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週)感受:除了小記者,我們還需要更有影響力的-公民記者
讓自己成為更具有影響力的公民記者
除了小記者,我們還需要更有影響力的公民記者,五年級的學生,在經歷三四年級的彈性課程,對社區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因為上了高年級,我們希望這些孩子能更具有判斷思考的能力,面對自己所所處的環境,能去思考是非對錯,並試著用自己學習到的能力,讓自己身邊的人事物變得更美好。
五年級的專題委托者,由目前正極力推動媒體素養的易霖老師來跟孩子討論:思考我們的學校及社區當中,有沒有哪些地方?可能因為我們的報導而改變?在社會上有一群人,他們看見了社會上需要被改變的地方;看到了急迫需要被幫助的人;看到了不公平的地方;或是看到了令人感動及值得學習的對象。這些人將所看到的事情變成文字或是影像,讓更多的人知道並對社區產生了好的改變,我們稱他們為公民記者。
這些人跟電視上的我們所認識的記者不同,他們可能只是一般的民眾,職業也不一定跟電視台相關,但是他們認知為自己是社會上的一分子,有責任為社會盡一份心力,促進社會往更美好的地方邁進。
這個時代,人人都能夠拍影片,讓自己的影片被大家看到,所以老師希望大家能在這一次的課程中,既能發揮身為小記者的公民精神,精進自己所報導的內容,又能學習到將自己的想法轉化成影音的技巧,也期許大家有機會能為我們的學校及社區進一份心力,成為一個優質的公民記者。
說明:認識公民記者與媒體素養
學習目標:
了解公民記者的角色與重要性。
初步認識媒體素養的概念。
教學重點:
介紹公民記者的定義和功能。
討論媒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力。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負責任地使用媒體。
(第4~5週)想像:身為公民記者,你會報導什麼讓大家知道?
在易霖老師提出了這樣的想法,宜鴻回應了老師的問題:「像是我想報導我們校門口的紅綠燈為什麼一直沒有作用,導致早上進校門的小朋友都需要保全叔叔的指揮交通才能平安過馬路,如果紅綠燈可以正常使用,那麼我們就可以自己過馬路了。」
原來在當下,小小的頭腦裡面已經開始運轉著自己身邊周遭的問題與困難,而且思考到了一個可能對全校的師生都產生影響的問題,在孩子的生活中,並不是只想到自身的利益,他們已經可以去思考所謂的公眾利益對大家的影響。
五年級的這些孩子們,都曾經擔任過校園的小記者,也有多次的機會參與社區信仰中心的解說人員,表現都非常好,面對人群也有了一定的抗壓性。有鑒於製作影片的過程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與技巧的學習。
而這觀察這群孩子們,平常的時候就很有想法,我們便直接切入正題:聽了易霖老師的委托,在我們的社區及學校中,有你們目前想要報導的事情嗎?請你提出來討論。我們讓每個小朋友各提出一個自己目前思考到可能值得報導的事件,大家可以參與討論,討論這些報導的可行性,及可以呈現的方式。老師鼓勵宜鴻在討論的過程中,首先提出了校門口紅綠燈的問題。這的確是很值得去了解的事件,也期待宜鴻能讓大家了解紅綠燈沒有作用的原因。
睿橙也提出了:「校門口的家長接送,時常在門口迴車,可能導致大家行車不便或發生危險。」如果我們的報導能夠減少校門口迴車的發生,那我們的報導也就算產生影響了。右勛提出了「遊戲場上許多的違規事件,也反省有一些事件自己也曾經做過,這些其實都很危險。」所以右勛想要報導遊戲場一些危險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在還沒有拍攝,小記者已經產生了省思與改變,這就是一件好事。另一個翰目前還沒有想法,剛好可以慢慢思考,或許在大家一起完成這三個報導之後,他的想法就出現了。
說明:新聞選題與資料蒐集
學習目標:
學習如何選擇適合報導的主題。
掌握基本的資料蒐集方法。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值得報導的議題。
教授資料蒐集的途徑,如訪談、觀察等。
強調資料來源的可靠性與多樣性。
(第6~11週)實踐(一):讓我們一起共學合作完成想報導的新聞
經過調查,這些孩子拍過影片,但是沒有剪輯影片的基礎,老師建議班上的人數不多,以期中為分界,在期中之前,我們每個小朋友提出一個報導內容,經過大家討論適合報導之後,一起合作將影片呈現出來,提出內容的同學就是導演,由他來決定呈現的方式。
老師鼓勵大家在期中之前,盡量嘗試不同的呈現方式,老師也會參與其中,成為大家的一員,讓大家的影片完成的更順利,而期中之後,鼓勵每一個小導演們選擇自己第二則報導適合的呈現方式,盡量獨力剪輯完成,必要時(如協助拍攝或訪問等)請其他的同學相互協助,因為影片需要請同學幫忙機會很高,也期許每個人都能成為很樂意幫別人的好夥伴。
一起來玩定格
首先我們優先選擇了校門口迴車事件,原先大家討論想到校門口去蹲點,像交通警察拍攝違規事件一樣攝影拍照,老師覺得可能要等很久,在馬路上拍攝也十分危險,而被拍攝的家長成為了負面教材應該會不高興。或許我們可以用模擬的方式,沒錯!就是定格動畫,我們一起與導演睿橙討論出要發生的事件與順序,接著利用文字或圖示先模擬,還用了小汽車圖案練習移動,而背景就是我們校門口的照片,有了大略的觀念與想法,由宜鴻陪伴睿橙製作需要費時費工的移動動畫,
小插曲:拍攝校門口的照片,小朋友無意中發現校門口一台車子竟然只有半截,簡直是靈異事件,老師解釋因為校門口十分寬廣,所以為了要讓更多的景象被拍攝到,所以我們使用了全景的模式,拍攝的角度就可以更廣,可能是因為拍攝結束的位置就在這台車的中央,導致這台車只被拍到一半,是拍攝過程的疏失,並不是靈異照片喔!不只可以截半,巧妙地配合,我們還可以使同一人出現在同一張照片上2次,同學很有興趣,結果一堂課變成了玩相機時間,小男孩們的可愛動作與假裝戰鬥的畫面,也呈現在照片之中,當然也拍出了靈異照片。
用演戲模擬代替偷拍違規
在製作厚工的動畫同時,我們也討論好了右勛的遊戲場違規事件,這些小男孩仍然首先想到蹲點拍攝違規,對於拍攝違規事件,老師是反對的,因為這些影片會在網路上被收看,才可能達到公民新聞的目的(影響及改變),而在被觀看的同時,這些被拍攝到進行違規事件的人就會一直被觀看,即使後來改過了,影片還是不會變,可能對這些人造成傷害,另外也提到肖像權及未成年被拍攝的議題,都是可能觸法的。同一個議題有許多呈現方式,我們可以用更安全的方式拍攝。
右勛想到了「可以用演戲的方式」,非常好!但也別忘了演戲的當下要注意拍攝安全避免受傷也要小心動作可能會讓學弟妹模仿的問題,所以建議太危險的動作應該要巧妙避開,因拍攝區躍而做的違規動作也應該要加警告標語。
小插曲:大太陽下拍攝影片真的很辛苦,連平板都過熱了!
拍攝後的看片很重要
拍攝完成之後,我們一起回到教室觀看大家辛苦拍攝的畫面,因為使用運動相機,儘管沒有架設腳架,畫面仍然都很穩定,除了少數切到頭部之外,品質都不影響觀看,只是看片期間,我們發現雖然是演戲模擬,但是有幾個鏡頭卻讓人看起來不舒服,例如因為違規使用滑梯而與同學相撞,卻是開心的笑,讓人感覺是惡作劇,可能讓看到報導的人模仿;看到同學受傷了前往關心卻是笑著,讓人覺得幸災樂禍,儘管是模擬,沒有人真的受傷或被撞到,但是臉上帶著開玩笑的表情而拍攝,儘管無心卻可能被誤會不是關心這個議題的表現。詢問導演右勛的想法,儘管太陽真的很熱,當天也沒有課程可拍攝了,大家仍然決定為了服裝的連戲,利用下午的10分鐘下課時間補拍NG畫面,下午時間一到,全員到齊,短短十分鐘還包含了搬運工具,順利完成拍攝,一鏡到底。
如何剪輯影片
對沒有接觸過影片剪輯的學生來說,要進行影片的剪輯其實是很有困難的,因此將課程的主軸放在「新聞」的影片編輯上,是因為新聞的脈絡能夠讓學生理解其中安排的原因,也有非常清楚的新聞目的,每一則新聞被播報出來都有原因,因此,學生只要對某個主題有想法,新聞是最好呈現的方式。
為了讓小記者們能夠更聚焦,課程中引導孩子結合S D G S的目標進行新聞的剪輯與創作,利用學生熟練的LoiLoNote工具,完成初步的腳本,讓影片拍攝與剪輯的過程不至於失焦。也思考自己所進行的新聞背後希望達到的正向意義。
說明:影像拍攝與編輯
學習目標:
學習基本的影像拍攝技巧。
掌握影片編輯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教授攝影器材的使用方法。
介紹構圖、光線、角度等拍攝技巧。
指導學生使用簡單的影片編輯軟體進行剪輯。
(第12~18週)實踐(二):你是小導演,自己規劃一則新聞
在第一階段的練習之後,由小朋友自己就社區及學校的人事物,製作一個公民記者專題,新聞的主題由學生自己自訂,可以尋求同學的協同幫忙,但是必須自己規劃拍攝的想法與剪輯。
先前有老師的協助與幫忙,小朋友們其實是跟著老師主導的模式,將拍攝的主題進行過一次,剪輯的部分也是全班一起討論而成,現在要自己訂定一個主題並且完成腳本,班上有學生就卡了很久,遲遲無法決定要用什麼主題。對於自己仍然無法擔當責任時,他們選擇了早班上的夥伴一起合作,雖然仍是自己進行主題,但是有夥伴一起幫忙,感覺踏實多了,個人的專題總算能順利進行下去。
鴻與翰就是希望相互合作的學生,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決定了學校附近樹林溪橋的污染問題、七股科技工業區的開發對樹林的影響、與寶安宮對文化保存的努力進行新聞的製作,這三個主題所設定的地點都是在社區中,因此安排拍攝的時間時常必須排除上課時間,或是請其他老師協同在課堂上指導其他兩位同學,讓老師能帶著這兩位同學到社區去拍攝及訪問,所以運用了許多上午、中午等零碎時間,往往拍攝一節課就得匆忙的回校上課,十分辛苦。
不過這兩位孩子所訂定的主題確實是社區目前的重要議題,能決定拍攝這些新聞主題,老師認為孩子們的確認真的在思考社區裡就在發生的事,也真心的想了解社區所面對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或未來的方向。從訪問相關的人,可以了解社區更多的訊息,從而了解社區的發展方向與想法。
第一次訪問里長,小朋友們預先思考了想要問的主題,但是仍然免緊張,由誰來問問題推托了一下子,樹林的孩子果然仍需要練習如何勇敢的與人對話。
從旁觀察中發現,這兩個學生時常無法自己做決定,總是要尋求夥伴的意見,兩個人一起合作之後,雖然仍是優柔寡斷,因此工作的進程十分緩慢,包括如何拍攝,新聞稿怎麼寫、誰來拍、誰來訪問,都要思考非常久,總是希望對方能幫忙做決定,但是無論如何,兩個人在一起總是勇敢了一些,專題也慢慢地越來越有雛形。
勛則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學生,從一開始決定主題,就一直積極地著手拍攝及剪輯的工作。完全不需要老師提醒只針對剪輯的某些功能尋求老師的協助與指導,特別的是,勛會在製作到一個段落之後,主動請老師觀看與指導,再進行修正,從學習與表現上來看,可以知道勛對影片的編輯與剪輯10分感興趣,且很有自己的想法。
橙也是有想法的孩子,決定主題十分快速,想法是最快決定的,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總是有自己的堅持,所以剪輯與製作的速度十分緩慢,對於利用課餘時間完成也意興闌珊,可能是有想法但是對影片的編輯不感興趣,不過幸好在陪伴之下也在期末慢慢完成。
小插曲:從一起幫忙拉近了彼此的感情。
班上四位學生都是男生,難免打打鬧鬧,總是時常因為小事吵架,在這學期的專題當中,部分的專題需要同學協助才能完成,如擔任拍攝演員、協助幫拍報導等,看到學生投入同學的專題中,甚至在大太陽底下拍攝而不抱怨,真的很難得,其中勛幫大家繪製了新聞的標誌,捕捉了4個小男孩投入且和睦討論的樣子,十分可愛!大家也不吝嗇的給予肯定與讚美,這學期是老師帶這個班級以來孩子們最和諧的一學期了。
說明:新聞報導製作與發表
學習目標:
完成一則完整的新聞報導。
學習如何在公開場合發表作品。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整合前期所學,製作新聞報導。
教授報導結構的安排,如開頭、主體、結尾。
安排作品發表會,培養學生的表達與溝通能力。
(第19~20週)分享:製作期末歷程報告與分享
說明:反思與評價
學習目標:
反思自身在課程中的學習與成長。
接受同儕與教師的評價,進行自我改進。
教學重點:
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分享製作過程中的經驗與挑戰。
引導學生接受建設性的批評,思考改進方法。
強調持續學習與提升媒體素養的重要性。
公民記者影像專題報告與分享
歷經了近20週,終於來到了期末專題成果發表,我們邀請了原先的委託人易霖老師、教導主任慈珮主任,一起來參與我們的影像發表,儘管三、四年級都已經有過發表的經驗,但是仍然難免緊張,因為這個階段也是審視自己這學期彈性課程的學習成果,有些在過程中投入、用心的孩子表達了在這個過程中他如何透過鏡頭及影像表達自己在樹林國小這個地方看到的人事物,想利用鏡頭去影響更多的人,可能是好的行為或需要再改善的行為,透過孩子的視角讓這些事件被看見,或許在這個小區裏頭,並沒有太大或驚天動地的事件,但是就在平日中孩子的眼神也在探索著,遊戲區如果大家能更注意自己的行為、路口的車輛如果能相互理解與配合、有人正不求回饋的為社區付出著、社區的工業區即將迎來什麼改變等等,這些在社區中發生的事,小孩眼裡看到的值得大人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