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個星期的適應,學生試著從原本的帳號改變成Open ID,五年級的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部分能力普遍平均,但四個小男孩在個性上有些微的不同。
1.要求完美型:正確率很高,但完成率要加油。
2.需要鼓勵型:正確率達標,但完成率要加油。
3.準時閱讀型:完成度高,但是閱讀急躁,導致正確率不如所願。
4.時間不足型:完成度達標,但正確率可再提升。
討論與訂標
1.判讀數據後台,討論自己數據呈現的的原因。
2.第一次定標:量化自己的努力方向,完成度在多久前可以跟上?自己的正確率標準要達到多少?
3.每週上課追蹤。
第二學期
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許多課室仍以閱讀題本的解題訓練作為主軸,學生習慣在固定的選擇題、簡答題型中尋找標準答案,對於文本的理解多停留在表層訊息的擷取。然而,108課綱強調核心素養的培養,閱讀學習已不再僅是考察「讀懂了多少」,而是引導學生如何運用閱讀能力理解世界、思辨問題並形成個人見解。因此,教師設計文本探究報告活動的出發點,正是希望帶領學生從題本練習中跳脫,進一步思考:閱讀後,我還能做什麼?我能如何將文本所蘊含的知識與現實生活連結?當學生被賦予選擇權,從本學期所閱讀的文本中挑選感興趣的主題,便開始踏上屬於自己的探究旅程。這樣的學習歷程,讓閱讀成為主動而有意義的學習行為,而非只是應付考試的工具操作。
素養導向的閱讀學習,強調學生需具備面對多元資訊的判讀、篩選與整合能力。108課綱中「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與「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的素養內涵,正是此次專題活動設計的重要依據。學生在進行文本探究報告時,需透過網路資源或其他媒介,延伸搜尋如作者生平、作品時代背景、相關社會議題或生活應用等資料,並將之與原始文本內容進行比對、統整。這不僅訓練學生資料搜尋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發展批判性思考:哪些資料是可信的?資料間有無矛盾與偏誤?如何歸納整合成有脈絡的敘述?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實踐了跨文本閱讀與資料統整的核心素養能力,也為未來面對大量資訊的社會環境奠定了良好的資訊判讀基礎。
傳統的閱讀理解練習往往使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缺乏主動探索與思辨的歷程。而文本探究報告的設計,則刻意創造出「開放式學習任務」,讓學生依據興趣與好奇心,自主選擇欲探究的文本與主題,並規劃後續的資料搜尋與報告內容。這樣的自主選擇與任務設計,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也回應了108課綱所強調的「主動學習與負責任行動」的核心素養指標。當學生在報告製作的過程中,遇到資料不足、觀點不清或組織困難時,往往會產生進一步尋求解答與澄清的學習行動,這正是探究精神的最佳實踐。透過這樣的學習安排,學生不僅深化了文本理解,更學會如何主動建構知識、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真正體驗到「學習是自己的事」。
除了資料的整合與理解之外,素養學習更強調「表達與溝通」的能力養成。在文本探究報告的最後階段,學生需將所蒐集整理的資料,以簡報或口頭報告形式進行發表。此環節不僅訓練學生如何組織與表述內容,更讓學生在公開表達中,學習如何清楚、有條理地與他人溝通觀點與成果。透過同儕間的分享與回饋,學生能進一步反思自身的學習成果,並從他人的報告中汲取不同的觀點與學習策略。這種「學習共同體」的文化營造,回應了108課綱所提倡的合作學習與社群互動精神,讓閱讀學習成為彼此激盪、共同成長的歷程,遠比單純在題本中尋找正確答案來得更有生命力與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