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時間:2025 年 9 月上旬
課程主題:文化尋根 × 影像整理 × 媒體素養
對象:五年級學生
課程背景:
延續四年級的「家鄉尋根文化地圖」課程,四年級學生在姜主任帶領下進行了「三王二佛文化尋根之旅」。五年級學生則擔任紀錄與剪輯團隊,負責整理訪談與走讀過程的影像資料,製作成文化紀錄影片。本課程不僅培養學生的影像製作能力,也強調媒體識讀、訊息理解與表達的素養。
課程一開始,老師帶領學生觀看學長姐過去拍攝的文化紀錄影片,內容包含地方信仰、社區故事及人物訪談。學生們專注地看著大螢幕,一邊觀賞、一邊紀錄觀察到的重點。
觀影後進行全班討論,學生踴躍發言:
「他們的鏡頭好穩,看起來不會晃。」
「主持人講話清楚又自然,好像事先練過。」
「訪談的畫面有遠景、近景,剪接得很順。」
「旁白幫助理解,字幕也做得很好。」
老師引導學生歸納影片結構:開場→主題說明→人物訪談→轉場→收尾,並強調媒體素養概念:
「影片不只是拍給自己看,而是要讓觀眾理解。每個鏡頭、每一句話,都是在傳遞訊息。」
學生因此開始理解拍攝前的構思與訊息設計的重要性,也體會到「媒體創作」其實是一種「思考與表達」的過程。
由於學生沒有影像基礎,我們決定從最簡單的「校園介紹影片」開始練習。
我請孩子們思考:如果要讓一年級新生了解學校環境,最需要知道哪些地方?學生討論後票選出「校門口、操場、保健室、圖書室、廁所、回收區、午餐配餐區」等重點場域。
接著,我與學生一起討論影片要如何呈現這些地點。
孩子提出多種想法:
用「地點+小提醒」方式說明(例如:圖書室→記得輕聲說話);
每個地點由不同人擔任主持人與攝影師;
鏡頭可用近景介紹、遠景交代環境;
在這個過程中,我觀察到學生開始思考「觀眾需求」與「畫面效果」,這其實正是媒體素養的起點——思考訊息的接收者與表達方式的責任。
實際拍攝時,我們遇到許多挑戰。
有學生笑場導致重錄,也有人因聲音太小讓收音無法使用。攝影師有時邊拍邊講話,導致自己的聲音被錄進去;部分鏡頭人物被切頭、畫面晃動。
我們一邊討論一邊修正:
主持人先練習台詞,錄前深呼吸、倒數三秒再開講。
攝影師保持穩定,不邊走邊拍。
攝影時注意構圖,人物頭頂保留空間。
若場地吵雜,改近距離錄音或避開風口。
拍完立即檢查畫面與音量,重拍再確認。
這些經驗讓學生深刻體會:一支看似簡單的影片,其實要反覆嘗試與協作才能完成。
他們也學到「鏡頭前後的分工」:有的人擅長講述,有的人負責掌鏡、對焦、掌控光線,大家的角色都很重要。
在影像收集完成後,我教學生使用簡易剪輯軟體進行基礎編輯。
我們從「卡接」開始——修剪影片前後的多餘部分,讓畫面與畫面之間銜接自然;再加入標題、字幕與轉場效果。
學生發現看似短短的 2 分鐘影片,往往需要多次嘗試才能讓節奏順暢。
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思考「媒體訊息的呈現」:
哪一段影片能真實反映活動的精神?
過度刪減可能誤導了受訪者的語意,如何又簡潔又清楚?
畫面中的人物是否都同意被拍?如何做處理?
這些討論讓學生理解「媒體倫理」與「負責任的呈現」,學習在創作中保持真實與尊重。
在成果分享時,學生反思如下:
「拍攝要練很多次才會穩,不是按錄影就好。」
「剪輯很難,要想故事要怎麼連起來。」
「我們本來想拍 30 分鐘,但後來覺得兩分鐘比較剛好。」
「AI 可以幫忙剪片,但聽不懂台語的訪談,小朋友還是得自己整理。」
透過這次課程,學生不僅學到影像技能,更學會了如何用媒體記錄真實、傳遞價值。他們理解到媒體工具的限制,也認識到人類判斷的重要性——AI 可以輔助,但無法取代人的理解與情感。
這次課程讓學生體會「從拍攝到剪輯的完整歷程」,也培養了觀察、溝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們的作品雖仍略顯生澀,但每一次重拍、修剪、重新思考的過程,正是媒體素養的實踐。
在完成「文化尋根之旅」的實地訪問後,學生們回到教室進行影片內容討論。老師先帶大家回顧各組參訪的地點與拍攝重點,並請學生逐一分享印象最深的畫面與想呈現的內容。孩子們將各宮廟的特色整理在螢幕上:
樹子腳寶安宮:白鶴陣的動作整齊、服裝華麗,希望能呈現陣頭精神與宮殿建築的細節。
通興宮:宋江陣最具氣勢,學生注意到盾牌、兵器與陣型變化,也記得這裡人數最多。
蚶寮永昌宮:金獅陣充滿活力,但因沒有進行訪問如何尋找資源是重點。
七十二份慶善宮:牛犁歌陣有趣,男女分工明顯,學生想介紹男女裝扮與歌謠節奏。
溪南寮興安宮:除了金獅陣外,還有文物館與竹篙厝文化,學生希望拍攝館內文物與解說。
討論過程中,孩子們彼此提出疑問與澄清事實,例如:「白鶴陣和金獅陣有什麼不同?」「牛犁歌陣為什麼要男扮女裝?」老師引導學生再次查閱訪談錄音與筆記,確認內容的正確性,並提醒大家避免誤用名稱或錯誤描述。
經過幾輪討論與修正,學生最後共同完成影片呈現方向的定案表:
每一座宮廟各自介紹「外觀、陣頭特色」+「文化亮點」+「在地故事」。
影片開場以地圖方式串聯五座宮廟路線,收尾則由旁白呼應「信仰與文化的延續」。
這次討論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影片內容需要求真、查證與協作」,他們不僅整理資料,也學會尊重文化事實,展現出良好的媒體素養與團隊合作精神。
訪問資料整理學習歷程
在完成「文化尋根之旅」的實地拍攝後,負責整理影片的兩位學生回到教室進行訪問資料整理。
由於當天實地參訪時,僅有其中一位學生能夠隨隊拍攝與訪談,另一位學生對現場情境與內容並不熟悉,因此老師安排兩人共同進行訪談資料轉譯與重整的任務,藉此讓未參與者也能理解當天的文化脈絡與訪問重點。
學生首先嘗試使用 AI 語音轉文字 工具,將訪談影片自動轉錄成文字,以協助整理耆老訪談內容。然而實際操作後發現,訪談過程中多為閩南語對話,且耆老口音濃厚,AI 無法正確辨識,產生大量錯字與缺字。學生因此決定改採「人工聆聽+語音輸入」的方式進行。
實際操作時,學生先播放影片,反覆聆聽受訪者的回答,一邊辨識、一邊嘗試用語音輸入記錄文字。由於台語聽力不足、發音又難以掌握,他們常需要暫停、重播、確認語意。
兩節課下來,雖然只完成約 10 分鐘的整理內容,但學生在過程中逐步學會:
辨識台語語音與常見詞彙的差異。
理解「聽得懂」與「懂得記錄」是不同層次的能力。
體會到 AI 工具雖能輔助,但仍須人類的文化理解與語言判斷。
學生遇到的困難
語言理解:無法聽懂耆老講的閩南語,學生未受過台語聽力訓練,部分語彙陌生。
技術操作:AI 語音辨識失準,系統無法辨識口音與混合語句。
工作負荷:一人聽寫速度慢,影片內容長、重播頻繁,花費時間多。
經驗不足:不確定哪些段落為重點,缺乏訪談重點判斷經驗。
合作分工:
由當天有參與拍攝的學生先說明訪問情境與人物內容,協助另一位學生理解背景,縮短整理時間。
重播與斷句學習:
兩人反覆聆聽影片,將長段落切成小片段處理,再用語音輸入補上主要內容。
老師提醒學生先記下「關鍵詞」再補充完整句,減輕聽寫壓力。
理解導向而非逐字抄錄:
老師強調資料整理不需逐字轉錄,而是聽懂意思、歸納重點,例如「白鶴陣練習方式」「耆老談傳承的困難」。
這樣讓學生能專注在理解而非抄寫速度。
延伸學習:
學生在聆聽過程中漸漸能分辨常見台語詞彙,如「陣頭」、「將仔」、「頭旗」等,也對影片內容的文化脈絡有更深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