學生:「設計沒有完美版本,有調整空間就是學習機會。」有學生在修改過程中說:「雖然一開始看起來只是小地方,但真的改好以後,整個質感完全不同!」這份對細節的在意,正是學生對於作品負責的態度。
修正的過程,也幫助學生建立了耐心與細心,明白從一個概念到一件成品,中間需要多少嘗試與磨合。老師最後在課堂上告訴學生:「完成作品,只是學習歷程的一部分,而你們願意不斷修正、優化,才是真正的成長。」當每位學生把作品放上展示桌時,從他們臉上那份既驕傲又踏實的笑容裡,老師知道,他們已在實踐中學會了設計最重要的素養──修正、成長與堅持。
分享階段(19-20週):讓作品說話──用行動與成品述說自己的學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