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近年來在長照政策的支持下,文化健康站成為原住民族落實長照政策的關鍵角色,因此如何在因地制宜且符合當地文化脈絡的基礎之下,落實長照政策,儼然為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攜手面對的課題。2020年開始,臺東縣政府嘗試提出以長者為主體的文健站管理方案「從餐飲面向推廣原住民傳統醫療保健」,邀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張育銓教授籌組食療計畫顧問團隊,協助思考除了透過傳統作物、飲食與勞動,貼近地方的文化紋理,開展臺東獨有的照護模式,推展四年(2020年-2023年)的示範計畫。
並在原民會、衛生福利部、國家發展委員會支持下,嘗試讓文健站長者踏出文健站硬式的建築載體,打破過去的型態,結合飲食與文化照護,打造符合地方紋理的照護模式,同時結合地方傳統知識,除了復耕部落重要的藥草與作物,更與長者共同開發多元的樣貌與可能。透過耆老的傳統智慧復耕生態、勞動復健人群並且飲食提升健康。同時也嘗試整合不同部會的資源,轉換成為適合臺東發展的高齡照護系統,使生活在臺東的部落長者都能在文化健康站獲得尊重與照護。
(一) 多機能的共耕園開闢,融合文化記憶、農耕模式與傳統植物耕種
原住民族傳統醫療保健計畫重要的基礎奠基於共耕園之上,以共耕園為載體,結合農事勞動、傳統作物種植與人地連結的媒介,透過不同區域的特性及各站的需求與期待,開展出不同的樣貌。例如:賓朗文健站種植出傳統出乳汁的植物復耕(kuliaesaw假川牛膝草、白花草等);嘉蘭文健站搭建出完善的魚菜共生,並落實完善的田間管理;永康文健站則在共耕園搭建傳統雞舍;新興文健站復耕傳統酒麴植物與小米等。
(二) 以日常熟悉的記憶與生活模式,透過勞動補充運動不足,同時回應醫療保健的文化照護模式
回歸計畫以共耕園為載體背後的原因,是呼應對於部落長者而言,或許以日常熟悉的記憶與生活模式,作為傳統醫療保健的基礎,是極為重要的。其中包含共耕、共食與共同勞動,雖然部分文健站的長者仍保有持續耕種的模式,但藉由有限的共耕園耕作,除了凝聚彼此外,也可以藉由少量勞動提升運作不足,並建構更為完善的文化照護模式。
(三) 轉換部落傳統植物應用知識,結合店家創意研發或加工,讓傳統食材賦予新的運用與需求,嘗試建構出部落的高齡經濟模式
結合慢食店家與文健站自身的創作,將傳統的知識系統透過當代的模式,建構出新的運用與需求,是極具前瞻性的高齡經濟雛形。除了過往補助型態的照護模式,未來可以朝向「限時、限量、限額」的發展模式,「先講求不傷身體再講效果」不求產值而是季節限定,打造少量限定的傳統食材與創意飲食生活圈,飲食背後的食療、文化、傳統等議題推廣,打造慢經濟下的不急不緩的限時限量銷售合作平台的組建與嘗試。
(四) 跨站交流與增能課程,同步提升照顧服務員職能與對整體醫療保健知識
從文健站的需求出發,透過跨站交流與增能課程,輔助文健站推廣醫療保健的應用。例如:結合文健站希望推廣足浴,邀請中醫師以草藥為主題辦理跨站交流,並實際製作足浴包;長光文健站邀請主婦聯盟,分享有機推肥的耕作模式,並由長者實踐在共耕園與自身菜園,促成有機種植的推廣。建和文健站邀請臺東樸門基地的負責人,實際分享部落長者香蕉圈的製作方式;金崙文健站則邀請部落耆老,分享部落釀酒與傳統作物。
(五) 部落傳統植物的爬梳、彙整、復耕與應用,促進長者自我價值的肯認,強化傳統醫療知識系統,並製作出部落保健茶飲與飲食
自然植物,是原住民族傳統醫療保健的重要基礎。長久以來原住民族在人與環境的共生關係中,藉由植物為媒介,建構出一套獨有的植物應用與傳統醫療系統。
臺東推動原住民族傳統醫療保健,結合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張育銓教授組織的顧問團積極投入,在covid19疫情期間,與各文健站長者討論出過去部落面對重要疫病的植物應用茶飲。例如:加和文健站的車前草與白茅根、福文文健站的魚腥草、愛國蒲文健站的野苦瓜、賓朗文健站的苦菜等。此外,針對部落長者常見的身體狀況,張育銓教授與文健站也嘗試透過傳統植物製作部落保健茶。
(六) 建構臺東另一條文化照護模式,深化文化健康站經營的多元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