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伊仙(烏烏)、賴純敏(風船葛)、孫淑芬(艾草)
文/李伊仙(烏烏)
活動地點/十八尖山
日期/2020年9月19日
涼涼的九月天,踏著愉悅地步伐,讓我們輕輕鬆鬆看蕨去。
什麼是蕨類呢?
蕨類不開花、不結果也沒有種子,就靠孢子繁衍後代。
當我們提到孢子的時候,
大夥兒的腦海裡,立即浮現了各式各樣的包子……
菜包、肉包、奶黃包、蟹黃包、豆沙包、叉燒包......
只不過,此孢子非彼包子,而是成熟蕨葉背後,這一球一球孢子囊裡面的東西。
讓我們用放大鏡,認認真真地看仔細。
蕨類是以葉子為表現的主體,植株常無明顯的莖幹。
然而,矗立在我們眼前的筆筒樹又叫蛇木,就是例外喔!修長的莖幹加上橢圓形葉痕,像不像漫遊山林間的蟒蛇呢?
蕨類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幼葉多呈問號(?)般的捲旋狀。
快來瞧瞧這片綠,看看哪裡有「問題」? 妹妹:「我找到了!這裡有問題!」
芒萁的幼葉恰似新生好奇的寶寶,高舉著稚嫩小手,對這諾大未知的世界喊著:「我有問題,好多、好多的問題。」
彎彎的問號也像掛勾,掛在姊姊的雙耳上,剛剛好。
咦?想不到,蕨類可以變成酋長面具,對吧?
妹妹:「好棒喔!我也來幫哥哥做一個!」
此外,蕨類在生態系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以我們所生長的臺灣而言,暴雨、颱風或是地震之後,往往會形成許多崩塌的裸露地。在我們身後的芒萁就非常適應這樣的環境,彷彿先鋒部隊,能夠用長長的橫走莖,快速地覆蓋整個區域;以細緻緊密的網絡,保水又固土。
然而,長長的走莖在早期常用於編織生活用具,防蛀又耐用。
蘊含先民的智慧,更代表著惜福愛物的精神喔!
話說,地生蕨類是龐大的家族,在演化史上屬於較早期發展的階段,可以稱它們為老前輩。所以,常見的粗毛鱗蓋蕨,我喜歡親切地喚它一聲「粗杯杯」。
除了是老伯伯,還因為孢膜杯狀,真的是杯杯啦!
而且,摸一摸再聞一聞。
不一會兒,驚呼四起。
「唔~我的手好臭。」
「我覺得有一點(臭)而已。」
「诶,我認為是香的耶!」
「葉背粗粗的,在凸起來的地方。」
「只有在背面,前面沒有。」
「有發現葉面是光滑的嗎?你看!」
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大家說得一點都沒錯!
粗毛鱗蓋蕨的名字來自於它的特徵。
葉背的小脈明顯地突出,而且小脈四周佈滿粗毛,摸起來十分粗糙,還會留下它獨特的氣味。
粗杯杯呀!粗杯杯!教人印象不深刻啊~也難!
咦?想不到,牆上也有蕨類,對吧?
因應開花植物的崛起,蕨類離了富含水分和養分的土壤,逐漸發展為附生型。
開花植物強,就讓你強,我上樹上牆;從森林的主流轉變為填補森林的空間。
身段低,有彈性而柔軟;要求低,只有一點點的水分和養分,就滿足。如此低調,如此行事,如此胸襟,使人欽佩,值得向它們學習人生的智慧。
接下來的旅程,我們將尋找傳說中的「毛蕨三兄弟」, 試圖在它們身上,發掘隱藏的傳家之秘。
原來這三兄弟啊!擁有相同的身分密碼---小毛蕨脈型。
它們相鄰裂片的基部會有一對側脈相連結,並且由連結點向缺刻處伸出一條小脈。像個「人」字也像賓士車的標誌。
專注細心才看得出來喔!咦?想不到,蕨類身上竟然有文字,對吧?
現在就讓我們來一一檢視。
最後,我們要去看帶雞蛋的蕨類。
帶的不是水煮蛋,不是茶葉蛋,而是鐵雞蛋。
孩子們伶俐地一下子就發現鐵雞蛋了! 高喊:「在這裡!」
鐵雞蛋儲存著水分和養分,是腎蕨的球狀塊莖,遇到較惡劣的環境或是乾旱的地形就能藉著這個生存法寶來渡過難關了。
我們一面觀察,一面討論,比較著腎蕨、毛葉腎蕨、長葉腎蕨、波斯頓腎蕨的異同。
此外,蕨類經常被運用於園藝或花材,還能做壓花化作書籤伴你閱讀。
望著長椅上琳琅滿目的蕨類,我們以提問的方式為大家大致回顧一遍。
「筆筒樹為什麼叫作筆筒樹?」「因為真的可以做筆筒。」
「葉子的邊緣好像被羊啃過,坑坑疤疤,還可以用來插花的是?」「腎蕨」
「在山上口渴,沒帶水,可以挖?」「『鐵雞蛋』」
「在山上,想綁東西,沒帶繩子,可以用?」「芒萁」
「在山上,要上廁所,沒帶衛生紙,可以用?」「密毛小毛蕨」
「可以炒樹子,香香、鹹鹹的野菜是?」「『山蘇』」
「走在綠瓦紅磚的老街,可能會遇到,而且常常作為青草茶主要成分的是?」
「鳳尾蕨」
「蕨類可說是無所不在,猜猜看哪三個地方沒有蕨類?」
「海洋、沙漠、永凍極地」
「哇阿~通通都答對,還很踴躍,真是太厲害了!」(抖)
「咦?想不到,ㄐㄩㄝˊ(蕨)ㄌㄟˋ(類)就在我們身邊,而且和我們息息相關,對吧?希望大家聽完之後,ㄐㄩㄝˊ(覺)得一點都不ㄌㄟˋ(累)。」
特別感謝辛苦的活動召集人婉治(桂花)學姊悉心地為我們準備這麼多蕨類,
內心充滿感激和喜悅。
活動尾聲,邀請民眾分享今日的所見所得。
「本來就很喜愛植物,今天認識好多蕨類,發現它們的美。覺得開心,謝謝妳們!」 一路畫蕨類,一直寫筆記的氣質美女說。
「長久以來,很希望認識蕨類卻沒有機會。非常感謝妳們辦了這個活動,終於實現了願望,除了很高興也學到很多。」媽媽說。
「參加了活動,使我回想起早期的生活也想起紐西蘭的國旗,差點用銀蕨作圖案呢!」爸爸說。
另一位爸爸說:「印象最深刻的是,沒想到聽蕨類,竟然還聽到做人的道理~要和蕨類學習低調。」
小妹妹最大的收穫是「孢子。」
摸過南洋山蘇花的線形胞膜後,沾了好多孢子。
她媽媽立刻打趣地說:「要好好保存喔!這些『包子』這是妳今天的午餐、晚餐點心和宵夜。」
大家都笑了。
由衷地感謝老天爺的疼惜給我們不曬不雨及大家的參與。
一切如此美麗,因為有你(妳)。再見了,期待下回再見。