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週)感受:我們家鄉需要什麼地圖?
社區文化地圖已經完整,然後呢?
樹林國小在經過4年的社區地圖課程,歷屆學長姐的努力,我們的社區文化地圖漸漸完整,學弟們從學長姐的家鄉地圖中認識了家鄉的景點、食物、文化,也因為如此,在地圖內容逐漸完整之後,我們發現學生們已經解決了「社區因為鮮為人知,而希望繪製地圖,讓外來客人能由地圖認識樹林里的景點、美食、特產與文化。」。今年度的家鄉社區地圖,由慈珮老師來委託,我們的家鄉需要什麼地圖?
尋找社區缺了那些地圖?
慈珮老師擔任今年四年級學生的社會老師,她跟小朋友提到:我們之前的家鄉地圖清楚的呈現了社區的食物、景點、在地意象及文化意涵,唯獨缺了自然生態的部分,我們的家鄉外圍有很豐富的生態,小朋友們知道是什麼嗎?在慈珮老師的引導下,小朋友開始思考我們的社區的自然生態地圖可以呈現什麼?樹林里可以看到有哪些特別的動物或植物嗎?
老師補充目前跟植物相關的社區地圖,現在六年級的學長姐曾經在四年級時畫過農產地圖,應該也是生態的部分,不過他們同時也發現了社區部分的地點沒有呈現在地圖上,所以分散了人力,一半的人畫農特產,另一半則繼續完成社區地圖未完成的部分。
柏澄發現我們社區的外圍有許多魚塭和農田,這些魚塭和農田上時常有許多水鳥活動,農田耕耘時許多白色的鳥會在耕耘機周圍找食物,魚塭裡則不時有大的鳥類來吃魚,這些是我們樹林里常見的生態。或許我們可以來繪製樹林的賞鳥地圖。
當週,慈珮主任與秉樵老師帶著四年級的學生坐車繞社區,結合社會課與藝術課,也繞了附近魚塭,看看賞鳥地圖的可行性,感覺很可行!
第三週上課,在班上兩個小朋友共同決議下,我們決定來畫一張前所未有的社區賞鳥地圖!
小插曲:學生人數太少,開學前兩週,兩個孩子輪流生病,只有一個孩子的班級要如何討論?表決永遠過不了半數,還真的有點無奈呀!
說明:感受與觀察(第1-3週)
學習目標:
引導學生思考家鄉需要什麼樣的地圖,激發對社區的關懷與興趣。
培養學生對社區自然生態的觀察力,特別是鳥類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討論現有社區文化地圖的內容,思考尚未涵蓋的部分。
引導學生發現社區自然生態的豐富性,特別是鳥類資源。
鼓勵學生提出製作「賞鳥地圖」的想法,作為補充現有地圖的內容。
(第4~7週)想像:我們的地圖需要什麼內容?
賞鳥地圖中需要什麼?
賞鳥地圖是為了什麼原因需要製作呢?誰會需要使用賞鳥地圖?賞鳥地圖裡要有什麼內容才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小朋友們拋出自己的想法。
我們也一起搜尋網路上的賞鳥網站,看看大家都放了什麼內容,有沒有可以參考的地方。我們找到了很漂亮的賞鳥網站,是台北捷運線上可以賞鳥的地點介紹,但是裏頭有許多資訊都是提到捷運,跟我們的社區相差太大。
這些資料的來源是正確的嗎?可信度高嗎?
在參考了一些網站之後,小朋友們頗有心得,躍躍欲試,急著想趕快表達自己的想法,在LoiloNote上一直拋出自己的想法,地圖裡要有介紹鳥類、要有告訴大家怎麼去賞鳥的地圖、還要注意不要傷害到鳥類......這些意見都很正確也都很好,看來孩子有了不錯的先備經驗!我們把這些想法一一記錄下來。
說明:選題與資料蒐集(第4-7週)
學習目標:
學習如何選擇適合的賞鳥地點,並確定地圖製作的範圍和內容。
掌握資料蒐集與訪談技巧,收集鳥類資訊和觀察資料。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選定社區內的賞鳥地點,並確定地圖的範圍。
教授資料蒐集方法,如實地觀察、訪談當地居民或專家等。
強調資料來源的可靠性,避免錯誤資訊的傳播。
(第8~18週)實踐:社區賞鳥地圖製作
但是這些學生們拋出的想法看起來總是不完整,這些想法是正確的嗎?完整嗎?有沒有遺漏的資訊?老師提出這些問題?製作媒體時可不能用這麼不嚴謹的方式,那麼我們的賞鳥地圖可是會讓使用者感覺很不方便的!例如:「我想去賞鳥,也帶了地圖中建議攜帶的工具及物品,可是卻遇到了危險......你們覺得賞鳥的地方可能有什麼危險?」小孩們總算是安靜了下來,我知道他們開始思考了。
「可能發生去賞鳥的時候被蜜蜂叮了!遇到蛇?」說得真好!可是我們的工具裡你們目前只提出望遠鏡、水壺、外套、手電筒。「那就加上去!」把這些加上去,那就完整了嗎?小孩們又安靜了下來。「小記者們!我們的地圖這麼隨便嗎?」你們是不是忘了該求證的步驟?可以找誰求證?或是找那些資訊?
「我們可以找慈珮主任!」為什麼?「因為她上次有帶我們賞鳥。」「找睿綦主任!」為什麼?「......」所以每個人有不同的專長,「所以我們應該去找最重要的關係人或是相關的人」。「台北市的鳥類專家適合來當我們樹林裡的專家嗎?」「不行!認識的鳥可能不同,他也不知道我們這裡有什麼鳥!」對!這些都要考慮進去!
於是小朋友們,決定先詢問校內的慈珮主任,邀請他來當我們的鳥類專家。慈珮老師欣然答應,也推薦先前在社區觀察水鳥許久的姜宏尚主任,如果慈珮沒辦法協助的問題可以找他,小朋友們當下便直接跟慈珮主任約定了下週的時間(第一次沒有老師提醒就主動確認時間,很棒棒!)想盡快確認我們地圖中的資訊。
回到教室之後,我們開始著手擬定下週想知道的問題。
小插曲:沒有老師提醒就主動確認時間,孩子們真的很棒!不過沒考慮到班級課表隨便亂約讓老師捏了一把冷汗!幸好跟隨著拍攝記錄,及時提醒,不然約定好卻佔用了其他老師的課程時間,就太不好意思了!「慈珮老師!你星期一到三什麼時候可以?」我們只有星期一下午的課呀!
四年級雖然只有兩位小朋友,但是橙對這一次的課程很有想法,且創意十足,時常能提出非常有建設性的內容,而恩雖然對課程的內容比較沒有想法,但是總能支持著橙,在長提出想法的時候,能直接的回應,有時給予意見調整,有時候就著直接贊成,所以小朋友在決定方向的時間非常快,誰說人數少就不能做事?其實是效率超好的!
對彼此了解,依專長分工
四年級雖然只有兩位小朋友,但是橙對這一次的課程很有想法,且創意十足,時常能提出非常有建設性的內容,而恩雖然對課程的內容比較沒有想法,但是總能支持著橙,在橙提出想法的時候,能直接的回應,有時給予意見調整,有時候就著直接贊成,所以小朋友在決定方向的時間非常快,誰說人數少就不能做事?其實是效率超好的!
恩善長繪圖,主動爭取繪製社區的地圖。橙富有創意且資訊能力不錯,則負責搜尋賞鳥相關資訊。學生使用的工具選擇了他們從三年級就已經習慣使用的LoiLoNote,加上Canva工具,將討論繪製完成的社區賞鳥地圖草圖,慢慢地形象化。老師參與在其中,聽著兩位孩子不斷提出地圖中想要呈現的內容,覺得非常有趣。
說明:多媒體呈現與媒體素養(第8-18週)
學習目標:
掌握科技工具的基礎應用,以科技工具製作賞鳥地圖。
培養媒體素養,了解數位化地圖製作和分享的責任與倫理。
教學重點:
教授如何應用科技工具繪製賞鳥地圖,並增加可互動的內容。
指導學生整合圖片與簡短文字,製作更具互動性和視覺吸引力的賞鳥地圖。
討論數位地圖的版權問題和倫理責任,強調保護內容真實性及尊重資料來源。
(第19~20週)省思:社區賞鳥地圖發表
說明:發表與反思(第19-20週)
學習目標:
展示並分享製作的賞鳥地圖,接受反饋並進行改進。
反思整個製作過程,提升對社區生態的認識和媒體素養。
教學重點:
安排學生在校園或社區平台上展示賞鳥地圖,進行講解。
組織同儕互評與觀眾意見收集,促進交流與改進。
引導學生反思製作過程中的挑戰與收穫,深化對社區生態和媒體素養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