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開始由姜主任在課堂上帶領大家,透過圖片、地圖與故事,介紹祖先所恭奉的「三王二佛」。
孩子們第一次知道,原來社區裡這麼多廟宇之間都有關聯,也和我們的祖先從哪裡來有關。主任用「信仰就像家鄉的根」做開場,小朋友們紛紛說起自己家裡拜的神,現場氣氛熱絡,大家對「我們家鄉的神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們展開「尋根之旅」,沿著先人信仰的足跡,實際拜訪社區內與三王二佛相關的宮廟。
孩子們帶著筆記本與相機,一邊聽一邊記錄。
在訪問過程中,耆老們分享了許多故事,例如:
有位廟公說起宮廟中的宋江陣武器奇特,種類是西港刈香中最多的。
早年信眾如何扛著神像過溪拜廟,神明的白馬如何顯神蹟救人,孩子聽得目瞪口呆。
談到每年廟會三王二佛必定集結共同拜廟的熱鬧景象,小朋友說:「我原本以為只是熱鬧活動,原來是祖先留下的信仰傳統!」
也有孩子發現,宮廟藝陣結束所準備的點心,竟是每年祭典後大家最期待的美食。
透過這趟訪問,孩子不僅認識信仰文化,也看見了信仰與生活的連結,原來這不只是信仰文化,更深的是來自先民來台共情與拓荒的精神。
正式畫地圖前,我們先從練習簡單圖像開始。
這次不是畫廟宇外觀,而是練習如何用符號與圖示表達地圖上的事物。
老師在黑板上示範幾種方法後,孩子們開始自由創作:
有人畫出在地常見的夜鷺當作地圖圖示;
有人設計地圖小圖例,像是用波浪線代表潟湖、點線表示道路、用床代表民宿;
也有人畫出小番茄等地方物產;
畫圖過程中,小朋友針對技法進行練習,先學習簡單的畫圖方法,教室裡充滿討論與笑聲。
回到教室後,孩子們熱烈討論:「我們要怎麼讓更多人知道三王二佛和我們的關係?」
於是全班決定一起創作一張「三王二佛尋根地圖」,把五座宮廟、相關的藝陣特色與周邊的美食都呈現在地圖上。
學生分組討論想加入的內容,有人說要標上「廟的位置」、有人要畫「信仰人物」、有人則提議「加上好吃的店家」。
大家開始討論要用什麼顏色、圖示與線條表現,構思過程中充滿笑聲與創意。
在參訪結束後,大家回到教室開始延伸資料的整理與研究。
這次沒有分組,而是每位學生自由選擇一間自己印象最深的宮廟作為研究主題。
老師引導孩子從三個面向進行蒐集:
1️⃣ 宮廟的外型與特色(從網路圖片或自家拍攝照片整理)
2️⃣ 與宮廟相關的文化故事或藝陣活動
3️⃣ 周邊的美食店家
當提到「找宮廟附近的美食」時,全班的氣氛又熱起來了。
有同學立刻搜尋「池府千歲 冰店」「梁府千歲 小吃」等關鍵字。
他們不只是找餐廳名稱,而是開始進行評分與求證討論:
「這家店有4.6顆星,但只有ˋ4個人評論,會不會不準?」
「這家店只有3.9星,但訪問時阿公們有推薦,要列入嗎?」
「那我們要不要看一下評論的內容?有人說很好吃。」
「那個食物的圖看起來好好吃!」美食照片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老師趁機引導孩子思考資訊判斷的能力,提醒他們「評分要看來源,也要看樣本數」。
有學生主動提出:「我們可以比一比距離,看看哪家離宮廟最近。」
另一位學生補充:「我想找有照片的,才能看到食物長什麼樣。」
最後,孩子們將自己查到的資料以卡片形式整理,包括:
宮廟名稱
附近店家與招牌美食
店家的網路評分、評論人數與特色
學生自己的推薦理由
在分享時,有同學說:「我推薦這家冰店,因為它就在廟口,拜拜完剛好可以吃冰休息。」
另一位同學則笑著說:「我推薦牛肉炒飯,因為它評分高又有在地人留言,應該不會踩雷!」
整個教室成了「在地美食發表會」,學生們邊笑邊學,也逐步掌握了資訊查找、評估與表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