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背景】
因為我是剛調進來樹林的老師,也是第一次帶領學生進行操作品學堂,原本對學生的期待可能會稍微高一點,預期他們是可以自主進行文章的閱讀,從中進行文章的內容觀察,搜尋到題目與文章的關聯與線索!
【活動進行】
4年級班上學生是兩位可愛的小男生,剛放完暑假後第一週上彈性偵探時在閱讀大量文字的時候,他們顯得較為力不從心,時常會有分心的情況,在作答的時候容易抓取不到重點。
因此在前期的時候,帶領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會以教師朗讀的方式,先帶領他們進行閱讀與文字內容的聆聽,教師朗讀的時候也會解釋與說明語詞的意思,幫助學生們在閱讀文章時可以更快融入文章的意思,那麼這樣做的方式是否有成效呢?
【問題發現】
教師朗讀的時候,學生的專注力會比較好,遇到問題也比較會提出,整體文章的理解程度也會提升,在答題的時候也提高了答題的正確度。
但是,如果讓學生們自行閱讀的時候,兩位學生就較容易因為文字太多、詞彙意思不容易理解、抓不到題目的重點,而容易在答題上用猜測的方式來進行,題目的答對率就容易降低。
【嘗試解決】
學生的閱讀應隨著年紀的增加而逐漸提高文章的閱讀量以及文字量,進而理解文章的意思,這邊針對目前遇到的問題做了幾種嘗試解決的方法:
◎閱讀時間延長
因為文章的文字較多,學生在閱讀上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閱讀與理解,才能較為充分理解文章的意思。
◎學生朗讀
讓學生自行透過朗讀的方式,將文章唸出來,確實的有閱讀過文章,來加深對文章的印象。
圖說文字:四年級實施的狀況,於課堂中進行閱讀與答題
圖說文字:四年級學生1穩定的提升能力
圖說文字:四年級學生2 維持一半以上的正確率
成效實證
學生從9月份的答題平均正確率約50%,而至12月份提升至60%,從圖中可得知學生除了正確率逐月提升以外,也可得知與同齡的學生平均正確率比較起來,每月皆高於5%左右。
放長假對於學生而言,確實可能影響作業的完成度。首先,個人因素是一大關鍵,許多學生在假期中容易鬆懈,缺乏學校的固定作息和老師的督促,導致作業被拖延或忽視。再者,家庭因素也會造成影響,例如有些學生需要幫忙家務或照顧弟妹,甚至因為家人安排外出旅行,導致學習時間被壓縮。
此外,設備的限制也是影響作業進行的重要因素。部分家庭可能缺乏足夠的電腦或平板供學生使用,而有些家長則會限制孩子使用行動載具的時間,以避免過度使用。這些因素使得需要網路查詢或線上學習的作業難以完成。
因上述的原因,第二學期開學之後檢視學生的作業,雖然大部分都有完成,但可發現學生有些作業是用猜測的進行,完成的時間於不到20秒鐘內就完成一篇文章,實屬可惜。
而開學之後針對學生未能好好閱讀的文章內容再帶學生閱讀了一次,讓學生不只是為了做完作業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